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食光】阿妈的头菜肉饼
独自在外的求学时光,最害怕的莫过于生病。陷于万般难受境地,却没有一个人可以给你一点实在的温暖,内心的柔弱之处便让孤独感有机可乘,不适之上,更添凄凉。没有人送药,自己拖着疲惫的身子到药店买药;没有人熬粥,自己强打起精神一次做好三顿的量;没有人递水,烧好满满一壶告诉自己多喝热水。等身体稍好一点,若想吃上一顿可口的住家饭菜,只消看一眼空荡冷清的厨房,和形单影只的餐桌,想要下厨的念头立马被悬起搁置。
说来也奇怪,喜欢新鲜事物的我,对于住家饭,却有着一种谜一样的热爱与执着。每当有朋友说起妈妈做的饭菜不怎么好吃,我都会用略带自豪的语气回应道:“不会呀!我妈做的菜可好吃了,有机会你真应该尝一尝!”在众多住家菜中,我最喜欢的,大概就是阿妈做的头菜肉饼了。头菜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梅菜,只是不同地方叫法不一。其貌不扬的肉饼,却有着我回忆中最美好的香气。“哆哆哆,哆哆哆”,当厨房里传来菜刀在砧板上富有节奏感的律动,从笃实到响亮,我就聪明地预测到晚餐的菜单上必然少不了头菜肉饼这一道。以前总觉得阿妈身上有种超能力,每次做饭,不用试味,油盐酱料的洒放,多少带点随性与即兴的未知概率,最后却每每都能呈现出最恰当的味道比例。后来,我想,如果真有什么超能力的话,那名字就应该叫做“超爱你”吧。因为爱得长年累月,所以爱到熟能生巧,爱到顺其自然。回头看看我们对阿妈的爱,却又似乎并非是相对应的坚定且一贯而终。从称呼便可看出这份感情的端倪。小时候,我喜欢亲昵的叫“妈咪”,直率地表达对阿妈的撒娇与依赖;长大后,这种亲昵成了不易说出口的感情,转而改称“妈子”或单字“妈”。更亲切一点的,或许把阿妈叫成“姐”。书面语呢,提到阿妈不外乎以“母亲”或“妈妈”来称呼,尊敬之余,硬是有种隔山的疏离感。在台湾生活的那段时间,我初次听到“阿妈”的叫法,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后来读到台湾诗人向阳创作的一首题为《阿母的头发》的台语诗,以阿母头发的改变铺衍出岁月的流淌和母爱的静默,而这种动人则是渗透在最日常的生活中的。后来这首诗被萧泰然谱成了曲,更是令人感动沉醉。阿母阿妈,无论是口语抑或书面语,总是那么亲切、靠近,不至让人生分。
阿妈的头菜肉饼,看似简单易做,实则颇费功夫。其中的关键在于——比例。头菜与猪肉的比例,肥瘦的比例,咸淡的比例,一切都要求精准恰当,一步到位。市场购买的头菜咸淡不一,买回来当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猪肉必须肥瘦兼有,这样做出来的肉饼才不会轻易散开。从块状转化为饼状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实打实的手腕力气。先把头菜和猪肉切片切粒,混合放置于砧板之上。手拿大刀,从中间开始剁,两边分次逐渐拨入,既防止剁的时候碎粒漫天弹开,也保证了头菜与猪肉的充分结合。在剁好的肉饼中加入适量的油盐,搅拌均匀,平铺放入边沿稍高的蒸碟中(蒸的过程会有出水现象),再放到电饭锅里与米饭一同蒸煮,饭好了,肉饼也就熟了。电饭锅上蒸腾的热气,混合了米饭与肉饼的香味,飘出厨房,飘过客厅,引诱着我灵敏的鼻子不停吸允。
做好的头菜肉饼由于食材颜色的缘故并不十分好看。我曾在脑海里尝试为其构思能转化为餐厅级精致菜肴的摆盘,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或许,这就是它该有的样子,用最普通的食材制作,以最平凡的样貌呈现,但是味道,却始终让人牵肠挂肚。夹一块头菜肉饼,配一大碗白米饭,满足味蕾与食欲的同时,更收获满满幸福。
或许,生活该有的样子也是如此:它是大风大雨背后的平凡与平淡,可能并不美丽,可能并不精致,但是你一定会心生欢喜。因为踏实,也因为爱。
附:向陽《阿母的頭鬘》(本詩為臺語詩,用臺語創作)
做姑娘的時陣 阿母的頭鬘 烏金柔軟又滑溜
親像鏡同款的溪仔水 流過每一位少年家的心肝頭
嫁給阿爹的時陣 阿母的頭鬘 活潑美麗又可愛
