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深海鱼的第一篇影片
也许正好处于迷茫期,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成为李安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作品。看过李安所有的电影,习惯了他总是深藏不露地附身于主角中,凭主角之口讲出深藏在自己内心但是不会明说的话。
其实这部影片的剪辑顺序和人类本身思维方式非常接近。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这部电影可以被分为三部分:(1)林恩在伊拉克的经历;(2)林恩从伊拉克回到自己家中的生活;(3)林恩在橄榄球赛赛场的遭遇。影片以第三部分作为时间发生的主线,另外两个时间段发生的事,通过林恩回忆的方式交叉闪回出现,并穿插了部分林恩想象的画面。就在这样的现实、回忆、想象交织过程中,林恩的内心从一团迷雾逐渐清晰起来。
参军之前,林恩只是一个纯真热血的少年,因为他姐姐的未婚夫在她出车祸后解除婚约,一怒之下砸了他姐姐未婚夫的车。经过父亲和他姐姐的未婚夫商定后,他不得不参军。初到荒凉的战场,他放肆地违纪开车,即使因此受到处罚后,也不妥协,明确地表示他为他的姐姐而战,而并非国家大义。
有一次,“蘑菇”和林恩坐在一棵长满嫩绿叶子的大树树荫下,他们所处的背景是清澈的蓝天和明亮的黄土墙。“蘑菇”讲到印度教中的因果报应,鼓励林恩不必为了国家或者所谓的正义而奋斗,只需要去追寻超出自身以外的存在。当时的林恩只是一笑而过,也许这一想法就像种子落在了林恩的心中,但是那时他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
一天,他们搜查一户伊拉克家庭,试图寻找具有潜在反叛军的证据。他们搜到一把手枪,一个证件和一幅萨达姆的肖像画,无论这户家庭中仅有的两名成年男性如何解释,最终他们还是被逮捕。这个过程中,这个家庭中的小孩保持着缄默,有个小男孩眼中充满了血丝但是强忍着泪水,直直地盯着他的父亲以及逮捕他父亲的士兵。仇恨的种子在这个五六岁左右的孩子心中开始萌发。也许从这个时刻开始,林恩意识到战争只能留下永无止境的仇恨,而不能真正解决什么。
“蘑菇”的死亡,以及因本能为生存下来的欲望亲手杀死了敌人,真正让林恩开始思考自身的意义。而这一事件刚好被掉落的摄像机记录,当这段录像传回美国,林恩突然成为了美国英雄。信赖的朋友死亡,用最原始的方式活生生地杀死了人,这两件对人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从某一天起,这两件事不断地被人提起,最痛苦的事让自己变成了英雄,荒唐又真实。似乎并没有人真正在意死去的战友和那位被杀死的敌军,记者和路人不停地追问细节,不停地迫使他讲出他们想听的话。其实,他只是要去救他的队友,只是为了生存下来,为什么变成了英雄?
