常玉03 (为什么说常玉这次展览百年一遇?(收集的一些资料))
1978年台北历史博物馆第一次举办留法艺术家常玉(1901-1966)遗作展,展览档期非常短(9月16日至9月22日)。1990年10月1日至10月27日是我第一次为常玉策展,当时在史博馆展览组工作,对于展览一向敏锐的我,有关节庆及馆藏特色总会整理设计到展览中,偶然的机会查询馆藏作品时,恰巧看到了常玉的相关图档及资料,因此在期待中完成了常玉的展览。记得因为经费有限,当时只印製出版了一本小画册,封面採用馆藏号26888的油彩〈花〉,一束白色剑兰插在透明玻璃瓶中,绿色枝梗向四方散开,黄色背景与白色桌布用黑色线条区隔开来,最有趣是桌边灰黑条纹小花猫正爬向花瓶的一刹那,画面从静态中骤然兴起一股骚动不安的趣味!我也在展览规划期间,仔细检视欣赏常玉每件画作,深深爱上常玉独特简单的风格。虽然当时展览并未引起太多人注意,但最近与一位常玉收藏家聊天,她告诉我因为看了1990年那次展览就疯狂爱上常玉,还冒很大风险从法国拍卖会中买了她生平的第一件常玉作品,开启日后收藏常玉作品的缘分。那次展览之后,我一直牢记常玉的生日(1901年10月14日),1995年他生日时我策划了【双玉交辉―常玉 潘玉良画展】;2001年他百岁纪念时我再次策划了大型【乡关何处―常玉的绘画艺术】展,当时除了巴黎和纽约收藏的作品参展,台湾已愈来愈多常玉的爱好者与收藏家,台湾俨如常玉艺术世界的最佳归宿。
1968年,教育部将常玉计画来台办展的42件作品拨交给史博馆,1986年时任比利时文化组组长的傅维新先生(现任史博馆顾问)从比利时转交5件常玉画作及1990年2件无案号油彩作品入藏,三次入藏共计油彩49件。2011年,旅法艺评家陈炎锋因病过世,史博馆从其兄长手中购得3件素描,弥补馆藏没有素描作品的缺憾。2016年12月常玉辞世满五十週年,史博馆因为文化部的协助得以完整修复馆藏所有常玉作品。作为全世界收藏常玉晚期作品最多也最完整的博物馆,史博馆和常玉有不可抹灭的缘分。这次展览意义非凡,史博馆希望实践当年常玉未能来台个展的心愿与承诺,同时常玉作品因辞世满五十週年著作权成为公共财产,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常玉,特别策划展览能呈现各个艺术与教育的面向。
常玉的艺术创作包括素描、水彩、油彩及雕塑等,他17岁在故乡跟随书画家赵熙学习中国水墨,因此已有中国绘画的根基;现今存世的书籍资料中,1930年法文版绘製梁宗岱翻译的陶潜诗集,即是法国大文豪梵乐希(Paul Valery, 1871-1945)写序、常玉为书籍作插画。画面传达五柳先生《归去来辞》中「抚孤松而盘桓」深远宁静的意境,传统南宋一河两岸的山水构图,规律的岩石线条,是常玉难得留世传统水墨兼具文人艺境之佳作。1934年,格赫(Greud)书店乔瑟夫(Edouard Joseph)编纂《1910-1930当代艺术家生平字典》出现了「常玉」的名字,在当时法国艺坛出现东方艺术家是非常难得的,有如先知的预告未来常玉将有别于其他华人艺术家的成就!
