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处处》
百年历程一纸倾,血泪艰辛谁人听 虽然仔细阅读完这浓缩了相加起来多达五六百年的社工历练史的一本薄薄的《微观处处》,但是初入社工门槛的我又怎么能够体会其中的辛酸苦辣,其中的困难阻碍。颇有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觉。此时此刻的我深知,想要理解个中滋味,就必须加以实践,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想要实践就必须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巧,说到底还得多看看前人的经历。唯有在大量的阅读与反思之后,才能够参与到实践中。而读书笔记的撰写不但记录了自己对于社工专业的在认识度上的加强,而且能够在思考中进一步启发对于社工专业的感悟。当然,在写下报告之前一定要去尝试尝试的艰辛与伟大。 本书与《坚守信念》一书有所不同,前者说得更多的是社工的实践、实践中的困难、解决方法、实施过程以及结果,而后者则多在结合案例来阐述社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以及社工自身对于专业技能、社工伦理的感悟。尤其是本书从不同地域的角度,在社工个人实践的叙述中结合了社工专业的历史进程,让读者能够纵观不同时间、空间下的专业整体与社工个体的变化,更深层次地了解社工专业,并且最大程度上激发读者的思考,为日后无论是社工还是专业的发展指引方向。 每位社工学习本专业的目的不尽相同,除了大多数或从小立志成为慈善家,或有着单纯的助人的心,或在童年受到社会不公的影响,还有其他职业转业社工的,更有莫名其妙地来到社工专业的,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艰苦奋斗,热心助人。在社工行业的两年到三十年中,献身与社会,都在平凡中的伟大。 在大陆篇中的每一位社工都让我印象深刻,每一位社工的经历都让我无限感动。首先看到的就是社工专业的领军人物马洪路前辈。他在困境中帮助他人,为大路的社工之路开启先河。从帮助残障人士的志愿者,到开创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职业,对外交流中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最后总结出制度和体制性障碍、市场问题等结论。为当时的专业发展出谋划策,为未来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可谓是社工界的擎天柱。焦点访谈《新职业,新创造,社会工作者》这一期中姬中宪前辈的那张双脚赤裸坐在月台上的照片,更有姬中宪前辈以社会工作为背景的小说都让我印象深刻。作为第一代专职社会他以真诚与热情赢得将军之孙的投资,以创业者的身份创办了社区社工机构,并且从小说的形式传播社工文化,为社工专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除了这两位社工界的泰斗,其他几位社工在各自的领域也都是元老级人物。这些前辈在社工行业的贡献都十分突出。第三位是重视社工本土化,关注集体行动能力与农村内部权利结构,聆听村民心声,公正对待村民,赢得村民尊重的农村发展社会工作者毛刚强。第四位是儿童社会工作者王瑷丽。第五位是创造了紧急干预系统、身心灵瑜伽小组等本土化服务方式的禁毒社会工作者沙卫。第六位是麻风康复社会工作者张燕,她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上分析问题,一方面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讲座活动,消减人们对病人的歧视。另一方面,他建立病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网络。加强病人与外界以及病人之间的互动,建立病人的自信与乐观。第七位是从事社区发展,关注女性性工作者的社工张洪英。她从防艾角度隐身工作于社会黑暗角,尤其作者所列举的几个案例,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第八位是帮助障碍青少年的陈钟林。他着力于举办免费夏令营活动,打开障碍少年的心扉。聆听残疾青年的倾诉,收获感恩。第九位是运用人类意义学上的“田野”模式,关注个案与民间组织,用经典个案“阿坤”与“老吴”深入分析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杨洪斌。第十位是遭受病人欺骗却仍然坚持协调医生与病人的冲突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梁健玲。或两年或十年,时间已经无法衡量一位社工对社会的贡献,唯有用心去体会,才会懂得。 杨洪斌前辈表示,许多社工都处在一种伪伦理的状态:无身份,共构建,尊重案主,解构真理。这些的前提还是社工自身为真理。这些伦理要求正是个体社工路上最大的障碍。在生活中我会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理解问题,但是对于这个伦理问题我也没有多大把握。可能何时我就处于这样的状态,自己却不知道。