回到家后,林恩看到久违的亲人,他最想念的姐姐。父亲即使瘫痪依然一直关注着战争的动态,姐姐则是强烈的反战主义者。饭桌上,姐姐和父亲发生了争执,母亲一气之下重重拍了桌子,林恩被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吓到。夜晚,林恩和姐姐长谈,但是发现即使以为最了解自己的姐姐也无法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姐姐疼爱着这个当初为了她不得不去当兵的弟弟,加上她强烈的反战情绪,她决心要把弟弟留下,不再让他回到伊拉克。然而林恩并不清楚自己的内心,不想离开队友,也不想让姐姐失望,这样的矛盾纠缠着。
记者招待会上,B班的士兵口是心非,内心中强烈真实的欲望用灰色影像表示,最后用真实的彩色表达出冠冕堂皇的话语。当其中一个士兵说出电影中的一段听起来很粗俗的台词时,全场鸦雀无声,也许他们内心早已有“标准答案”,只是这样的回答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才使他们如此震惊。面对这样的记者招待会,林恩早已习惯他们想要的并不是事实,而是他们想要的真相。
在进入球场后起初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或许真的以为自己是英雄,而且可以凭借这个故事拿到丰厚的报酬,还为可以看到碧昂斯而兴奋。有许多人和他们搭话,有的对战争感兴趣,有的对他们感兴趣,有的表示同情,有的表示激动,但也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人问着莫名其妙的问题。他们在进行站位练习前,玩性大发,跑到球场上,毫无忌惮地奔跑,追着橄榄球,年轻灿烂的脸庞表明他们与其他年轻人并没有太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场上的工作人员没有宽容他们的行为,他大声地驱赶着他们,也许就是从这一幕开始,英雄的头衔开始变得虚无缥缈,令人质疑。
再后来,本以为炙手可热的真实战争故事无人问津,电视工作人员出现要求他们更换军装,这时他们的英雄头衔已经化作泡影,一个个惊讶又带着慌张的表情。作为军人,他们在一刻已经和场上的表演者并无区别,他们甚至无法要求穿着自己的军装上台。华丽的演出和林恩内心的恐惧迷惑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一刻,形势已变得清晰,林恩和很多士兵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英雄头衔不过是一些人为了达到目的才“赐予”他们。他们在赐予时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同样在剥夺时悄无声息。在另外大部分的人眼中,他们对这些士兵更多的只是猎奇罢了,更有甚者包含着许多鄙夷和误解。电影快结束时,由于B班的故事在好莱坞的新鲜感已经过去,没有制片人愿意出钱买他们的故事。最后,仅有橄榄球球赛的老板愿意以非常低的价格收购他们的故事,班长太过激动表示老板以这种价格侮辱了他们。老板要求和林恩单独谈话。在这段对话中,老板无意揭示了一种假象。他说,当他们的事迹已经变成了美国梦,他们的事迹就不再属于他们,他们也不再是他们本身,而是成为了美国梦的根基,应该将这种力量在美国中传播,将美国人在前线英勇作战的事实传播,重振美国的信心。“有总比没有好”老板凭着只有他一人收购这个故事,产生了无比的信心,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他们,踌躇满志。
“有时候,没有比有更好”。如果说林恩在之前已经对这一事实有所察觉,但是在那一瞬间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意义。这些士兵在伊拉克经历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有一天成为英雄,并不是告诉美国他们在伊拉克有多么勇猛。生活在战场上的他们很清楚战争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美国在前线也没有出色的表现。这是他们的生活,每一天在透彻的蓝天和满目的荒凉中,与敌人搏斗,冒着时刻死亡的危险,可能没有多大的抱负,不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大义,更多的是拿到巨额的补贴让家人生活的更加轻松。
说到底,“战士”只是他们的工作而已,就像清洁工每天四五点起来打扫,厨师们在高峰期一刻不停地炒菜是一样的性质。
影片的最后,林恩在想象中走进了“蘑菇”的车中,这时镜头缓缓地停留在略显萌态的象神上。林恩向“蘑菇”表明了自己要回到战场的决心,不是为了成为英雄,不是为了美国梦,而是因为自己属于那里,在那个荒凉残酷的地方,可以寻找到比自身更大的存在。