有关常玉本人对于画作的文字评论不多,很珍贵的是1945年1月19日《巴黎解放报》(Parisien Libere)一篇常玉评论毕卡索的文章〈一个中国画家对毕卡索的见解〉。常玉认为毕卡索是革命性现代画家,毕卡索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是画家必经之路,也印证了常玉坚持艺术独树一格之特色,从早期到晚期的作品,在构图、用色、主题及技法上不断求新求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在巴黎新的画风流派及来自世界各国年轻的艺术家不断出现时,常玉错过了成名的机会,也渐渐被遗忘了。身处异国的孤单,努力适应当地生活与不同文化的挣扎,表面上虽浪漫不拘,个性热情与保守交错重複在生活与创作中,感情上的随兴与多情,作品上却又流露他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画家吴冠中曾经撰文形容常玉的处境:「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园裡的东方盆景。巴黎的盆景真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卉,都想在巴黎争奇斗豔……」,可说是最贴切的注解。
1968年,史博馆接手教育部拨交的常玉作品,因为运抵台湾时保存环境不佳,运输包装也不甚讲究,包装纸沾黏的痕迹还留在画面上,即使经过科技的修复技术,为了避免修复过度破坏原画精神,而必须将水渍保留下来。1998年,史博馆在有限的经费下修复了30多件,但仍未完成全部修复工作,因此,虽然已做过两次常玉大型展览,但展品来源包含来自国内外私人藏家及部分史博馆典藏作品,几乎没有一次完整呈现史博馆49件馆藏油画,2011年购藏的素描更未曾公开展示过。2016年透过所有作品的重新检视修复,除了作品画框统一规格颜色;为免平日保存时受到碰撞,也加上活动玻璃保护画面,可依展览需要拆卸;在修复过程中亦请专业摄影师将所有作品拍摄高解析底片,避免日后使用时一再搬出拍摄,几乎所有能事前想到保护作品的工作都尽力考虑并完成。这次展览虽然不是最大型常玉展览,却是史博馆典藏常玉最完整最有意义的展览。
【相思巴黎―馆藏常玉展】分为三大主轴:一是典藏作品的完整呈现;二是常玉生平重要照片与相关友人作品的呈现,含括史博馆典藏张大千因常玉介绍画中模特儿所创作之作品;三是常玉的文创衍生商品,常玉生前因为生活困顿,曾靠卖屏风画为生,也曾以製作石膏雕像为生。文创不仅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也是史博馆第一次尝试跨国跨领域合作,带动博物馆文创走入家庭的具体呈现,包含远自法国巴黎的跨国合作,及台湾当地的文创展陈,品项超过200多件,最特别是常玉纪念捷运卡的发行,期待文创与行销双轨并行,让台湾的博物馆因为有独特的常玉典藏,吸引各国艺术爱好者前来台湾观光,并深入体验台湾的博物馆特色。
史博馆典藏常玉油彩作品以晚期为主,拥有其他收藏者所没有的特色包含:
一、大部分作品尺寸都很大,以常玉当时经济困窘情况来看,应是尽最大努力要来台湾展览,所有作品几乎是他的精华代表作。二、很多作品题材只有史博馆独有,包含〈双人像〉、〈人约黄昏后〉、〈竹〉、两件〈盆梅〉、两件〈双色菊花〉。其中馆藏编号26893〈菊〉,已公告「为重要古物」,是常玉难得细腻描绘菊花经典代表作;用传统节庆红色背景搭配金色菊花尤显喜气,菊花开满整个枝梗,热闹洋溢年节气氛,红色背景中蝴蝶围绕著菊花与小蜻蜓,枝叶茂密与蝴蝶飞舞象徵生生不息。此作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宋鏽〈菊花廉〉有著异曲同工之趣!三、晚期重要代表作风景与动物共计13件,题材多变且完整丰富。四、所有油彩作品都画在纤维板上,仅有馆藏编号75-03710及75-03711〈小鱼〉两件是画在厚纸板上。
馆藏49件作品依分类为:裸女6件,或坐或站立或躺卧著,有单裸女、双裸女至四裸女;其中〈四裸女〉已公告成为「重要古物」。常玉早期裸女以粉白色系为主,裸女各具姿态,从一裸女到五裸女,有粉红裸女、呈符号的曲线裸女、盖被子的睡美人等;晚期裸女以金黄色系加上粗黑线条勾勒身体轮廓,所有作品几乎很少留下创作年代,用色成为探讨常玉创作年代的一种方式。
