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伤疤》--这本红彤彤的书,写的是亲妈死后娃和娃爹的日子
《小伤疤》

在我家,“死”不是一件不可以谈论的事情。闲聊的时候,我或我九岁的女儿雪常常会说出一句“如果我死了......”之类的话来。
比如,看完电影《灰姑娘》,我曾问雪:“如果你是灰姑娘,日子会怎么过?”雪毫不犹豫的回答:“如果你死了,我爸肯定会给我娶个后妈,”雪爸在一边狂点头狂点头。这故事我以前写过,今天就不再重复了。
雪也曾经跟我说过:“妈妈,如果倒霉,我先死了,你和爸爸就是失独老人,”
我们认真地就“后妈分多少种类型”、“遇到不同类型的后妈该怎么办”等问题,曾进行过多次磋商,并邀请雪爸加入过讨论。
雪爸友好地表示:“你们女人的事情,还是你们女人自己去处理,对吧,我不好掺和,我也搞不定啊。”
对于雪爸的声明,我们表示虽然失望,但并不谴责,嗯,简直不出意料。
我和雪一致认为,总的来说:
1、后妈跟亲妈确实不一样,要区别对待。
2、后妈不见得都是坏妈妈。比如林肯的继母,就待林肯很好,还送他去上学。(绘本《爱看书的男孩:亚伯拉罕.林肯》里这么写的)。
3、后妈如果更爱自己亲生的孩子,没那么爱前妻生的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可以理解。“母爱”也是稀缺资源,不是自来水一样扭开龙头就哗哗来了的。
4、万一遇到个没那么爱自己的后妈,要理解,不苛求,自己爱自己最重要。
5、万一跟后妈相处得不很亲密,别难为爸爸,他也不容易。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好奇如果我死了,雪和雪爸的生活会怎样。
有一天,我看了一本绘本《小伤疤》。
这本红彤彤的小书,写的是亲妈死后,儿子和爸爸的日子。
书名:《小伤疤(La croûte)》
作者:【法】夏洛特•蒙德利克 / 【法】奥利维耶•塔莱克
译者:胡小跃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15年10月
这部绘本获国际扶轮社青少年图书奖、美国线上独立书店导览图书奖,入围法国Baobab最佳绘本奖决选。
书中的这个孩子非常懂事。他知道妈妈离去以后自己要照顾爸爸。他知道爸爸面对失妻之痛日子不过好。他知道容忍爸爸在家务事上的笨拙,知道想让他有进步,就得多鼓励。他努力压抑自己的悲痛,失控痛哭时担心外婆把自己看成“神经病”......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那个离去的妈妈,是位非常好的母亲,把孩子教育得非常好,情商高,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都很强。
妈妈说过的话,妈妈的爱,一直在滋养着孩子,在给孩子力量。
失去亲人以后的伤痛即是巨大的,又往往是看不见的。
妈妈走了,他清醒地知道妈妈死了,死就是再也不会回来。他没有大哭大闹。但他经历了愤怒、虚弱、无力、伤心、对未来的担忧与畏惧。行为上也表现出种种异常:大夏天的不愿意开窗,伤疤结痂后自己反复抠掉......
这本绘本,揭示了异常行为背后,孩子那脆弱、纯真、真挚的情感与思虑。
雪和雪爸都看了这本书。
雪拍大腿:这小孩才屁大一点,为什么就要照顾爸爸啊?!这太不公平了!
雪爸说:这小孩多好啊!
我抱住雪,说:老婆死了,他爸也很悲痛。孩子如果懂事,理解爸爸,包容爸爸,愿意鼓励爸爸、照料爸爸,爸爸就不必急着投入另一个女人的怀抱,这样,这小孩就可以晚一点有后妈。没有引进后妈,也没有后妈的家人、同事、朋友,也没有后妈生的小孩,他们爷俩就有机会在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下,一起修复伤痛。
雪傻眼了。看了我几眼,又看了雪爸半天。雪爸眼直直的看着我们娘俩。
我突然不再想看见自己死了以后我娃和她爹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