电影全篇的叙述基调都接近于现实,没有大多数电影中“高潮”部分大唱主旋律的桥段。印度教中一些哲理的引入使得充满冲突的伊拉克战场和“蘑菇”平静的内心产生对比,也刚好成为李安在少年派中使用的印度教哲理的延续。林恩内心的变化层层递进,从一开始的疑惑迷茫到最后内心变得清晰坚定。漫长的中场休息表演时间,让林恩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超出自身以外更为庞大的存在。影片结尾是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林恩走向假象中蘑菇的车,背景音乐从原本简单平静哀伤的钢琴伴奏,变成加上鼓点有力的回响。林恩的眼里还是包含着的眼泪,仿佛眼中藏着一片清澈的海洋。他看到“蘑菇”车上静静放着的象神。他抬头对“蘑菇”说,“我自以为对普通民众有一定了解,但是我错了,真正主宰一切的其实是他们。我生活在战场上,但是对于战争他们各有各自的看法。”这时林恩将脸侧过来,面对镜头,仿佛是看着我们一样,说出了李安心中一直想说的话,“其实电影也是如此”。也许李安对林恩的遭遇有太多相似的感触才决定拍摄这部电影。他拍过太多优秀的电影,每部电影都包含着他那一时期对生活的感悟抑或逃避。许多影评人、观众对他的电影进行各个方面的解读和评价。但对他而言,每一个镜头都有着什么意义呢?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在2013年的访谈中,陈文茜评价他在少年派中很多镜头的用意非常好,但是李安只是腼腆地笑笑说里面的镜头有什么意义自己也不知道。拍电影的时候好像有种力量帮助着他,但是一拍完就都忘了,好像拍电影这件事就是上天安排给他做的一样。这个看起来温和得连一句大声的话都不敢说的男人,心中一定蕴藏着翻江倒海的力量。生活中想说没有办法说出来的话,总是不知不觉地用电影巧妙地表达出来。就像林恩知道重回战场对他会有什么危险一样,李安也深谙拍电影会带来很多压力,但也许就像象神一样,他会坚持下去,继续寻找超越自身更大的存在。
PS:
在众多Ganesha 起源的故事中有一个是这样的:Parvati Ji用檀香创造了Ganesha,让它守护宫殿,不允许任何神进入。为遵守对它母亲的诺言,Ganesha与想要闯入宫殿的湿婆神—他的父亲对抗。众神参与到这场战争,帮助湿婆神对抗Ganesha。一次次锋利的武器像雨一般向他袭来,他的力量一次次迫使众神退却,始终坚守宫门。但最终,湿婆神使用神力砍下了Ganesha的头,Ganesha死在了他父亲的手下。Parvati Ji知道Ganesha死亡后,立刻暴怒。她的怒气使得整个宇宙顿时崩溃。众神为乞求她的原谅,决定向北方寻找第一个生物,并把它的头安装在Ganesha身体上使他复活。而这个生物正是有一个象牙断裂的象。最终,Ganesha复活,以象头人身的面貌成了印度最重要的神之一,代表了破除障碍、智慧。
其实这部影片的剪辑顺序和人类本身思维方式非常接近。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这部电影可以被分为三部分:(1)林恩在伊拉克的经历;(2)林恩从伊拉克回到自己家中的生活;(3)林恩在橄榄球赛赛场的遭遇。影片以第三部分作为时间发生的主线,另外两个时间段发生的事,通过林恩回忆的方式交叉闪回出现,并穿插了部分林恩想象的画面。就在这样的现实、回忆、想象交织过程中,林恩的内心从一团迷雾逐渐清晰起来。
参军之前,林恩只是一个纯真热血的少年,因为他姐姐的未婚夫在她出车祸后解除婚约,一怒之下砸了他姐姐未婚夫的车。经过父亲和他姐姐的未婚夫商定后,他不得不参军。初到荒凉的战场,他放肆地违纪开车,即使因此受到处罚后,也不妥协,明确地表示他为他的姐姐而战,而并非国家大义。
有一次,“蘑菇”和林恩坐在一棵长满嫩绿叶子的大树树荫下,他们所处的背景是清澈的蓝天和明亮的黄土墙。“蘑菇”讲到印度教中的因果报应,鼓励林恩不必为了国家或者所谓的正义而奋斗,只需要去追寻超出自身以外的存在。当时的林恩只是一笑而过,也许这一想法就像种子落在了林恩的心中,但是那时他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
一天,他们搜查一户伊拉克家庭,试图寻找具有潜在反叛军的证据。他们搜到一把手枪,一个证件和一幅萨达姆的肖像画,无论这户家庭中仅有的两名成年男性如何解释,最终他们还是被逮捕。这个过程中,这个家庭中的小孩保持着缄默,有个小男孩眼中充满了血丝但是强忍着泪水,直直地盯着他的父亲以及逮捕他父亲的士兵。仇恨的种子在这个五六岁左右的孩子心中开始萌发。也许从这个时刻开始,林恩意识到战争只能留下永无止境的仇恨,而不能真正解决什么。
“蘑菇”的死亡,以及因本能为生存下来的欲望亲手杀死了敌人,真正让林恩开始思考自身的意义。而这一事件刚好被掉落的摄像机记录,当这段录像传回美国,林恩突然成为了美国英雄。信赖的朋友死亡,用最原始的方式活生生地杀死了人,这两件对人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从某一天起,这两件事不断地被人提起,最痛苦的事让自己变成了英雄,荒唐又真实。似乎并没有人真正在意死去的战友和那位被杀死的敌军,记者和路人不停地追问细节,不停地迫使他讲出他们想听的话。其实,他只是要去救他的队友,只是为了生存下来,为什么变成了英雄?