常玉的裸女几乎是背对著观者,脸部轮廓仅画单眼(或称独具慧眼),简略却富神韵,其中〈双人像〉创作过程故事生动有趣,双裸女之间本来还画上一裸女,后来可能怕画面空间太拥挤,改变构图成双裸女,下方裸女原本左腿往上翘,后又修改为较收敛往下放置,双裸女之间装饰著金钱纹与长寿纹等吉祥图案,两女各据画面一方,背对著观者,黑色线条勾勒身体轮廓,较前方裸女一眼闭著,含蓄中带著安静氛围。〈人约黄昏后〉源自宋代欧阳修〈生查子〉词句,常玉原题「月上柳梢头」,后来改题「人约黄昏后」,观赏后令人莞尔!馆藏编号79-00023〈人体〉,此作是裸女中最独特的构图,右侧大腿凸出佔据将近半个画面为主轴,左腿平放著让整体画面保持平衡,裸女圆浑双峰饱满,左手枕著头,眼睛鼻子若隐若现,大约仅出现半边的头,嘴巴线条最为明显;此作前卫并充满性暗示,让观者回忆起常玉好友徐志摩形容常玉的裸女双腿有如「宇宙大腿」,可称为裸女经典中的经典之作。
静物是常玉独特风格之表现,也是常玉运用东方美学与西方素材之最佳典范,史博馆共有静物27件,占了典藏半数以上,可见其重要性。早期静物呈现粉白色的温馨甜美,包含牡丹、菊花、玫瑰及果实等,或插在瓶中的荷花,象徵百年好合,或长于盆内的盆花,常玉习惯在盆面题字,尤其特别偏爱宋代诗词艺术之美,如宋代理学家程颢〈秋日偶成诗〉中佳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于史博馆典藏编号26887〈万物静观皆自得〉,以及在1955年参加巴黎独立沙龙展编入画册,目录编号第3114号的私人典藏〈猫与雀〉;大家耳熟能详的宋代诗人翁森〈四时读诗乐〉,在常玉的〈题字瓶与白菊〉画中改成「好鸟枝头一(原诗用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皆可见证常玉对中国诗词之精研与喜爱。常玉画作很少被提及受八大山人画风的影响,史博馆典藏编号26900〈望月〉,鹿角枝枝梗上挂著一隻孤独的鸟,不免令人为其不顺遂人生与八大相连结。
此外,艺术家历来最爱以文人画家自居,常玉却不介意直接将工艺符号入画,如象徵富贵的金钱纹、代表长寿的万寿纹、喜庆节日最爱的红色金色组合,高风亮节的菊花、繁华雍容的牡丹、清雅平安的竹子,无论用色、构图及题材,皆可看到深受东方美学的影响。各式花叶或在传统编篮内,或在瓶中,或于盆内,潇洒自在的各式花朵散发独自的随意之美,盆中屹立的鹿角枝枝梗则笔触或细腻描绘或粗略几笔,总是令人惊豔他的神来之笔。
风景与动物是史博馆最具特色的常玉晚期作品,从长颈鹿、马、豹、猫、狗、蛇到天上飞的老鹰、鸟等,以及3张由大到小的鱼,共有13张。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画作动物温馨可爱,佔据整个画面,有别于野兽派热闹色彩,维持他早期惯用的粉白色;以马作品最多,单马、双马、六匹马到群马等,或动或静各具姿态,其他还有代表福禄寿的鹿、可爱的猫、粉白北京狗等,充满生之喜悦,也显现常玉来巴黎初期对于艺术生涯的期待与发展。1940年代常玉热衷乒乓网球的提倡,往返德国、法国及美国,他在1947年和瑞士籍摄影家Robert Frank交换工作室前往纽约,1949年返回法国生活。接近中晚年的生活发展不顺遂,心境的转变也反映在画作上,当时德国流行的表现主义,展现大自然与生存竞争衝突力量的动物加入其创作元素,包含马、鹿、狼、老虎等,据常玉的友人艾尔贝?达昂(Albert Dahan)追忆,他在生命的最后画下一隻踽踽独行的小象,常玉形容那隻小象就是自己;达昂甚至用「东方马谛斯」来形容常玉。常玉用书法线条入画有其独特风格,没有野兽派绚丽气息,简单俐落的形象与线条(如作品《马》)与马谛斯晚年的剪纸艺术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史博馆典藏两件〈绘画〉,同样呈现神祕宁静大地,其中一件乌鸦栖立在枯树上与一隻小花猫对望著,几片云朵飘过,整个世界彷彿是静止的;最令人耸动的是天敌鹰与蛇却共处一画面,常玉的不安与对生命的无奈,在这些画作中无声地细诉著,他随兴不拘的个性到头来只剩下孤单与漂泊不定的岁月。
透过画作细数常玉的故事,永远是如此吸引人,即使简单的素描也令人印象深刻。常玉流畅线条一气呵成,书法线条画出最现代的裸女,不论单纯水墨、水墨加上铅笔、炭笔加上书法轮廓线,各种组合皆为常玉素描迷人之处。这次展览纯粹以史博馆典藏为主,聚焦常玉晚期的作品特色与修复成果,纪念常玉辞世五十週年,虽然没有华丽的大型展陈,却有最诚挚最用心准备的心意。美国小说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麽此后一生中不论你身在何处,巴黎都将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1950)本次展览以「相思巴黎」为牵引,常玉的故事并未随著本文结束,反而成为另一个展览的开端,由更多人来共同完成,相信每次展览一定是精采的!每次展览都将能感动更多的知音!
