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要有一个情绪的出口
是什么时候开始,少年清秀的眉目纯净得像是六月刚刚经历过暴雨洗礼的天空。有总怦然心动的感觉。其实,他只是动画。
他是我前阵子刚刚看过的动画——《借东西的小人》中的少年。在陪孩子玩了半天安顿好午睡后,打开电视一个人在沙发上静静地看完一部又一部。《借东西的小人》、《霍尔的移动城堡》、《风之谷》、《言叶之庭》、《秒速五厘米》……有宫崎骏的也有新海诚的。
很多人会喜欢宫崎骏。在没有理解《千与千寻》和《幽灵公主》的隐喻之前,我对宫崎骏的理解仅限于一个动画导演,一个能拍出很多优秀作品的动画导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学识和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维度会决定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很多次,我会自我反观。无数次的问过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截止目前为止,我还没找到答案。大概这样,我似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不能完全理解宫崎骏动画的理由。
奇怪的是,我却一下喜欢上了新海诚。新海诚,2016年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导演的名字。很多故事爱好者未必喜欢他的作品。他的影像里故事的情节总没那么多的矛盾,也没涉及那么多的人物。像是《言叶之庭》,最先吸引我的是那副画面:下着雨的日本庭院里,细细的雨线落在长满荷花的池塘里,雨滴在水面砸出一圈又一圈的晕。满眼的绿,却没有春意盎然的感觉,倒有种淡淡的愁绪蕴含在背景音乐里。
入梅的东京天气经常性地下着雨。秋月孝雄和雪野百香里在下雨的早晨里于新宿公园的亭子里相遇。故事很简单。戳中你内心的不是,他们如何表达彼此的爱情。而是在大量的留白后,人物的内心独白填补了你情绪的泪点。每个人都会有走不下去的时候。十五岁的秋月虽然经常逃课,却能十分清楚自己的追求:成为制鞋匠。二十七岁的雪野却在每天早晨整齐装扮之后,始终无法迈出上班的脚步。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无风雨,我亦留此地。”
——《万叶集》
这样的互相唱和,小说版《言叶之庭》的翻译相对来说就粗制滥造了些,而动画的翻译显得更有美感。作为对动画理解的补充,小说版《言叶之庭》丰富了动画里的更多情绪。而我尤其喜欢的是《后记》中新海诚对小说和动画的“单恋”之说。
“完成这本书,最后得到是自己对于小说和动画更为深沉的单恋。”
“我重新意识到,自己想写的就是人们的那种情感。孤独地追求着某人的心情,构筑这个世界。”
后记中还提到了古代的“孤悲”故事。新海诚是一个情绪表达高手,他成功地表达出每一个人孤独的灵魂,在寻求救赎过程中的悲伤。这种情绪不强烈,但它确实存在。《言叶之庭》是一个,《秒速五厘米》也是一个。
追过这两部剧之后,我又去追了《你的名字》。周围都是成双成对的,在那个突然想起的午后,一个人,一杯爆米花,将自己按进影厅的沙发里。画面很美,日本清新的自然风光,仿佛带着阳光和青草吹进你的世界。也许记忆会欺骗你,可身体的感觉不会!或者是思想深处的那个直觉在推动着你。青春还是要留点美好的欢喜。到底导演还是愿意给我们留一个美好的结局:三叶和泷在现实中终于相遇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几米。
一直不认同,将几米的作品划分为儿童绘本一类。
怎么可能是呢?
“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这样的叩问,怎么会是懵懂孩童所能理解的。他明明是在问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都知道答案。可我们又愿意沉溺在叩问的悲伤里。
不久,也许会获得自愈的能力。
1999年几米开始创作绘本漫画,之前他罹患癌症。正是病痛的侵袭,几米作品有里深沉的思考和忧郁的悲伤。但他又不忘给自己给读者一个希望的结局。他不停地让主人公在故事里寻找,穿越过无数灰色的城市,淡漠的人群,走不出的森林。还有一只巨大的灰色兔子总是不时地出现,兔子的眼睛在看着主人公,也在审视着身为读者的你。但他的画面用色又是十分的丰富,线条却是十分的柔和圆融。大片的绿色和鲜艳的色彩撞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是悲伤的,也是深蓝色,是几乎可以滴出墨汁来的那种。线条依旧不显锐利,让人有点寰转的余地。
2001年,那一年我高复。升学的压力,将自己变成了学习机器。也正是这一年,在一个无名的书店里邂逅几米。至今我都无法准确地描述,读到《月亮忘记了》时的那种感觉。从此以后,《月亮忘记了》、《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恋之风景》、《布瓜的世界》……在每一本书里排遣压力,甚至泪流满面。
也许,那时也有点“孤悲”的情绪。像是这样单恋着,一开始就没期待心意相通。不是在阅读的过程寻找作者要传达的思想。实际上,我在书中是想寻找给自己的答案和情感。或许,那时的我凑巧在漫画里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种治愈的能力。看,这就是阅读的乐趣!
