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密】「如今我沒有國家,只有想像力」——懷念沃克特
2001年,我幫台灣《聯合文學》雜誌邀請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克特去台灣參加9月中旬的「台北國際詩歌節」。一切都安排好了,卻不幸碰上「九一一事件」。當時沃克特住在紐約著名的藝術村—格林威治村。整個美國都處在封鎖戒嚴的狀態,航班也已停飛,因此不得不取消此行。
2002年9月27日,他終於如願踏上台灣的土地。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華人世界。近十天的行程,在台北舉辦了多場座談和朗誦,由我擔任口譯。
此外,我們忙中偷閒,在《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和助理編輯郭慧玲的籌畫和陪同下,去了一趟美麗的花蓮。這段日夜相處的時間,讓我們和沃克特及他長年的伴侶席歌莉(Sigrid Nama)結下了美好的友誼。
多年來我們偶爾會通個電話。總是席歌莉接電話,聊聊家常,然後會把話筒交給沃克特。他多半只有簡短的幾句話,問問共同朋友的近況,然後又把話筒交回給她。因為想念他們,有一年趁他赴美西之便,我請他來戴維斯加州大學做一場詩朗誦,座無虛席,而最高興的還是能再次小聚。
後來我和家人去紐約旅行,也到格林威治村看望他們。他們家裡掛了很多沃克特的水彩畫和席歌莉的攝影作品,包括他們和三位好友的合照,分別是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奚尼(Seamus Heaney)、墨瑞(Les Murray)。有趣的是,這四人中三位都是諾貝爾級的詩人。沃克特開玩笑說,他們一定要讓墨瑞也得獎。
席歌莉特別指出,沃克特的書桌上有一個角落叫「台灣」,因為他們從台灣帶回來的紀念品都放在一起,有古色古香的毛筆架和書冊、龍造型的小擺設等等。他們一說起台灣,臉上的那份溫柔誠摯讓我很感動 。「你們會給我中國菜吃嗎?」
沃克特是個話不多的人,但是一旦開口,說話直接,也愛說冷笑話。2002年我們見面之前,我和他有過一年的電話來往,包括幾次訪談。2001年策畫他的台灣之行時,我問他有什麼要求,他說「你們會給我中國菜吃嗎?」後來我就用這句話做為一篇隨筆的題目,登在《聯合報副刊》上。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我和外子光華去桃園機場接機的時候。上了車後,他說他們猜想我的模樣,承認很害怕我是個美國唐人街常見的一類女華僑——矮胖而且面無表情。在台北一場座談會上他見到詩人楊牧,晚上我們一起吃飯,聊天時楊牧客氣地說:「In my humble opinion……」 (「依我淺見……」),從此他就用這個片語來稱呼楊牧。每當通電話時,我必須說「就是那個In my humble opinion……」,他才知道所指何人。
還有,當他被告知「悔」的意思後,他就叫許悔之「Regrets」,多年如此。這些都是沃克特式的「典故」。
在台灣學到的12件事
台灣之行快結束時,有一天我們坐在酒店大廳裡,他一個人默默地振筆疾書。我以為他靈感來了在寫作。
過了一會兒,他很得意的把密密麻麻的三張小紙條給我看。他用典雅的鋼筆字寫下這個題目:「我在台灣學到的十二件事」,接下來是認認真真的十二條:1. 連跟好朋友都不可共享噴鼻劑。2. 如果他們拒絕共享你的噴鼻劑,你也不要主動去切腹。3. 中文裡的No是Bo。4. 不要混淆Bo和非裔美國人說的Bro,好比說「你好嗎,Bro?」。5. 碰到台灣官員時,不可拍他們的肩膀。6. 不要像日本人,謝謝時鞠一個躬就可以了,不是六個。7. 和大眾印象相反的是,台灣人在飯店裡會尖叫、唱歌、耍酷。8. 即使是台灣淑女也會在飯店裡耍酷。9. 即使是台灣出生、毫無詩情的工程師也會在飯店裡耍酷。10. 在台灣,「通氣」被認為是不朽的標誌。11. 不要嘗試用「通氣」來達到藝術上的不朽。12. 只有當你不同意主人的看法時,才盡量大聲「通氣」。
這裡面也有幾個典故。首先,沃克特鼻子過敏,所以隨身攜帶一只噴鼻劑。跟我們熟了以後,他每每拿出來要和我們共享,嚇得大家躲開,他就得意的笑起來。所謂「工程師」指的是外子光華,是詩人調侃的對象。最後,「通氣」是「放屁」的雅稱。這三張紙條我一直留著。現在拿出來再讀一遍,一方面仍不覺莞爾,一方面心也微微的痛。
沃克特最詼諧的一手就是他的漫畫。他在悔之、慧玲、和我的詩集書頁上都隨手畫了一幅漫畫。
我的這幅,畫的是一個男人在前面跑,六個女人在後面追,最後面還有一個女人站在那裡。他題的標題是「沃克特被七位美女追」,那站著的女人註明是我。慧玲看了不服氣,就加了兩句台詞。六位女人齊聲喊道:「快回來,快回來!否則我們就要自殺」,而「我」則不屑的說:「我才不要追他。他應該來追我」。
我不知道還有哪位詩人——更別說老詩人——有這種幽默!
