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查看话题 >电影|是枝裕和电影观感:人生实难,大道多歧
去年电影节,看了《海街日记》,镰仓的风景,四姐妹的人设,平淡故事中透出的深意都很喜欢。没想到今年电影节是枝裕和大热,组团上映了8部,推出专题影展。抢票盛况更是空前,46秒,套票售罄。因为时间关系,自己选了两部:处女作《幻之光》和成名作《无人知晓》。

这两部影片是一天在资料馆播放的,电影节策展人在影片中间说,是枝裕和早期的片子是从日本千辛万苦的弄过来的。因为是胶片电影,没有数字拷贝,加上日本保存得也不好,因此看的时候还会黑场跳帧,请大家多担待。因为这句话,反而看得更认真了,总觉得能在大屏幕看到已属不易。


是枝裕和,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文艺科,毕业后加盟了TV MAN UION电视制作公司拍摄纪录片,在这8年中,对是枝裕和本人创作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当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和杨德昌》。这部拍摄于1993年的关于台湾电影新浪潮运动最有代表性的两名电影人的电视记录片,让是枝裕和找到了他今后电影创作重要的领路人。而从《幻之光》的初探,到现在《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海街日记》,是枝裕和也慢慢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叙事方式——家庭式讲述死亡与回忆。 在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一书中,他曾对此解释道,“‘你要在心里想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去做。’这是我入行之初,一个前辈送给我的话。以抽象的观众为对象去做节目,难以打动任何人。”

看过他作品的人也不难发现,是枝裕和总是从生活的细节出发,故事平凡、漫长又琐碎。在他的电影里,四季分明,每个人物都经历了季节的更迭和人生的春夏秋冬。他不着急,不干涉,让事情慢慢发展,然后慢慢拍摄,《海街日记》是这样,《幻之光》、《无人知晓》亦如是。 《幻之光》——人生无常 《幻之光》拍摄于1995年,改编自宫本辉小说。是枝裕和凭借它获得了威尼斯影展的竞赛入围以及其他影展奖项。坦白讲,相比于他现在的表达手法,《幻之光》的确能看出早期的影子,与现在风格大为不同。虽然都是平淡的生活,但《幻之光》更多的是留白的思考,而非叙事。 是枝裕和曾说,“电影和电视对他来说是交流。”而这最初的交流,他选择了生命的不确定性,与死亡。影片一开始,一段对话就奠定了基调,年迈的奶奶离家出走,理由是“家乡在四国,我要死在四国“。对于尚且年幼的女主由美子,这样的理论无疑成为童年的一个疑惑。日子流淌,由美子好不容易有了温馨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但丈夫郁夫却又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自杀。对于死亡、自杀的不理解,她实在无法排遣,隐忍到达极限就会爆发。


在我印象中,影片中由美子两次呐喊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街上的老人和她提到了丈夫民雄(郁夫死后,由美子再嫁)回到小村庄的真实理由(因为前妻缘故),回家后,由美子大声质问民雄:“你对她用情那么深,为什么要和我这样的女人结婚?”与其说是由美子对民雄的质问,不如说是由美子对自己的质问。她也曾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去世的丈夫,但还没搞清楚他为何自杀就再嫁民雄。究竟何去何从,由美子不知所措。而影片接近结尾,仍无法释怀的由美子终于把久存心底的疑问呐喊出来——人为什么要自杀?民雄驱车来到海边,以父亲所见回答了由美子的问题(海边总有一道美丽的光在远处召唤他),至此,影片点题,引人思考。

现在回想,电影的色调也随着故事的发展,慢慢变化着。印象中,由美子总是一袭深蓝色长衣,画面不是深夜,就是黎明破晓前,色调永远是深沉的黑色大过阳光,唯有在结婚时,一家人吃西瓜时才会亮一些,暖一点。对于1995年拍摄的电影来说,这应该算是导演的用心吧。

《幻之光》大量的空镜,漫长的时间线给观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空间,以我肤浅的阅历,读出的是:人的心是变幻莫测,外露的表象永远有着迷惑性——以为没什么烦恼的郁夫会突然自杀,以为遇上风暴可能回不来的买蟹老太太却活了下来。而人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世事无常,可能永远无法解读,就连当事人自己可能都不清楚,更不要奢望别人能理解。 这就是是枝裕和的处女作,不过多年后,是枝裕和并不愿意承认《幻之光》是自己的处女作,因为他觉得有太多前人大师的影子,“太像一个热爱电影的学生的毕业论文了”,是是枝裕和自己对于《幻之光》的评价。 《无人知晓》——“落在后面的人” 现在提起《无人知晓》,最引人注目的可能就是史上最年轻的戛纳电影节影帝,在2004年的夏天,这个14岁少年柳乐优弥凭借《无人知晓》中的表演,战胜了包括《2046》中的梁朝伟等其他竞争对手,拿下了棕榈奖。是枝裕和曾经透露:柳乐独有的“有力的眼神”是他当选主演的关键。

