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的那些事,你知道吗?
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建立西周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大业,就分封子弟和有功之臣
-
到了周公旦辅政的时候,他又大封特封。
他把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相结合,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
-
分封制规定,诸侯要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必须为周天子镇守疆土;必须缴纳贡赋和随从作战。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在西周的时候被分封的诸侯国大大小小五百多个,可以说是国家多如牛毛
到了春秋的时候也就只剩下100多个
-
郑国又属于这100多个里面能生存下来的国家
它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开国国君郑桓公,政绩一般
-
直到第三任国君郑庄公,他雄材伟略,那真是一代枭雄,使郑国成为春秋第一个强盛起来的诸侯国,连周天子都得敬他三分,可以说是春秋初期“小霸王”
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掘地见母”
在郑国的历史上除了郑庄公这个能说的出口的人物,好像也别无他人了
-
哦,对了,还有一个“子产”
在写子产的时候我想了好多,也花了很长时间在思考
我觉得写历史不能只为写历史。
为什么?
其实历史,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内容
无非有的人看的资料多一些,历史事件扒的深一点,
-
我觉得学历史应该博古引今
应该写人物故事,写每个人物身上最人性的那一部分
因为只有人性是人生来就有的,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
都会善良、勇敢、都会正义、无畏
也会贪婪、无耻,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
当然以我自己现在的水平,写的是不会太好看的。咱得有这个自知之明,
为什么?
咱才写了几天?!
掌握一种本事那都是需要练习的,不是有个“10000小时”定律吗,
得写,不停地写,我相信慢慢就会有感觉滴!
-
还有一个我觉得能把历史写出聊天的感觉那就高了,
就是简单,通俗,平常话,像两个普通的人在聊天
因为历史本身就很枯燥,你在弄些之乎者也
写的很古板
那完了,时间长了就没有人看了
没人看了,没有观众,那还写的什么意思呢?
想留着自己看?
那应该叫做“孤芳自赏”吧!!
-
好了咱还继续说子产吧,
-
子产他的父亲子国是郑国的大司马,在军事上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
子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博学多才,擅长辞令,
年纪不大就以头脑冷静和见识超常被人乐道
看看,人家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那都是我等草民望尘莫及的。
看来有个强大的父亲很重要,哈!
-
春秋中末期,楚国和晋国都是大国,两个国家谁也不服谁,都想找个机会较量一番
大国打仗,遭殃的就是这些小国家,小国家得需要站队选个大国找个靠山,找个“大哥”。
关键时候,“大哥”能出面罩着自己
-
郑国就依附于晋国,为了讨好晋国,公元前565年子产的父亲子国和司空子耳奉命去攻打
楚国的小弟国蔡国,蔡国被郑国打的是落花流水,并俘虏了蔡国的公子。
-
这下郑国上下可是高兴坏了,上到君王,下到百姓,只有子产闷闷不乐
有人就问,打败蔡国对于郑国来说,这是天大的喜事,你怎么不高兴呢?!
-
子产说,作为一个小国家,不去文治,却好武功,早晚会有麻烦的,
我们打败了蔡国,
楚国自然会来讨伐我们郑国,要为蔡国出气,我们打不过楚国,就只能屈从;
如果我们依附了楚国,自然晋国就会来兴师问罪,这样晋国和楚国就会轮番来攻打我们郑国
我们郑国将在四五年之内没有好日子!
子产的父亲怒斥道,你个小屁孩懂什么,还敢在这里胡言乱语!
-
但是,不行的事,却被子产言重了 。
-
就在郑国带着打败蔡国的业绩去和晋国会盟后,楚国的大军就杀到了郑国,
郑国哪里打得过楚国呢,就只能屈服于楚国。
晋国知道了之后,就联合宋、鲁来攻打郑国,郑国又只能和晋国订立盟约。
可是晋军刚刚撤走,楚军又来了,把郑国搞得进退两难,就只能“唯强是从”
谁来打我,我就和谁订立盟约
你看看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是多么的憋屈!
-
郑国上下这才认识到子产的预见是对的,后悔轻率的去攻打蔡国,惹来这么多麻烦!
-
子产后来出来执政,把郑国的国事弄的也是有条有理的,她的名声那也是享誉一时,
在他执政期间,有两个比较出名的论断
一个是子产论政宽猛
一个是子产论不毁乡校
-
咱就说说这个“不毁乡校”
郑国人茶余饭后喜欢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这个类似于我们村西头大槐树底下的那些大爷大叔们,他们就很喜欢谈论国家大事
范围也很广,也讨论国家政策之类的
但是很多都是错误的,因为基本上是道听途说和瞎编乱造
-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
子产说,为什么要废除掉?就因为他们讨论政事吗?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乡校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我听说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有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
-
孔老夫子对子产的这些论断给予很高的评价,
-
咱也觉得说的挺好,在那个年代,能有这种极品论断,也确实了得。
但是我心里还是有些不快的
因为我觉得他说的这些话,都是说给那些有地位,有身份人听的
是在告诉那些统治阶级,一定要对老百姓,温柔,温柔在温柔
不然我们坐在那个位置是会不稳滴
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
咱呢,既不会像我们村子大槐树下的那些叔叔大爷们,关心所谓的国家大事,
也不会跟子产那样,整天研究如何搞好君民关系,如何牢固自己的统治。
-
为啥呢?
因为我就以小老百姓,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