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
初入社工行业对前辈所言的感悟 对于初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阅读《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三十封信》此书无疑会快速增长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度,但是想要完全打开社会工作这扇门还是有所不足的。以下是我阅读此书之后的感受和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再认识。 什么是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者是干什么的?可能是因为社会的含义过于空泛,所以大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仅仅是停留于表面。有人认为它培养的是政策的宣传者,也有人认为它培养的是社会资源的分配者,总而言之,社会工作专业是离不开对社会的作用。多次阅读甘炳光前辈所谈及的社会工作补救性,才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理解。社会工作就是通过实践来发掘社会中政策颁布、资源分配的一些不足之处,并进行补救。以保持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的根本在于人,所以社会工作就是服务于人的工作,服务于社会当中需要帮助的人和弱势群体。通过个案分析、小组合作等,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社会的犯罪率,提高就业率。务必将这些阻碍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范围,促进社会的进步。这其中无疑展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乐于助人的情怀和热爱社会的博爱之心,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本书除了全面阐述了社会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还通过案例的例举分析了有关社会工作专业的几个重要问题。首当其冲便是社会工作伦理问题,就个人目前的知识所导向,社会工作伦理就是社会工作者在实习、工作时应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的导向,也是社会工作者一定会遭遇的问题,想要真正地解决这类问题就得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反思,才不会在遇到伦理难题时束手无策。书中所谈及的两个伦理问题,无疑为社会工作者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减少了很多弯路。 其一便是道德包袱,道德包袱与原则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无论是关伟康前辈所认为:关怀不代表手工接受案主的不良行为,案主要对自己都不当行为承担责任。还是黎定基前辈所写:应放下道德包袱去帮助有需要的社会群体。都不能够让我彻底理解这个伦理问题。尽管黎定基前辈多次加以详细说明:“不作回避,却坚持原则;不必认同,却开放与接纳;不可放弃,却充满关怀。”但是对于犯罪少年(《实践与信念两面体》--关伟康)能否接受依然难以抉择。如果不回避并接纳其行为,那么社工就会有道德包袱,并且可能增加其犯罪心理的冲突,让他轻视甚至是无视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如果回避事实,不肯接受其行为,那么最大程度受影响的就是社会工作者对其服务态度,可能由此直接导致服务失败。犯罪少年不但不改过自新,还重蹈覆辙,甚至变本加厉。如果最后服务成功,那么还有可能在他心里埋下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人家。比如,他会认为社会容不下他,所有人都在排挤他。从而增加不定性因素。就以上分析而言,接纳案主的不良行为可以更大程度上帮助案主。当然,这需要社会工作者放下道德包袱,从内心深处接纳案主,可见社会工作者的大爱无疆。 其二则是保密原则。保密原则是尊重个人隐私的先决条件,是受助者与社工之间相互信任的关键。但是在特殊的情景中,保密原则却会降低社工的服务效率,增加服务难度,甚至是服务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正如黄燕老师上课所分析的案例,对于一名未成年怀孕少女所提出的要求:在不告知女孩监护人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陪同女孩去医院堕胎。在这个个案中,社会工作者面临着很大的社会工作伦理问题。无论是告知其监护人还是遵从保密原则,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道德准则与社会工作伦理。对于目前还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初入社会工作专业门槛的我还无法解决。这将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慢慢地摸索出方法。所以对于社会工作伦理问题,我目前的理解也只是不违背道德标准。对于社会中每个人的巨大差异性和千变万化的情景,所提出的社会工作伦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本书谈及最多的便是对于学习或实习实践中的社会工作者的要求与建议。无论是关怀的心,还是同理心,都是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有的品质。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更是基本条件。从学习知识实践到实习,再到分享学习,反思改善,每个过程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和感悟。所以社会工作者学习实践之路还是很漫长的,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社会工作者的本质--助人自助,自助助人。