《无人知晓》剧情很简单:一个单亲妈妈惠子带着四个孩子生活:12岁的明、以及京子、茂、小雪,而这四个孩子不仅来自于不同父亲,更是“黑孩子”,不能上学,不能见人,只能被放在行李箱里“运输”。还算貌美的惠子并不想就此过一生,希望能找到一个接纳孩子们的男人嫁了,但事与愿违。为了自己的幸福,惠子留下一些现金和字条,就把照顾弟妹的责任托付给了明,自己离家出走。 不能上学、无法打工,惠子留下的钱很快就被花光了,水电也被停了,因为不想进福利院被分开,四个孩子过上了类似乞讨的生活,他们吃着便利店过期的食物,去公园公共水龙头打水来用。离开母亲的生活,每一秒都有烦心事。

而不幸地是,年纪最小的小雪因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没能及时就医而死去。于是明和朋友saki将小雪再次放入行李箱,把她埋葬在她喜欢的飞机跑道旁,而在他们最需要妈妈的时候,惠子对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切一无所知,虽然她寄来了从离开以后的第二笔钱。

坦白讲,看惠子为了自己离开孩子那段,我其实是气愤的。影片中,比孩子还孩子气的惠子喝完酒曾对明说,“如果说不责任,你们的爸爸才不负责,我为什么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听完,我真想扇惠子两巴掌!你当时谈恋爱的时候没人逼你,自己不小心怀孕(当然,她没堕胎,我还挺佩服,本人反对堕胎),就要承担结果,就要付出代价。“选择并承担起代价”这是成人世界的基本规则,更何况,这些孩子他们没得选,他们只有你,你有追求幸福的权利,那孩子们呢? 而影片中关于明给妈妈惠子打电话的细节让我心疼:当明发现惠子以去大阪工作的为名义,其实想摆脱自己与弟弟妹妹时,本已打通的电话,明沉默不语。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我想他懂却也不懂。他知道妈妈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也知道自己和弟弟妹妹已成为妈妈的累赘,但他不知道为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更不知道从此以后要如何在没有妈妈的情况下,照顾好弟弟妹妹。那次电话后,明再也没有拨过妈妈电话,直到小雪摔倒,明才再次打给妈妈,可是几乎身无分文的他,再也没有多余的钱等到惠子接起电话。我想,那一刻的明,心已经死了,未来不管再大的困难,妈妈那头的电话也不会再响起。 这么沉重的事情,压在了一个12岁孩子身上,让看得人都喘不过气来。但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有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母亲,也会有为了自己抛下孩子不管的母亲。因此,影片的色调并不灰暗,也不煽情,一切好像发生得自然而然,任何事情发生都可以被理解。


不过,更令人悲伤的是,这部电影有原型,它曾真真切切地发生过:1988年1月,日本东京西巢鸭地区一名母亲为了与新男友同居,抛弃了四名子女。14岁的长子独自抚养分别7岁、3岁及2岁的妹妹,公寓凌乱,小孩白天亦不上学,四处游荡。3岁的妹妹因偷吃了长子朋友的泡面,被毒打致死。众人将妹妹的尸体置入皮箱,拖到埼玉县秩父市公园埋葬。同年七月,邻居发现房屋长期只有小孩居住而报警,事情才终曝光。

此前有评价说,是枝裕和喜欢拍“落在后面”的人,看完《无人知晓》才深刻了解。他用一部电影抛出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不被社会规范所接受的孩子到底要怎么活下去?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明一样承担起重任,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制度告诉同样经历过这些的孩子,世界并没有他们看到的那么糟糕。 我想电影看到最后,很多人都会很沉默。心中的感觉,说不上是对失职父母的愤怒,还是对孩子们坚强乐观的欣慰,亦或是对生活的无奈,也可能是这些情绪都太浓,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了沉默。就像《奇葩说》第四季,马东曾说“情绪到了尽头并不是骂脏话,而是沉默”。就像整部电影着实悲伤,但141分钟下来,却只有一滴眼泪。

飞行官小北在短评里的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一直没看,终于看了,宁愿没看……” 人生实难,大道多歧。但生活仍在继续,唯有拉起手坚定地走下去,像从没受过伤一样。

印璇Alett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女孩子,只要不乱结婚,就没什么可焦虑的 (2人喜欢)
- 怀孕日记(四)孕中期:从心里很感谢ta 让我这么省心
- 怀孕日记(三)孕中期 湿疹有时候只是不够保湿 (2人喜欢)
- 怀孕日记(二)孕早期 孕反开始了
- 怀孕日记(一)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