希望这篇报告能够够给未来的自己一些警示。 我当然,对于第四位社工母亲王瑷丽,我感触会更多。这不仅仅是因为文中的细节让读者更加有感触,而且曾经是一个问题少年的我对于母亲这个角色有着更深的体会。为此,我特地看了《2008年十大杰出母亲颁奖活动》。颁奖词这样写到: 是爱心,就不会只有心那么大。是奉献,就不会只有一个结果。王瑷丽的举动告诉人们,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她的言语启示人们,母亲的含义亘古不变。母亲的委曲求全不是软弱,而是对孩子们长大成人的期待。母亲的望子成龙也不是虚荣,是对孩子们自强自立的塑造。 大爱无疆,她的行动深刻地阐释了这个词。最让人感动的是当她遇到问题少年的无情与冷漠时,不曾放弃每一个孩子,用爱去融化他们的心理阴影。我也是个坏小孩,从小缺乏陪伴和管教的我,早早地“混”社会,烟酒黄赌,打架偷抢。这样的孩子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让其发生变化我很清楚。所以我也知道抚养问题少年的母亲多不容易。更何况这些不同年龄的孩子并不接受这位母亲。这位母亲天使需要多大的爱心,多强的毅力。我为她骄傲,以她为榜样,一定努力在日后的社会工作中做出贡献。 港澳台社工所写的世界与大陆完全不同。其中走很多名词从未知晓,有很多现象难以解释,一些政策及社会主流意识难以理解。所以不得不对其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加以了解。才发现,港澳台地区社工发展远远早于大陆,所面临的问题也远远比大陆更加多样化,更复杂化。 社会问题与大陆相似的有:区结莲前辈所关注的儿童与妇女问题,在相同的社会主流意识中问题妇女有着自卑、压抑、绝望等相似的心态;严若芝前辈所关注的青少年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张国柱前辈所关注的艇户问题;游达裕前辈所关注的青少年与家长工作;还有相似的社工人物:染疫区天使张敏思;医务社工泰燕,从事个案工作与乳癌团体工作;漂流社工陶蕃瀛,走忠于自己帮助他人的社工实践道路;志在消除家暴与性侵的温信学。与大陆有所差异的有:朱志强前辈所关心的城市规划问题;黄强生前辈所关注的工人民主问题;甘炳光前辈所关注的临时房屋区以及房屋政策;洪雪莲前辈、梁玉麒前辈所关注的综合援助金问题;洪雪莲、朱志强前辈所关注的新来港人士居港劝;还有所有社工都关注的整笔拨款政策。 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不卑不亢的张敏思前辈,一度组织学校师生不去礼见英国女皇而被列入政府黑名单;在组织问题、政策问题上直言不讳;批判性开放;直面染疫区内案主等等,都证明了张敏思前辈是如何的勇敢才能够在权利与危险中做出与他人不同的言行。 政策中最让人费解的是综合援助金,一位有着多个孩子的母亲最后猝死在垃圾堆里,这是多么鲜活的证据,足以反应出当时港澳地区是多么不公,社会问题多么复杂。这项政策虽说是助穷人,却是借着“养懒人”这一说法坑害穷人。 当然,港澳台社工发展最大的障碍是整笔拨款、管理主义、服务指标化等政策和社会意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工的服务质量。更何况社工的贡献又怎么用金钱来衡量,又怎么以指标的形式出现。一个人的点滴改变、社会改革的进步又怎么是资源的回收量能够体现的。 与大陆社工马洪路前辈所说的市场问题相似,这是社工发展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社工这个助人行业的根本所在。助人要薪酬吗?要多少薪酬?薪酬高又怎么能够称作助人专业,薪酬低或没有薪酬又怎么能留住社工人才。也正因为工作质量、知识技能难以衡量,所有有不少社工说是助人,却是“害人”。但是仅仅是靠社会的正义人士的贡献,社工专业要怎么快速发展。都说一个新生事物必然要通过层层考验才能成长,社工又何尝不是,希望在我辈的努力下能够改变社工,改变世界。 在海外篇中,几位社工前辈都是港澳台人士,出国后在国外参与助人工作。去帮助华裔或亚裔移民,反对种族歧视。虽然地域不同,手法与技巧不同,但是社工们总是坚持不懈地助人。无论是黄显池前辈、辛伟泉前辈,还是郑巧儿前辈、曾家达前辈,他们放弃特权,避免自满,挑战新环境,让人十分钦佩。 其中让人费解的是殷妙伸的“去社会”危机。这更像是大陆社工未来的阻碍,在立法注册制度实施后,有执证的社工在优越的环境中进性所谓的助人,而没有执证的助人者在前线献身与社会。这是怎样一个现实呢。我无法想象也不愿意想象,相信我只要做好自己,尽力引领正确的观点,就能面对社工前辈。 个人认为本书对于细节的扩展还是不足以满足一位初入社工行业,没有参加过实践的助人者对实践的盼望。但是这也激发了我对实践的渴望,并且写下此文对日后的实践可以有指导作用。 最后提一个现象,大部分社工前辈都像甘炳光前辈那般投入教育工作,自己上不了前线就培养下一代人才上前线,做贡献。这是多么可敬的人群啊。我们的可爱黄艳老师也是如此,一边教学一边实践,不断传授新知识,新理解,让我们收益非浅。愿自己快速成长,成为一名正真的社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用甘炳光前辈的一路话总结: 无悔在“微观处处”,志向在“照耀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