親像微微的春風 化解了一度浪子的阿爹
生了阮以後 阿母的頭鬘 端莊親切複溫暖
親像寒天的日頭 保護著幼稚軟弱的阮
阮大漢以後 阿母的頭鬘 已經失去了光彩
親像入秋的天頂 普通的景色裏一層收成的偉大
说来也奇怪,喜欢新鲜事物的我,对于住家饭,却有着一种谜一样的热爱与执着。每当有朋友说起妈妈做的饭菜不怎么好吃,我都会用略带自豪的语气回应道:“不会呀!我妈做的菜可好吃了,有机会你真应该尝一尝!”在众多住家菜中,我最喜欢的,大概就是阿妈做的头菜肉饼了。头菜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梅菜,只是不同地方叫法不一。其貌不扬的肉饼,却有着我回忆中最美好的香气。“哆哆哆,哆哆哆”,当厨房里传来菜刀在砧板上富有节奏感的律动,从笃实到响亮,我就聪明地预测到晚餐的菜单上必然少不了头菜肉饼这一道。以前总觉得阿妈身上有种超能力,每次做饭,不用试味,油盐酱料的洒放,多少带点随性与即兴的未知概率,最后却每每都能呈现出最恰当的味道比例。后来,我想,如果真有什么超能力的话,那名字就应该叫做“超爱你”吧。因为爱得长年累月,所以爱到熟能生巧,爱到顺其自然。回头看看我们对阿妈的爱,却又似乎并非是相对应的坚定且一贯而终。从称呼便可看出这份感情的端倪。小时候,我喜欢亲昵的叫“妈咪”,直率地表达对阿妈的撒娇与依赖;长大后,这种亲昵成了不易说出口的感情,转而改称“妈子”或单字“妈”。更亲切一点的,或许把阿妈叫成“姐”。书面语呢,提到阿妈不外乎以“母亲”或“妈妈”来称呼,尊敬之余,硬是有种隔山的疏离感。在台湾生活的那段时间,我初次听到“阿妈”的叫法,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后来读到台湾诗人向阳创作的一首题为《阿母的头发》的台语诗,以阿母头发的改变铺衍出岁月的流淌和母爱的静默,而这种动人则是渗透在最日常的生活中的。后来这首诗被萧泰然谱成了曲,更是令人感动沉醉。阿母阿妈,无论是口语抑或书面语,总是那么亲切、靠近,不至让人生分。
阿妈的头菜肉饼,看似简单易做,实则颇费功夫。其中的关键在于——比例。头菜与猪肉的比例,肥瘦的比例,咸淡的比例,一切都要求精准恰当,一步到位。市场购买的头菜咸淡不一,买回来当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猪肉必须肥瘦兼有,这样做出来的肉饼才不会轻易散开。从块状转化为饼状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实打实的手腕力气。先把头菜和猪肉切片切粒,混合放置于砧板之上。手拿大刀,从中间开始剁,两边分次逐渐拨入,既防止剁的时候碎粒漫天弹开,也保证了头菜与猪肉的充分结合。在剁好的肉饼中加入适量的油盐,搅拌均匀,平铺放入边沿稍高的蒸碟中(蒸的过程会有出水现象),再放到电饭锅里与米饭一同蒸煮,饭好了,肉饼也就熟了。电饭锅上蒸腾的热气,混合了米饭与肉饼的香味,飘出厨房,飘过客厅,引诱着我灵敏的鼻子不停吸允。
做好的头菜肉饼由于食材颜色的缘故并不十分好看。我曾在脑海里尝试为其构思能转化为餐厅级精致菜肴的摆盘,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或许,这就是它该有的样子,用最普通的食材制作,以最平凡的样貌呈现,但是味道,却始终让人牵肠挂肚。夹一块头菜肉饼,配一大碗白米饭,满足味蕾与食欲的同时,更收获满满幸福。
或许,生活该有的样子也是如此:它是大风大雨背后的平凡与平淡,可能并不美丽,可能并不精致,但是你一定会心生欢喜。因为踏实,也因为爱。
![]() |
附:向陽《阿母的頭鬘》(本詩為臺語詩,用臺語創作)
做姑娘的時陣 阿母的頭鬘 烏金柔軟又滑溜
親像鏡同款的溪仔水 流過每一位少年家的心肝頭
嫁給阿爹的時陣 阿母的頭鬘 活潑美麗又可愛
親像微微的春風 化解了一度浪子的阿爹
生了阮以後 阿母的頭鬘 端莊親切複溫暖
親像寒天的日頭 保護著幼稚軟弱的阮
阮大漢以後 阿母的頭鬘 已經失去了光彩
親像入秋的天頂 普通的景色裏一層收成的偉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