遺憾未能拍成聖露西亞電影
人生不可能無憾。即使舉世知名如沃克特,我想,他也有遺憾,那就是他在生前沒能拍成一部關於聖露西亞的電影。他多次提起這個心願,而且多年來他一直在努力籌資金。每次聽席歌莉說有些眉目了,但是每次都沒有下文。
沃克特要出版任何詩集或劇本都不成問題,但是電影是集體的藝術,不是一人可以做得到的。這部電影寫的是他的祖國的故事。也許,有一天有人會把沃克特的一生寫進這個故事裡。我想到他常被引用的一句詩:「或者我是無名小卒,或者我是一個國家」。聖露西亞因為有了沃克特而活在千千萬萬的讀者心中,過去五六十年如此,以後世世代代也都將如此。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雖然科技發展把距離拉近把世界變小了,但是,這些年我俗事纏身,那一步始終沒跨出去。從2002年起,我屢次答應沃克特和席歌莉去聖露西亞看他們,卻一直沒實現這個諾言。
得到沃克特去世的消息,除了刻骨銘心的難過,還有深深的遺憾,遺憾沒能在他在的時候去他的家鄉。聖露西亞的藍海和陽光,棕櫚樹和沙灘——沒有了沃克特,還會一樣美麗嗎?
本文刊載於2017年4月3日《世界日報》
2002年9月27日,他終於如願踏上台灣的土地。這是他第一次來到華人世界。近十天的行程,在台北舉辦了多場座談和朗誦,由我擔任口譯。
此外,我們忙中偷閒,在《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和助理編輯郭慧玲的籌畫和陪同下,去了一趟美麗的花蓮。這段日夜相處的時間,讓我們和沃克特及他長年的伴侶席歌莉(Sigrid Nama)結下了美好的友誼。
多年來我們偶爾會通個電話。總是席歌莉接電話,聊聊家常,然後會把話筒交給沃克特。他多半只有簡短的幾句話,問問共同朋友的近況,然後又把話筒交回給她。因為想念他們,有一年趁他赴美西之便,我請他來戴維斯加州大學做一場詩朗誦,座無虛席,而最高興的還是能再次小聚。
後來我和家人去紐約旅行,也到格林威治村看望他們。他們家裡掛了很多沃克特的水彩畫和席歌莉的攝影作品,包括他們和三位好友的合照,分別是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奚尼(Seamus Heaney)、墨瑞(Les Murray)。有趣的是,這四人中三位都是諾貝爾級的詩人。沃克特開玩笑說,他們一定要讓墨瑞也得獎。
席歌莉特別指出,沃克特的書桌上有一個角落叫「台灣」,因為他們從台灣帶回來的紀念品都放在一起,有古色古香的毛筆架和書冊、龍造型的小擺設等等。他們一說起台灣,臉上的那份溫柔誠摯讓我很感動 。「你們會給我中國菜吃嗎?」
沃克特是個話不多的人,但是一旦開口,說話直接,也愛說冷笑話。2002年我們見面之前,我和他有過一年的電話來往,包括幾次訪談。2001年策畫他的台灣之行時,我問他有什麼要求,他說「你們會給我中國菜吃嗎?」後來我就用這句話做為一篇隨筆的題目,登在《聯合報副刊》上。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我和外子光華去桃園機場接機的時候。上了車後,他說他們猜想我的模樣,承認很害怕我是個美國唐人街常見的一類女華僑——矮胖而且面無表情。在台北一場座談會上他見到詩人楊牧,晚上我們一起吃飯,聊天時楊牧客氣地說:「In my humble opinion……」 (「依我淺見……」),從此他就用這個片語來稱呼楊牧。每當通電話時,我必須說「就是那個In my humble opinion……」,他才知道所指何人。