1968年,教育部将常玉计画来台办展的42件作品拨交给史博馆,1986年时任比利时文化组组长的傅维新先生(现任史博馆顾问)从比利时转交5件常玉画作及1990年2件无案号油彩作品入藏,三次入藏共计油彩49件。2011年,旅法艺评家陈炎锋因病过世,史博馆从其兄长手中购得3件素描,弥补馆藏没有素描作品的缺憾。2016年12月常玉辞世满五十週年,史博馆因为文化部的协助得以完整修复馆藏所有常玉作品。作为全世界收藏常玉晚期作品最多也最完整的博物馆,史博馆和常玉有不可抹灭的缘分。这次展览意义非凡,史博馆希望实践当年常玉未能来台个展的心愿与承诺,同时常玉作品因辞世满五十週年著作权成为公共财产,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常玉,特别策划展览能呈现各个艺术与教育的面向。
常玉的艺术创作包括素描、水彩、油彩及雕塑等,他17岁在故乡跟随书画家赵熙学习中国水墨,因此已有中国绘画的根基;现今存世的书籍资料中,1930年法文版绘製梁宗岱翻译的陶潜诗集,即是法国大文豪梵乐希(Paul Valery, 1871-1945)写序、常玉为书籍作插画。画面传达五柳先生《归去来辞》中「抚孤松而盘桓」深远宁静的意境,传统南宋一河两岸的山水构图,规律的岩石线条,是常玉难得留世传统水墨兼具文人艺境之佳作。1934年,格赫(Greud)书店乔瑟夫(Edouard Joseph)编纂《1910-1930当代艺术家生平字典》出现了「常玉」的名字,在当时法国艺坛出现东方艺术家是非常难得的,有如先知的预告未来常玉将有别于其他华人艺术家的成就!
有关常玉本人对于画作的文字评论不多,很珍贵的是1945年1月19日《巴黎解放报》(Parisien Libere)一篇常玉评论毕卡索的文章〈一个中国画家对毕卡索的见解〉。常玉认为毕卡索是革命性现代画家,毕卡索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是画家必经之路,也印证了常玉坚持艺术独树一格之特色,从早期到晚期的作品,在构图、用色、主题及技法上不断求新求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在巴黎新的画风流派及来自世界各国年轻的艺术家不断出现时,常玉错过了成名的机会,也渐渐被遗忘了。身处异国的孤单,努力适应当地生活与不同文化的挣扎,表面上虽浪漫不拘,个性热情与保守交错重複在生活与创作中,感情上的随兴与多情,作品上却又流露他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画家吴冠中曾经撰文形容常玉的处境:「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园裡的东方盆景。巴黎的盆景真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卉,都想在巴黎争奇斗豔……」,可说是最贴切的注解。
1968年,史博馆接手教育部拨交的常玉作品,因为运抵台湾时保存环境不佳,运输包装也不甚讲究,包装纸沾黏的痕迹还留在画面上,即使经过科技的修复技术,为了避免修复过度破坏原画精神,而必须将水渍保留下来。1998年,史博馆在有限的经费下修复了30多件,但仍未完成全部修复工作,因此,虽然已做过两次常玉大型展览,但展品来源包含来自国内外私人藏家及部分史博馆典藏作品,几乎没有一次完整呈现史博馆49件馆藏油画,2011年购藏的素描更未曾公开展示过。2016年透过所有作品的重新检视修复,除了作品画框统一规格颜色;为免平日保存时受到碰撞,也加上活动玻璃保护画面,可依展览需要拆卸;在修复过程中亦请专业摄影师将所有作品拍摄高解析底片,避免日后使用时一再搬出拍摄,几乎所有能事前想到保护作品的工作都尽力考虑并完成。这次展览虽然不是最大型常玉展览,却是史博馆典藏常玉最完整最有意义的展览。