回到家后,林恩看到久违的亲人,他最想念的姐姐。父亲即使瘫痪依然一直关注着战争的动态,姐姐则是强烈的反战主义者。饭桌上,姐姐和父亲发生了争执,母亲一气之下重重拍了桌子,林恩被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吓到。夜晚,林恩和姐姐长谈,但是发现即使以为最了解自己的姐姐也无法理解自己真正的内心。姐姐疼爱着这个当初为了她不得不去当兵的弟弟,加上她强烈的反战情绪,她决心要把弟弟留下,不再让他回到伊拉克。然而林恩并不清楚自己的内心,不想离开队友,也不想让姐姐失望,这样的矛盾纠缠着。
记者招待会上,B班的士兵口是心非,内心中强烈真实的欲望用灰色影像表示,最后用真实的彩色表达出冠冕堂皇的话语。当其中一个士兵说出电影中的一段听起来很粗俗的台词时,全场鸦雀无声,也许他们内心早已有“标准答案”,只是这样的回答超过了他们的想象才使他们如此震惊。面对这样的记者招待会,林恩早已习惯他们想要的并不是事实,而是他们想要的真相。
在进入球场后起初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或许真的以为自己是英雄,而且可以凭借这个故事拿到丰厚的报酬,还为可以看到碧昂斯而兴奋。有许多人和他们搭话,有的对战争感兴趣,有的对他们感兴趣,有的表示同情,有的表示激动,但也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人问着莫名其妙的问题。他们在进行站位练习前,玩性大发,跑到球场上,毫无忌惮地奔跑,追着橄榄球,年轻灿烂的脸庞表明他们与其他年轻人并没有太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场上的工作人员没有宽容他们的行为,他大声地驱赶着他们,也许就是从这一幕开始,英雄的头衔开始变得虚无缥缈,令人质疑。
再后来,本以为炙手可热的真实战争故事无人问津,电视工作人员出现要求他们更换军装,这时他们的英雄头衔已经化作泡影,一个个惊讶又带着慌张的表情。作为军人,他们在一刻已经和场上的表演者并无区别,他们甚至无法要求穿着自己的军装上台。华丽的演出和林恩内心的恐惧迷惑形成鲜明的对比。
那一刻,形势已变得清晰,林恩和很多士兵其实已经知道自己的英雄头衔不过是一些人为了达到目的才“赐予”他们。他们在赐予时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同样在剥夺时悄无声息。在另外大部分的人眼中,他们对这些士兵更多的只是猎奇罢了,更有甚者包含着许多鄙夷和误解。电影快结束时,由于B班的故事在好莱坞的新鲜感已经过去,没有制片人愿意出钱买他们的故事。最后,仅有橄榄球球赛的老板愿意以非常低的价格收购他们的故事,班长太过激动表示老板以这种价格侮辱了他们。老板要求和林恩单独谈话。在这段对话中,老板无意揭示了一种假象。他说,当他们的事迹已经变成了美国梦,他们的事迹就不再属于他们,他们也不再是他们本身,而是成为了美国梦的根基,应该将这种力量在美国中传播,将美国人在前线英勇作战的事实传播,重振美国的信心。“有总比没有好”老板凭着只有他一人收购这个故事,产生了无比的信心,居高临下地俯视着他们,踌躇满志。
“有时候,没有比有更好”。如果说林恩在之前已经对这一事实有所察觉,但是在那一瞬间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意义。这些士兵在伊拉克经历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有一天成为英雄,并不是告诉美国他们在伊拉克有多么勇猛。生活在战场上的他们很清楚战争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美国在前线也没有出色的表现。这是他们的生活,每一天在透彻的蓝天和满目的荒凉中,与敌人搏斗,冒着时刻死亡的危险,可能没有多大的抱负,不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大义,更多的是拿到巨额的补贴让家人生活的更加轻松。
