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学问之道:进得去,出得来
读费孝通的书,“进得去,出得来”句话我非常有共鸣,后来为了找到这句话的出处,专门买了《费孝通全集》。 这句话可以说是学问的提炼和总结,也是永远的难题。做研究,想进去发现问题不容易,想把问题解决出来也不容易;阅读,想读进去不容易,读完后不为所读内容困住更不容易;写作,想写出第一段不容易,想把文章写好也很难。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论语·子张第十九》)。 换到做学问上来说,就是:浅显的学问,从外面就可以看懂;而高深的学问,必须先找到门入门,才能深入进去研究明白,然后还要能够找到门出来。 做学问”进得去,出得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厚积薄发,谁都知道,谁也能去做,但很少人去做。但是,做到的人,都做出了不一样的学问。 其一,最基本的厚积薄发科研技能是从阅读开始的。克里昂·斯考森在《飞跃5000年:美国28条立国原则》这本书中的作者序中写了广泛阅读在“厚积薄发”中的作用: 现在,在消化了大量的书籍之后,通过他们的书信、传记与讲演,与许多国父交流之后,这本书已经完成。 从斯考森在这本书对他妻子的致谢中,也可以看出他藏书的丰富以及努力的程度: 她始终将帮助一个身为作者的丈夫与抚养八个孩子的重任联系在一起,料理着一个有5000册图书到处散落的家庭,每天回答数十个电话,并要确定她丈夫吃晚饭或与一群重要访客碰面的时间。 其二,“厚积薄发”离不开读书笔记。姚念慈在《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自序中写了阅读并做读书笔记的作用: 我转入摸索康熙朝近十年,不自量力,试图从各个方面逼近康熙朝的政治核心。积攒的史料加上批注即有数百万字,最后能成型的就是这几篇文章,数量不及十分之一,有些地方尚自觉欠缺。许多辛辛苦苦修筑的“道路”都中途搁浅,未能通达罗马。愚钝如我,只能说,失败或不成功,本身就是探索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大部分,作为“为己”之学,不必懊恼。 一篇好文章,表面看是几千字,事实上读书笔记可能几十万字,从里面提炼,再提炼,才可能出来好东西。 其三,“厚积薄发”还需要定期交流和时间。宫崎市定在《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中回忆了自己积累八年,研究雍正的过程: 安部教授早在我之前已经通读了《雍正朱批谕旨》。于是,我和安部教授商量,决定募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彻底重读《雍正朱批谕旨》,将其中的史料分门别类做成卡片,为雍正时代绘制详细的剖面图,以此为理解清朝史乃至中国史助一臂之力。我们将每周五下午定为讲读原文的时间,从昭和二十四年(1950)开始,至昭和三十二年(1958)一直坚持了八年,在我们同事所举办的讲读中没有哪个持续过如此之久。有些年份,我们甚至不分寒假、暑假持续不断地进行,甚至有时到了年末除夕时仍旧使用人文科学研究所的会议室,连办公室都提出抗议,称我们有碍用火安全,给他们造成了困扰。这也证明了《雍正朱批谕旨》本身是本相当有趣的书籍。若不是如此,它也不至于让人如此痴迷。在慢慢积累中,我们到了脱离文献研究并开始试着对历史进行总结的阶段了。昭和三十一年,我们获得文部省的科学研究费的补助,开始着手进行“雍正时代史的综合性研究”。 总之,厚积薄发,才能进得去,出得来,快乐得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