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父亲|我读过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写的最美的诗
![]() |
时间在一天一天过去,我想写的文字还没有写出来;父亲在一天一天老去,我越来越感到紧迫和痛惜。
多少才俊杳无音讯就离开了人世间,从梵高再到那些以各种各样方式离开我们的好兄弟好姐妹,都是在他们死后我们才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在他们生前,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庸碌之辈名声赫赫享尽荣华富贵,真正有才华的人却穷困潦倒一辈子。每当我看到新闻或网上报道哪个所谓作家诗人又开作品研讨会,为了创作又做出多大的牺牲和甘于寂寞清贫时,我总有一种认为是作秀和不平的情绪涌荡在心头。有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作不被外界知晓?有谁为了写作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我是因为有一年搬家翻家里的藏书,偶然从旧杂志上知道父亲写作的,曾获全国性的大奖,父亲却从没向人提及。更可叹的是,父亲坚持写作的方式是参加各种各样文学刊物和学校的函授学习,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结束,家里堆着老厚一摞各式各样的学业证书,其中不乏《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中国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等全国重点期刊和院校的。如果不是后来因家里经济拮据,我想依父亲的性格肯定会一直坚持这样做下去。我不知道像父亲这样谦卑的人还有没有,我看得更多的是,不要说已经取得成绩,是做都还没开始去做,只是计划就到处宣传打广告的人。
不图名,不贪利,退休前在单位兢兢业业,退休后在家安然若素,身怀绝世武功,却在市井过着拮据紧巴的日子。如果父亲只是诗文写得好,谋生的本领一塌糊涂的话,我也不会这么为他放不下。父亲两岁失怙,家在农村,当时的条件艰苦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但父亲不仅高中毕业,很小就四处打零工贴补家用。如果不是高中毕业那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敢断定如此顽强的父亲肯定会考上重点大学的。父亲高中毕业后,在部队当过兵,在学校当过老师,在国家机关当过干部,做过很多大事,曾经不止一次遇到提干的机会,父亲都表现得很淡薄不积极。从省城到县城,从机关到学校,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父亲选择的是一条与常人不一样的道路,很多别人削尖脑袋想得到的东西,父亲轻描淡写地就放弃了。如果父亲想做官的话,我想凭他老人家的才干,干到今天,最起码也是一位封疆大吏。父亲还会吹笛子,在部队时是宣传队的文艺骨干。据说,父亲在县城文化馆上班时每逢有他的演出,人们都是争相奔告座无虚席,感觉对他有点像现在的追星族似的狂热。父亲创作的诗歌获奖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曾发函邀请他老人家进京学习,这封信也是搬家时父亲叫我帮他销毁不要的信件才无意中发现的。这样多才多艺,人品一流的人老了老了却过着贫穷寒酸的日子,就算我不是他的儿子看了也着实让人心酸难受呀!
也许对父亲来说,只有在极其纯净的心态下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也许对父亲来说,我们看到的辛苦,对他反而是一种怡然自足,并不觉苦;也许对父亲来说,最好的作品是人的一生,而不是那些文字。作为旁观者,作为他的儿子,看到这样的经典,我却无法沉默!什么是经典?在我看来,除了父亲的人,就是那些至今还无人推介,被埋没在旧书堆里的诗歌。
“你说
心太沉重了
沉重得像死了
没埋
.
我说
心并不沉重
落日浑身是劲
已跨越了西山
.
你说
明天太遥远了
遥远得像白日的
梦
.
我说
明天并不遥远
遥远的是星空
是路”
上面这首诗的题目叫《偶谈》,是我喜欢的父亲作品中的一首,我才疏学浅分析不了文中的技巧和代表什么主义,但每每读到它就让我想起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文字朴素,娓娓道来,让人坚强,催人上进。还有当年曾获奖的《诗病患者》:
感到高兴却不敢过于高兴
因为怕在笑声中迷失了方向
是不是呢
笑声如纷飞的水蒸气
一旦多了
就会变成云
.
感到痛苦却不敢过于痛苦
因为怕在哭泣时意志衰退
是不是呢
眼泪本身就是水
一再降温
肯定结为冰
.
明白的却不敢明白地说
因为怕语言太直被编辑枪毙
是不是呢
语言不可太直
必须富有
弹性
.
不明白的却不敢都问明白
因为怕一切都问明白了失去思想
是不是呢
思想是诗家传统秘方
失去了它
你将病上加病
像这样充满思辨哲理的作品谁又会说它不好呢?可又有几人知晓传诵?我理解的经典,就是什么时代什么人读起,都能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激励。我认为父亲的作品就给了我这样的感受和思考。除了前述那种特别激励人生的作品外,父亲还有另外一种意味隽永的诗歌我也非常喜欢,比如说这首《一封平信的牵挂》:
他说
你等等
你有一封信
我给你拿来
真挚 热情
无丝毫媚态
谁见了都会喜欢
可他失望了
信不知被谁抽走了
我原谅了他
.
你原谅我吗
你是谁
写的什么
读这样的诗句,就像《红楼梦》里贾雨村看到“智通寺”门旁的对联“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时的感叹,文虽浅近,其意却远。因为能翻看到的父亲的作品很少,父亲创作的全貌和其他风格的文字,我暂时就没有机会读到,但就凭上面列举的寥寥几句诗,我敢说也不遑让那些所谓重要诗人写的东西。何况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作家诗人,根本就不是以写作的多少来评判,乾隆写了一万多首诗歌,让人记住的有几首,而《全唐诗》里,天才诗人多若星汉,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让张若虚写进文学史。
前些年还在学堂念书时,还能和父亲闲聊一些有关文学诗歌的话题,自从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父亲常常念叨的就是叫我好好做人,认真上班。我因为对文学知之甚少,年纪越大就越不好意思问父亲向他要他写的东西看,但父亲不急不躁的态度又让我非常着急,生怕这样有才华的人哪天突然走了,什么也没给我们留下……
(图片来自网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