還有,當他被告知「悔」的意思後,他就叫許悔之「Regrets」,多年如此。這些都是沃克特式的「典故」。
在台灣學到的12件事
台灣之行快結束時,有一天我們坐在酒店大廳裡,他一個人默默地振筆疾書。我以為他靈感來了在寫作。
過了一會兒,他很得意的把密密麻麻的三張小紙條給我看。他用典雅的鋼筆字寫下這個題目:「我在台灣學到的十二件事」,接下來是認認真真的十二條:1. 連跟好朋友都不可共享噴鼻劑。2. 如果他們拒絕共享你的噴鼻劑,你也不要主動去切腹。3. 中文裡的No是Bo。4. 不要混淆Bo和非裔美國人說的Bro,好比說「你好嗎,Bro?」。5. 碰到台灣官員時,不可拍他們的肩膀。6. 不要像日本人,謝謝時鞠一個躬就可以了,不是六個。7. 和大眾印象相反的是,台灣人在飯店裡會尖叫、唱歌、耍酷。8. 即使是台灣淑女也會在飯店裡耍酷。9. 即使是台灣出生、毫無詩情的工程師也會在飯店裡耍酷。10. 在台灣,「通氣」被認為是不朽的標誌。11. 不要嘗試用「通氣」來達到藝術上的不朽。12. 只有當你不同意主人的看法時,才盡量大聲「通氣」。
這裡面也有幾個典故。首先,沃克特鼻子過敏,所以隨身攜帶一只噴鼻劑。跟我們熟了以後,他每每拿出來要和我們共享,嚇得大家躲開,他就得意的笑起來。所謂「工程師」指的是外子光華,是詩人調侃的對象。最後,「通氣」是「放屁」的雅稱。這三張紙條我一直留著。現在拿出來再讀一遍,一方面仍不覺莞爾,一方面心也微微的痛。
沃克特最詼諧的一手就是他的漫畫。他在悔之、慧玲、和我的詩集書頁上都隨手畫了一幅漫畫。
我的這幅,畫的是一個男人在前面跑,六個女人在後面追,最後面還有一個女人站在那裡。他題的標題是「沃克特被七位美女追」,那站著的女人註明是我。慧玲看了不服氣,就加了兩句台詞。六位女人齊聲喊道:「快回來,快回來!否則我們就要自殺」,而「我」則不屑的說:「我才不要追他。他應該來追我」。
我不知道還有哪位詩人——更別說老詩人——有這種幽默!
遺憾未能拍成聖露西亞電影
人生不可能無憾。即使舉世知名如沃克特,我想,他也有遺憾,那就是他在生前沒能拍成一部關於聖露西亞的電影。他多次提起這個心願,而且多年來他一直在努力籌資金。每次聽席歌莉說有些眉目了,但是每次都沒有下文。
沃克特要出版任何詩集或劇本都不成問題,但是電影是集體的藝術,不是一人可以做得到的。這部電影寫的是他的祖國的故事。也許,有一天有人會把沃克特的一生寫進這個故事裡。我想到他常被引用的一句詩:「或者我是無名小卒,或者我是一個國家」。聖露西亞因為有了沃克特而活在千千萬萬的讀者心中,過去五六十年如此,以後世世代代也都將如此。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雖然科技發展把距離拉近把世界變小了,但是,這些年我俗事纏身,那一步始終沒跨出去。從2002年起,我屢次答應沃克特和席歌莉去聖露西亞看他們,卻一直沒實現這個諾言。
得到沃克特去世的消息,除了刻骨銘心的難過,還有深深的遺憾,遺憾沒能在他在的時候去他的家鄉。聖露西亞的藍海和陽光,棕櫚樹和沙灘——沒有了沃克特,還會一樣美麗嗎?
![]() |
從左到右:蔣勳、沃克特、奚密—攝於2002年台北,沃克特/蔣 |
![]() |
從左到右:許悔之、奚密、席歌莉,攝於台北。(奚密提供) |
![]() |
沃克特漫畫。(奚密攝影) |
![]() |
沃克特(左)赴台訪問,與時任台北市長馬英九(右)會面,馬英九 |
本文刊載於2017年4月3日《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