【相思巴黎―馆藏常玉展】分为三大主轴:一是典藏作品的完整呈现;二是常玉生平重要照片与相关友人作品的呈现,含括史博馆典藏张大千因常玉介绍画中模特儿所创作之作品;三是常玉的文创衍生商品,常玉生前因为生活困顿,曾靠卖屏风画为生,也曾以製作石膏雕像为生。文创不仅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也是史博馆第一次尝试跨国跨领域合作,带动博物馆文创走入家庭的具体呈现,包含远自法国巴黎的跨国合作,及台湾当地的文创展陈,品项超过200多件,最特别是常玉纪念捷运卡的发行,期待文创与行销双轨并行,让台湾的博物馆因为有独特的常玉典藏,吸引各国艺术爱好者前来台湾观光,并深入体验台湾的博物馆特色。
史博馆典藏常玉油彩作品以晚期为主,拥有其他收藏者所没有的特色包含:
一、大部分作品尺寸都很大,以常玉当时经济困窘情况来看,应是尽最大努力要来台湾展览,所有作品几乎是他的精华代表作。二、很多作品题材只有史博馆独有,包含〈双人像〉、〈人约黄昏后〉、〈竹〉、两件〈盆梅〉、两件〈双色菊花〉。其中馆藏编号26893〈菊〉,已公告「为重要古物」,是常玉难得细腻描绘菊花经典代表作;用传统节庆红色背景搭配金色菊花尤显喜气,菊花开满整个枝梗,热闹洋溢年节气氛,红色背景中蝴蝶围绕著菊花与小蜻蜓,枝叶茂密与蝴蝶飞舞象徵生生不息。此作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宋鏽〈菊花廉〉有著异曲同工之趣!三、晚期重要代表作风景与动物共计13件,题材多变且完整丰富。四、所有油彩作品都画在纤维板上,仅有馆藏编号75-03710及75-03711〈小鱼〉两件是画在厚纸板上。
馆藏49件作品依分类为:裸女6件,或坐或站立或躺卧著,有单裸女、双裸女至四裸女;其中〈四裸女〉已公告成为「重要古物」。常玉早期裸女以粉白色系为主,裸女各具姿态,从一裸女到五裸女,有粉红裸女、呈符号的曲线裸女、盖被子的睡美人等;晚期裸女以金黄色系加上粗黑线条勾勒身体轮廓,所有作品几乎很少留下创作年代,用色成为探讨常玉创作年代的一种方式。
常玉的裸女几乎是背对著观者,脸部轮廓仅画单眼(或称独具慧眼),简略却富神韵,其中〈双人像〉创作过程故事生动有趣,双裸女之间本来还画上一裸女,后来可能怕画面空间太拥挤,改变构图成双裸女,下方裸女原本左腿往上翘,后又修改为较收敛往下放置,双裸女之间装饰著金钱纹与长寿纹等吉祥图案,两女各据画面一方,背对著观者,黑色线条勾勒身体轮廓,较前方裸女一眼闭著,含蓄中带著安静氛围。〈人约黄昏后〉源自宋代欧阳修〈生查子〉词句,常玉原题「月上柳梢头」,后来改题「人约黄昏后」,观赏后令人莞尔!馆藏编号79-00023〈人体〉,此作是裸女中最独特的构图,右侧大腿凸出佔据将近半个画面为主轴,左腿平放著让整体画面保持平衡,裸女圆浑双峰饱满,左手枕著头,眼睛鼻子若隐若现,大约仅出现半边的头,嘴巴线条最为明显;此作前卫并充满性暗示,让观者回忆起常玉好友徐志摩形容常玉的裸女双腿有如「宇宙大腿」,可称为裸女经典中的经典之作。
静物是常玉独特风格之表现,也是常玉运用东方美学与西方素材之最佳典范,史博馆共有静物27件,占了典藏半数以上,可见其重要性。早期静物呈现粉白色的温馨甜美,包含牡丹、菊花、玫瑰及果实等,或插在瓶中的荷花,象徵百年好合,或长于盆内的盆花,常玉习惯在盆面题字,尤其特别偏爱宋代诗词艺术之美,如宋代理学家程颢〈秋日偶成诗〉中佳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于史博馆典藏编号26887〈万物静观皆自得〉,以及在1955年参加巴黎独立沙龙展编入画册,目录编号第3114号的私人典藏〈猫与雀〉;大家耳熟能详的宋代诗人翁森〈四时读诗乐〉,在常玉的〈题字瓶与白菊〉画中改成「好鸟枝头一(原诗用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皆可见证常玉对中国诗词之精研与喜爱。常玉画作很少被提及受八大山人画风的影响,史博馆典藏编号26900〈望月〉,鹿角枝枝梗上挂著一隻孤独的鸟,不免令人为其不顺遂人生与八大相连结。