说到底,“战士”只是他们的工作而已,就像清洁工每天四五点起来打扫,厨师们在高峰期一刻不停地炒菜是一样的性质。
影片的最后,林恩在想象中走进了“蘑菇”的车中,这时镜头缓缓地停留在略显萌态的象神上。林恩向“蘑菇”表明了自己要回到战场的决心,不是为了成为英雄,不是为了美国梦,而是因为自己属于那里,在那个荒凉残酷的地方,可以寻找到比自身更大的存在。
电影全篇的叙述基调都接近于现实,没有大多数电影中“高潮”部分大唱主旋律的桥段。印度教中一些哲理的引入使得充满冲突的伊拉克战场和“蘑菇”平静的内心产生对比,也刚好成为李安在少年派中使用的印度教哲理的延续。林恩内心的变化层层递进,从一开始的疑惑迷茫到最后内心变得清晰坚定。漫长的中场休息表演时间,让林恩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超出自身以外更为庞大的存在。影片结尾是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林恩走向假象中蘑菇的车,背景音乐从原本简单平静哀伤的钢琴伴奏,变成加上鼓点有力的回响。林恩的眼里还是包含着的眼泪,仿佛眼中藏着一片清澈的海洋。他看到“蘑菇”车上静静放着的象神。他抬头对“蘑菇”说,“我自以为对普通民众有一定了解,但是我错了,真正主宰一切的其实是他们。我生活在战场上,但是对于战争他们各有各自的看法。”这时林恩将脸侧过来,面对镜头,仿佛是看着我们一样,说出了李安心中一直想说的话,“其实电影也是如此”。也许李安对林恩的遭遇有太多相似的感触才决定拍摄这部电影。他拍过太多优秀的电影,每部电影都包含着他那一时期对生活的感悟抑或逃避。许多影评人、观众对他的电影进行各个方面的解读和评价。但对他而言,每一个镜头都有着什么意义呢?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在2013年的访谈中,陈文茜评价他在少年派中很多镜头的用意非常好,但是李安只是腼腆地笑笑说里面的镜头有什么意义自己也不知道。拍电影的时候好像有种力量帮助着他,但是一拍完就都忘了,好像拍电影这件事就是上天安排给他做的一样。这个看起来温和得连一句大声的话都不敢说的男人,心中一定蕴藏着翻江倒海的力量。生活中想说没有办法说出来的话,总是不知不觉地用电影巧妙地表达出来。就像林恩知道重回战场对他会有什么危险一样,李安也深谙拍电影会带来很多压力,但也许就像象神一样,他会坚持下去,继续寻找超越自身更大的存在。
PS:
在众多Ganesha 起源的故事中有一个是这样的:Parvati Ji用檀香创造了Ganesha,让它守护宫殿,不允许任何神进入。为遵守对它母亲的诺言,Ganesha与想要闯入宫殿的湿婆神—他的父亲对抗。众神参与到这场战争,帮助湿婆神对抗Ganesha。一次次锋利的武器像雨一般向他袭来,他的力量一次次迫使众神退却,始终坚守宫门。但最终,湿婆神使用神力砍下了Ganesha的头,Ganesha死在了他父亲的手下。Parvati Ji知道Ganesha死亡后,立刻暴怒。她的怒气使得整个宇宙顿时崩溃。众神为乞求她的原谅,决定向北方寻找第一个生物,并把它的头安装在Ganesha身体上使他复活。而这个生物正是有一个象牙断裂的象。最终,Ganesha复活,以象头人身的面貌成了印度最重要的神之一,代表了破除障碍、智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