2017.1.31慕容
他是我前阵子刚刚看过的动画——《借东西的小人》中的少年。在陪孩子玩了半天安顿好午睡后,打开电视一个人在沙发上静静地看完一部又一部。《借东西的小人》、《霍尔的移动城堡》、《风之谷》、《言叶之庭》、《秒速五厘米》……有宫崎骏的也有新海诚的。
很多人会喜欢宫崎骏。在没有理解《千与千寻》和《幽灵公主》的隐喻之前,我对宫崎骏的理解仅限于一个动画导演,一个能拍出很多优秀作品的动画导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学识和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维度会决定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很多次,我会自我反观。无数次的问过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截止目前为止,我还没找到答案。大概这样,我似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一个不能完全理解宫崎骏动画的理由。
奇怪的是,我却一下喜欢上了新海诚。新海诚,2016年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导演的名字。很多故事爱好者未必喜欢他的作品。他的影像里故事的情节总没那么多的矛盾,也没涉及那么多的人物。像是《言叶之庭》,最先吸引我的是那副画面:下着雨的日本庭院里,细细的雨线落在长满荷花的池塘里,雨滴在水面砸出一圈又一圈的晕。满眼的绿,却没有春意盎然的感觉,倒有种淡淡的愁绪蕴含在背景音乐里。
入梅的东京天气经常性地下着雨。秋月孝雄和雪野百香里在下雨的早晨里于新宿公园的亭子里相遇。故事很简单。戳中你内心的不是,他们如何表达彼此的爱情。而是在大量的留白后,人物的内心独白填补了你情绪的泪点。每个人都会有走不下去的时候。十五岁的秋月虽然经常逃课,却能十分清楚自己的追求:成为制鞋匠。二十七岁的雪野却在每天早晨整齐装扮之后,始终无法迈出上班的脚步。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即使无风雨,我亦留此地。”
——《万叶集》
这样的互相唱和,小说版《言叶之庭》的翻译相对来说就粗制滥造了些,而动画的翻译显得更有美感。作为对动画理解的补充,小说版《言叶之庭》丰富了动画里的更多情绪。而我尤其喜欢的是《后记》中新海诚对小说和动画的“单恋”之说。
“完成这本书,最后得到是自己对于小说和动画更为深沉的单恋。”
“我重新意识到,自己想写的就是人们的那种情感。孤独地追求着某人的心情,构筑这个世界。”
后记中还提到了古代的“孤悲”故事。新海诚是一个情绪表达高手,他成功地表达出每一个人孤独的灵魂,在寻求救赎过程中的悲伤。这种情绪不强烈,但它确实存在。《言叶之庭》是一个,《秒速五厘米》也是一个。
追过这两部剧之后,我又去追了《你的名字》。周围都是成双成对的,在那个突然想起的午后,一个人,一杯爆米花,将自己按进影厅的沙发里。画面很美,日本清新的自然风光,仿佛带着阳光和青草吹进你的世界。也许记忆会欺骗你,可身体的感觉不会!或者是思想深处的那个直觉在推动着你。青春还是要留点美好的欢喜。到底导演还是愿意给我们留一个美好的结局:三叶和泷在现实中终于相遇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几米。
一直不认同,将几米的作品划分为儿童绘本一类。
怎么可能是呢?
“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这样的叩问,怎么会是懵懂孩童所能理解的。他明明是在问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都知道答案。可我们又愿意沉溺在叩问的悲伤里。
不久,也许会获得自愈的能力。
1999年几米开始创作绘本漫画,之前他罹患癌症。正是病痛的侵袭,几米作品有里深沉的思考和忧郁的悲伤。但他又不忘给自己给读者一个希望的结局。他不停地让主人公在故事里寻找,穿越过无数灰色的城市,淡漠的人群,走不出的森林。还有一只巨大的灰色兔子总是不时地出现,兔子的眼睛在看着主人公,也在审视着身为读者的你。但他的画面用色又是十分的丰富,线条却是十分的柔和圆融。大片的绿色和鲜艳的色彩撞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是悲伤的,也是深蓝色,是几乎可以滴出墨汁来的那种。线条依旧不显锐利,让人有点寰转的余地。
2001年,那一年我高复。升学的压力,将自己变成了学习机器。也正是这一年,在一个无名的书店里邂逅几米。至今我都无法准确地描述,读到《月亮忘记了》时的那种感觉。从此以后,《月亮忘记了》、《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恋之风景》、《布瓜的世界》……在每一本书里排遣压力,甚至泪流满面。
也许,那时也有点“孤悲”的情绪。像是这样单恋着,一开始就没期待心意相通。不是在阅读的过程寻找作者要传达的思想。实际上,我在书中是想寻找给自己的答案和情感。或许,那时的我凑巧在漫画里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出口。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一种治愈的能力。看,这就是阅读的乐趣!
2017.1.31慕容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