此外,艺术家历来最爱以文人画家自居,常玉却不介意直接将工艺符号入画,如象徵富贵的金钱纹、代表长寿的万寿纹、喜庆节日最爱的红色金色组合,高风亮节的菊花、繁华雍容的牡丹、清雅平安的竹子,无论用色、构图及题材,皆可看到深受东方美学的影响。各式花叶或在传统编篮内,或在瓶中,或于盆内,潇洒自在的各式花朵散发独自的随意之美,盆中屹立的鹿角枝枝梗则笔触或细腻描绘或粗略几笔,总是令人惊豔他的神来之笔。
风景与动物是史博馆最具特色的常玉晚期作品,从长颈鹿、马、豹、猫、狗、蛇到天上飞的老鹰、鸟等,以及3张由大到小的鱼,共有13张。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画作动物温馨可爱,佔据整个画面,有别于野兽派热闹色彩,维持他早期惯用的粉白色;以马作品最多,单马、双马、六匹马到群马等,或动或静各具姿态,其他还有代表福禄寿的鹿、可爱的猫、粉白北京狗等,充满生之喜悦,也显现常玉来巴黎初期对于艺术生涯的期待与发展。1940年代常玉热衷乒乓网球的提倡,往返德国、法国及美国,他在1947年和瑞士籍摄影家Robert Frank交换工作室前往纽约,1949年返回法国生活。接近中晚年的生活发展不顺遂,心境的转变也反映在画作上,当时德国流行的表现主义,展现大自然与生存竞争衝突力量的动物加入其创作元素,包含马、鹿、狼、老虎等,据常玉的友人艾尔贝?达昂(Albert Dahan)追忆,他在生命的最后画下一隻踽踽独行的小象,常玉形容那隻小象就是自己;达昂甚至用「东方马谛斯」来形容常玉。常玉用书法线条入画有其独特风格,没有野兽派绚丽气息,简单俐落的形象与线条(如作品《马》)与马谛斯晚年的剪纸艺术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史博馆典藏两件〈绘画〉,同样呈现神祕宁静大地,其中一件乌鸦栖立在枯树上与一隻小花猫对望著,几片云朵飘过,整个世界彷彿是静止的;最令人耸动的是天敌鹰与蛇却共处一画面,常玉的不安与对生命的无奈,在这些画作中无声地细诉著,他随兴不拘的个性到头来只剩下孤单与漂泊不定的岁月。
透过画作细数常玉的故事,永远是如此吸引人,即使简单的素描也令人印象深刻。常玉流畅线条一气呵成,书法线条画出最现代的裸女,不论单纯水墨、水墨加上铅笔、炭笔加上书法轮廓线,各种组合皆为常玉素描迷人之处。这次展览纯粹以史博馆典藏为主,聚焦常玉晚期的作品特色与修复成果,纪念常玉辞世五十週年,虽然没有华丽的大型展陈,却有最诚挚最用心准备的心意。美国小说家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麽此后一生中不论你身在何处,巴黎都将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1950)本次展览以「相思巴黎」为牵引,常玉的故事并未随著本文结束,反而成为另一个展览的开端,由更多人来共同完成,相信每次展览一定是精采的!每次展览都将能感动更多的知音!
柯本西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0521 (2人喜欢)
- 20250516开箱文 (2人喜欢)
- 20250513 (1人喜欢)
- 20250504 (7人喜欢)
- 20250504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