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年之后的模样。
作者:达达令
美剧《灵书妙探》里,在万人迷作家Castle和纽约刑警调查员Beckett一起探案,以及谈情说爱的第五年,Beckett得到了一个被升迁的机会。
在一次联合办案中,Beckett因为表现出众,她被联邦调查局看中了。赏识她的长官把她叫进办公室,问她:你觉得五年之后的你是什么样?
Beckett一脸茫然: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是当警督,还是警监?在警察系统中一步步往上爬吗?
Beckett回答:那些不是我心之所向。
长官再问:你的心在哪儿?在那个房间里吗?五年后你还想继续待在那里,继续抓那些杀人犯吗?
Beckett反驳:我跟你不熟,绝对没熟到可以谈论这个话题的地步。
长官答复:我觉得你非常出色,你足够聪明,坚强,你能灵活地思考。你可以成大事。
Beckett强硬着:谁说我想成大事了?
长官答复:你身上的一切都在大喊想要成大事。
她的眼神开始动摇。
后来的故事,是Beckett第二天飞去华盛顿,赴约了那场面试。以及,理所当然得到了那份工作。
Beckett去找她的父亲谈话。
她问父亲: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觉得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两种未来,我必须二选一。
一是一旦选择了了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时间留给生活,还有她的爱人Castle。二是如果为了Castle放弃这份工作,她一样会埋怨Castle。
以及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自己跟这个男人的五年恋爱,到底算是什么。
“我们就像一直在跳舞,但是曲终了,又会发生什么?万一我们俩爱上的只是这支舞呢?”
父亲缓缓道来:我了解你,亲爱的,每一次你害怕的时候,就会拿工作当挡箭牌。
“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是因为那是你想要的,而不是因为你害怕了。”
即使很多年过去后,我依旧记得这个情节,记得这个画面。我记得Beckett的纠结,以及她睿智的父亲所告知的箴言——确定你想要的,才是属于你的选择。
时间得从前些日子说起。我给自己买了一份数额很大的保险。跟身边人说起,他们会疑惑:为什么不用这些钱来做别的事情?
我很难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是这个真实的想法,需要很多的话语素材支撑,需要好些时间,还有很多层面的逻辑论证我的选择。二是我曾经说过自己的理由,可是最后依旧不被理解。
于是也就不说了。
真实的理由如下。
一是在我快接近三十岁的关口,这是我理财计划的一部分。这是我很早就规划的事情,所以一切都在预料中。
二是因为我的性格使然,不安全感,以及不大愿意相信他人,更愿意相信自己。于是未雨绸缪成了我日常的惯性思维,也是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
三是得是上升到人生愿景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笔钱在我六十岁的时候,会得到一笔很大的收入数目。我想要用来环游世界。
以及,为了这个念想,于是我存下来钱,也开始提醒自己重视健康,以此来守候我想要的那些生活模样。
每一次说起这些,难免会被说上一句:你居然开始考虑三十年以后的生活,是不是太夸张了些?