也如甘炳光前辈所言,帮助一个人不仅仅帮助他解决目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其知识储备,提高其生活技能。更有甚者,用自身的社工理念去影响他,指引他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长此以往,社会群体定能能最大程度地引导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去帮助案主呢?第一步:介入。陈国康前辈所言极是:信任关系是最有力的介入。从庄明莲前辈、杨进绮文前辈、黎定基前辈中所总结而来就是:在保密原则的基础上,信任关系=聆听+接纳+鼓励。做一个倾听者是任何工作的开始,接纳则需要设身处地的思考,当然,鼓励不是鼓励他所有行为,而是一些利己不损人行为或者无奈之举等等。在他的立场着想,而不是批评指责他。如此便建立了信任关系。 第二步,助人。这也是社会工作者将自身技巧运用到极致的关键时刻。在这其中的必备条件就是坚信与坚定。虽然人是不愿意改变的,但是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必须坚信这一点,并且在任何困难与阻力下都坚定着社会工作者的点滴作用。这两个观点分别是杨林绮文前辈与甘炳光前辈所提出的,它对我的影响可谓巨大。就如书中所举的成功案例那样,无论是那脾气暴躁,待人处事不尽人意,对儿子儿媳也是吼声连连、不愿改变的老大爷;还是早已因病入院却一直不停地抽烟喝酒、不愿改变的大伯,还有那有着犯罪前科,受到惩罚,却仍然嫉世愤俗、不愿意改变的青少年。都在告诉社会工作者,仅仅通过社会工作者想要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是何其之难,若没有坚信与坚定又怎么能在助人道路上通畅无阻。 既然坚信、坚定,那么受助者又怎样被改变呢?影响!生命影响生命--社工用自我的需要,这句话是陈文伟前辈所写。在这一封信中,陈文伟前辈着重强调了怎样去培养有影响力的生命内涵及如何通过“生命影响生命”来改变受助者。在多次阅读这一封信之后,我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信中所提及的比较重要的有五点内容:认识自我--维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安全感;运用自我--拥有高素质的生命内涵;自省能力--审查个人情绪、意义和启发;人际关系--成熟、客观并且心胸宽阔;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独特性、重视他人情感、接纳他人的限制。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工作专业的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我和应有自我,既通过书籍的阅读、健康的生活来维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安全感,以及通过学习和研究哲学来拥有高素质的生命内涵。如此一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从业生涯中,定能通过自己充实的生命内涵去影响他人的生命,从而使受助者甚至是社会发生改变。而在这其中,尊重他人是基础,如果不尊重他人又怎么能接纳他人的想法而改变一个人。要以“与生俱来,人人平等”的观念为主导(倪凌锦霞--《学习的真谛--与现实接轨》),并不可强加世界观于受助者(陈裕娟《社工要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才可以助人?》)。 整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自省能力,也就是助人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每一次的方案策划、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有没有更适合案主的方案?有没有补救措施?要怎样去帮助案主才能改变案主?当然自省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社工行业,各行各业都需要自省能力,才能在错误中发展,变得越来越优秀。 助人过程还需要注意的细节有很多。比如甘炳光前辈的观点:助人不仅仅是告诉受助人其可以行使的权利及可以使用的资源,也不仅仅是帮助受助人去改变,去适应社会。还要去改变社会,运用社工手中的权力去发现,去改善政策,去合理地分配资源。比如:要有一颗关怀的心--社工的灵魂(文锦燕)、使用案主的能量或者说案主自决(倪凌锦霞)。还有与案主同行共舞(胡黛莉)等等。这些细节都很重要,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个案工作的一切知识技能同样适用于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工作中。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发现、归纳、总结。同种弱势群体的个体中发现该弱势群体的特征及针对该特征的应对方案,并且在大量的个案工作中总结规律,与他人分享,更大程度上的帮助该弱势群体。 当然,不仅是社会工作者本身的发展需要关注,而且社会工作者这一群体的发展也需要被支持。尽管在这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开始慢慢地得到关注,政府与社会也在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支持力度,并且有许多高校了开设社会工作转业的课程,开始培养社会工作者,但是社会工作专业还处于初期阶段,遇到的阻碍相当大。尤其在发展中的中国,大家对社会工作专业还不了解,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专业与这个职业,那又谈何发展呢?也许要等到中国成为发达国家,需要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与社会福利机制时,人们才会关注并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才会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社会工作现状还是需要社会工作的前辈与我等晚辈前仆后继地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