我开始变得很怂,但是依旧嘟囔一句:别忘了,从我们考入大学那一年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
十年不过是一眨眼的光景。
就好似你还是那个稚气未脱的少女,拖着重重的的行李箱,走入那个未来会改变你命运的青葱校园。就好似你还是那个刚毕业上班第一日手足无措的菜鸟,你还记得那些委屈跟无奈的日子,也记得自己日复一日在赶路上的匆忙。
可是转眼间,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大人了——不是所谓法律规定的十八岁成年礼,而是生活赋予你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的成人礼。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你自己去寻觅。所有的选择,都需要你去拍板。以及需要承受为此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就着这个逻辑,下一个五年十年,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事情。
提到这一点,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焦虑,而是在于我作为一个规划主义者,从很早开始,就会去筹谋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因为不相信平白无故的所得,所以自知要到达那一天,得是从当下这一刻就要开始。
这是我每一次重大人生选择时候,在无数个辗转反侧夜里的时候,最后一梦惊醒的那个关键点——此生如此短暂,你不该停留在做决定的摇摆不定里,要去用在决定之后的承受,以及及时止损里。
在反复的磨合当中,才能修正自己错误的那些细枝末节,在整体上保证自己能够掌控生活本身。
这便是我的真正理由——让自己站在时间的长河上,去敬畏时间短暂这件事情。不是为了让自己恐慌,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你要认真一些。
得先是你认真对待生活了,它才愿意回馈你步步为营的硕果。
我经历过很多失败之后的抱怨,那种抱怨是痛苦的。痛苦不是因为得不到,而是因为,我明明可以做到,可是我却没有去做。这才是我最大的遗憾。
我训练了自己好些年,学会承受这个词语。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才渐渐减少心生悔意的时刻——因为在一开始,你就预料到了这是其中的一环结局。
因为有所预料,所以任凭别人质疑你,批评你,甚至是马后炮说一句“你当初就是不听我的话”一类的云云,你也不必抱怨。
你只有一个答案:I deserve it 。
无论心想事成,还是罪有应得。
想起从前有一份工作面临去留,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可就是不敢自己做主。于是去找好友倾诉。
她问了我一句,看看现在公司里比你年长五年的人,他们的职位,工作状态,生活气息,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你就可以离开了。
那一天回家,我开始写下辞职邮件。
生活里很多选择,会有很多很琐碎的部分令你左右摇摆。可是一旦你跳出眼前的这些种种,让自己的身体试着多往前走几步,想一想三五年以后,想一想十年二十年以后,或许会得到一些坦然——那些你当下所难以抉择的,在后来并没有如此严重到一念定生死。
以及,正是因为这个时间长河的逻辑,会让你多善待自己一些——因为我还可以在其中有所选择,在选择中有所尝试,在尝试中有所答案。
是答案让一个人得到领悟,带着你对于生活的刻骨铭心,带着很多弯路之后的幡然醒悟,才称得上属于你真正的生存秘籍。
对于时间的敬畏,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得到了解脱。
就这一生的长河来说,我们都是流浪者。不存在非你不可的职位,不存在非你不行的场合。不存在非你莫属的那个绝对之人。退一万步来说,世界没了你,一样会运转自如。
这份悲观不会让我对于生活懈怠,而是愿意更加认真投入其中。试着在每一步都有一个值得自己为此慎重的时刻,为此喝彩的成就。在这些步步积攒中,迎来自己想要的那个生活的模样。
记得《奇葩大会》里,蜜芽的CEO刘楠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创业,她说了一句:我希望生活在一个自己想生活的世界里,但是可能等不及别人来创造这个世界,所以我就自己去做这个世界。
我是这些年才越发体会到,任凭是你最亲的人,诸如你的父母,亦或者是你的爱人或者好友,他们终究不能完全明白你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世界。
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在乎你,而是在于,这其中的甘苦自知程度,于你而言都是或者尘埃而已,或者火山爆发的摇摆。
很简单的例子就是,那些你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或许不值一提。可是倘若你任凭别人告诉自己不该去做,最后的结果是,对方早就忘了跟你说过这一句话,可是你却要为此耿耿于怀很多年,甚至是一生。
重要的事,要留给自己去做主。起先是你先把生活创造成一个模样,有了这个模样,才能向别人证明这样的活法是可以的。
样板是很重要的东西,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让自己知道,你要去的那条路,它就在那里——别人看不见,可是我看见了。既然看见了,我就不可以假装看不见。
这是我的答案,关于敬畏时间的最大用处,是借此给自己赋予勇气,去做抉择。哪怕在其中煎熬无比,可是你知道的,那个地方就在那里了。
王小波说过: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那道光是存在的。或许是某个时刻,或许是某人的一句提醒,如果幸运的话,你会成为提醒了自己的那一个人。
重要的是,要相信那道光的存在。只有相信,你才愿意为自己打开那扇窗,才会看到五年之后自己的模样。
那些瞬间的穿越,是你给予自己足够强大力量的信仰时刻。
(题图选自插画师 Kirsten Sims 作品)
美剧《灵书妙探》里,在万人迷作家Castle和纽约刑警调查员Beckett一起探案,以及谈情说爱的第五年,Beckett得到了一个被升迁的机会。
在一次联合办案中,Beckett因为表现出众,她被联邦调查局看中了。赏识她的长官把她叫进办公室,问她:你觉得五年之后的你是什么样?
Beckett一脸茫然: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是当警督,还是警监?在警察系统中一步步往上爬吗?
Beckett回答:那些不是我心之所向。
长官再问:你的心在哪儿?在那个房间里吗?五年后你还想继续待在那里,继续抓那些杀人犯吗?
Beckett反驳:我跟你不熟,绝对没熟到可以谈论这个话题的地步。
长官答复:我觉得你非常出色,你足够聪明,坚强,你能灵活地思考。你可以成大事。
Beckett强硬着:谁说我想成大事了?
长官答复:你身上的一切都在大喊想要成大事。
她的眼神开始动摇。
后来的故事,是Beckett第二天飞去华盛顿,赴约了那场面试。以及,理所当然得到了那份工作。
Beckett去找她的父亲谈话。
她问父亲: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觉得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两种未来,我必须二选一。
一是一旦选择了了这份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时间留给生活,还有她的爱人Castle。二是如果为了Castle放弃这份工作,她一样会埋怨Castle。
以及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自己跟这个男人的五年恋爱,到底算是什么。
“我们就像一直在跳舞,但是曲终了,又会发生什么?万一我们俩爱上的只是这支舞呢?”
父亲缓缓道来:我了解你,亲爱的,每一次你害怕的时候,就会拿工作当挡箭牌。
“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是因为那是你想要的,而不是因为你害怕了。”
即使很多年过去后,我依旧记得这个情节,记得这个画面。我记得Beckett的纠结,以及她睿智的父亲所告知的箴言——确定你想要的,才是属于你的选择。
时间得从前些日子说起。我给自己买了一份数额很大的保险。跟身边人说起,他们会疑惑:为什么不用这些钱来做别的事情?
我很难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是这个真实的想法,需要很多的话语素材支撑,需要好些时间,还有很多层面的逻辑论证我的选择。二是我曾经说过自己的理由,可是最后依旧不被理解。
于是也就不说了。
真实的理由如下。
一是在我快接近三十岁的关口,这是我理财计划的一部分。这是我很早就规划的事情,所以一切都在预料中。
二是因为我的性格使然,不安全感,以及不大愿意相信他人,更愿意相信自己。于是未雨绸缪成了我日常的惯性思维,也是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
三是得是上升到人生愿景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笔钱在我六十岁的时候,会得到一笔很大的收入数目。我想要用来环游世界。
以及,为了这个念想,于是我存下来钱,也开始提醒自己重视健康,以此来守候我想要的那些生活模样。
每一次说起这些,难免会被说上一句:你居然开始考虑三十年以后的生活,是不是太夸张了些?
我开始变得很怂,但是依旧嘟囔一句:别忘了,从我们考入大学那一年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
十年不过是一眨眼的光景。
就好似你还是那个稚气未脱的少女,拖着重重的的行李箱,走入那个未来会改变你命运的青葱校园。就好似你还是那个刚毕业上班第一日手足无措的菜鸟,你还记得那些委屈跟无奈的日子,也记得自己日复一日在赶路上的匆忙。
可是转眼间,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大人了——不是所谓法律规定的十八岁成年礼,而是生活赋予你的,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的成人礼。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你自己去寻觅。所有的选择,都需要你去拍板。以及需要承受为此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就着这个逻辑,下一个五年十年,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事情。
提到这一点,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焦虑,而是在于我作为一个规划主义者,从很早开始,就会去筹谋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因为不相信平白无故的所得,所以自知要到达那一天,得是从当下这一刻就要开始。
这是我每一次重大人生选择时候,在无数个辗转反侧夜里的时候,最后一梦惊醒的那个关键点——此生如此短暂,你不该停留在做决定的摇摆不定里,要去用在决定之后的承受,以及及时止损里。
在反复的磨合当中,才能修正自己错误的那些细枝末节,在整体上保证自己能够掌控生活本身。
这便是我的真正理由——让自己站在时间的长河上,去敬畏时间短暂这件事情。不是为了让自己恐慌,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你要认真一些。
得先是你认真对待生活了,它才愿意回馈你步步为营的硕果。
我经历过很多失败之后的抱怨,那种抱怨是痛苦的。痛苦不是因为得不到,而是因为,我明明可以做到,可是我却没有去做。这才是我最大的遗憾。
我训练了自己好些年,学会承受这个词语。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才渐渐减少心生悔意的时刻——因为在一开始,你就预料到了这是其中的一环结局。
因为有所预料,所以任凭别人质疑你,批评你,甚至是马后炮说一句“你当初就是不听我的话”一类的云云,你也不必抱怨。
你只有一个答案:I deserve it 。
无论心想事成,还是罪有应得。
想起从前有一份工作面临去留,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可就是不敢自己做主。于是去找好友倾诉。
她问了我一句,看看现在公司里比你年长五年的人,他们的职位,工作状态,生活气息,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你就可以离开了。
那一天回家,我开始写下辞职邮件。
生活里很多选择,会有很多很琐碎的部分令你左右摇摆。可是一旦你跳出眼前的这些种种,让自己的身体试着多往前走几步,想一想三五年以后,想一想十年二十年以后,或许会得到一些坦然——那些你当下所难以抉择的,在后来并没有如此严重到一念定生死。
以及,正是因为这个时间长河的逻辑,会让你多善待自己一些——因为我还可以在其中有所选择,在选择中有所尝试,在尝试中有所答案。
是答案让一个人得到领悟,带着你对于生活的刻骨铭心,带着很多弯路之后的幡然醒悟,才称得上属于你真正的生存秘籍。
对于时间的敬畏,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得到了解脱。
就这一生的长河来说,我们都是流浪者。不存在非你不可的职位,不存在非你不行的场合。不存在非你莫属的那个绝对之人。退一万步来说,世界没了你,一样会运转自如。
这份悲观不会让我对于生活懈怠,而是愿意更加认真投入其中。试着在每一步都有一个值得自己为此慎重的时刻,为此喝彩的成就。在这些步步积攒中,迎来自己想要的那个生活的模样。
记得《奇葩大会》里,蜜芽的CEO刘楠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创业,她说了一句:我希望生活在一个自己想生活的世界里,但是可能等不及别人来创造这个世界,所以我就自己去做这个世界。
我是这些年才越发体会到,任凭是你最亲的人,诸如你的父母,亦或者是你的爱人或者好友,他们终究不能完全明白你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怎样的世界。
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在乎你,而是在于,这其中的甘苦自知程度,于你而言都是或者尘埃而已,或者火山爆发的摇摆。
很简单的例子就是,那些你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在别人眼里或许不值一提。可是倘若你任凭别人告诉自己不该去做,最后的结果是,对方早就忘了跟你说过这一句话,可是你却要为此耿耿于怀很多年,甚至是一生。
重要的事,要留给自己去做主。起先是你先把生活创造成一个模样,有了这个模样,才能向别人证明这样的活法是可以的。
样板是很重要的东西,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让自己知道,你要去的那条路,它就在那里——别人看不见,可是我看见了。既然看见了,我就不可以假装看不见。
这是我的答案,关于敬畏时间的最大用处,是借此给自己赋予勇气,去做抉择。哪怕在其中煎熬无比,可是你知道的,那个地方就在那里了。
王小波说过:不相信世界就是这样,在明知道有的时候必须低头,有的人必将失去,有的东西命中注定不能长久的时候,依然要说,在第一千个选择之外,还有第一千零一个可能,有一扇窗等着我打开,然后有光透进来。
那道光是存在的。或许是某个时刻,或许是某人的一句提醒,如果幸运的话,你会成为提醒了自己的那一个人。
重要的是,要相信那道光的存在。只有相信,你才愿意为自己打开那扇窗,才会看到五年之后自己的模样。
那些瞬间的穿越,是你给予自己足够强大力量的信仰时刻。
![]() |
(题图选自插画师 Kirsten Sims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