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性的逃避……文 | 赵阿贞
关于,灵性的逃避……
文 | 赵阿贞
「原型」源自archetype一词,指的是一种原始的普遍性模式。正如荣格所说,一种集体继承的无意识观念或思维模式、意象等,普遍出现在个体的心灵之中。也就是说个人意识之中,潜藏着整体意识。整体意识,对大多数人,就是无意识。可以被唤醒,获得充分的了解。从无意识,能够变成有意识,就是自性、神性、或佛性,是最需要被唤醒的洞见。清醒,是挣脱无意识唯一的途径。
我们都从原生家庭中长大,为了生存,安全,归属……潜移默化地和家庭集体潜意识保持着一致,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直接影响着自我的形成,成功地与原生家庭分离,意味着跟随生命的方向,发展出与原生家庭不同的心智模式,情绪模式……这个过程既是成长的过程,也是修行的道途。然而,很多关系中的问题,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等等,都是在蜕变的过程中,保有着对原生家庭的「忠诚」,无法接受这样的「背叛」,而产生的问题或是半路搁浅。
依托神性,逃避现实
在持续学习系统排列的学员中,有个奇怪的想象,面对当下的功课,继续深入下去很快就能够挣脱无意识的操控,就在这关键的节骨眼上,却都一股脑选择了追随「神性」,进入灵性的逃避之中。解决之道就在眼前,然而却没有在生活中践行出来,真正落实到心上。其结果就是,人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多了一堆业力的问题,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愿我们都能,对自己身上的问题足够坦诚。
有则故事说,某人患病后信了上帝,至于上帝能否疗愈某人的疾病,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疾病带给某人的「礼物」,没有被接受,似乎某人已经不需要面对,本来应该痛苦的经验,逃跑了。
在一次访谈中,有人问海灵格老师,静坐是否可以让内心空灵、自由地接近自然。海灵格老师回答说:许多人很推崇静坐,认为是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真正启示是透过现象学呈现的,静坐是办不到的。在传统佛教中,静坐修行是一种训练,而非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关系、面对孩子、面对工作时,有很多事都必须去完成,完成这些事就已经很满足。对要面对重病、痛苦、死亡的人,体验可以让人更有深度,增加着灵魂的份量。进入灵性的逃避,会白白丧失心灵的份量。
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我们一定要摆脱它。”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
一个小的心理问题,就这样变成了更大的问题。问题的产生,源自对事实的扭曲,那些令人痛苦的过往事件。痛苦的体验,不管愿不愿意接受,一旦发生过就注定要伴随一生。能做的,不过是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就是所谓的忘记。然而真正的疗愈,必然要潜意识的记忆,完全地浮现出来。
潜意识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哪怕对事实已经完全的遗忘,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不定时袭击,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疼痛,让人进一步努力去逃避,陷入无可挣脱的业力轮回。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的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人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比如,吸毒者都有过痛苦的遭遇,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比如,很多酗酒的人,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曾挨过不少的折磨。为了忘记痛苦,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弗洛伊德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要的。糟糕的是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真正的疗愈,只有一条路径----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会变成生命中丰盛的财富。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都是逃不掉的。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化解,超越,最后达成和解。如果暂时缺乏力量,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面对痛苦的事情。
灵性逃避的征兆
灵性的逃避,虽然常常被形容得很有趣,其实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超个人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与灵性转化的整合】Psychotherapy and Spirit一书(Brant Cortright),曾举例说明逃避时,所采用的各种形式:
一、不想表现自己的愤怒。因为,不想伤害别人。
这句话,是一位学习团体动力的博士说的,以高度灵性的术语「不害」(ahimsa)、「正语」(均为佛教术语) 来解释自己的逃避愤怒,也为自己逃避团体中密切关系找到借口。
别人回馈说,他的愤怒其实会以嘲讽、冷漠、疏离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对此回馈大感惊讶,并表示愿意尝试,用更清楚直接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在潜意识中,间接地表达。
二、不想挖掘过去,想放下过去,往事已无法改变,要活在当下。
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常有这种反应。把面对童年创伤的恐惧,隐藏在受人赞赏的「活在当下」。经过多年的压抑,一个人很难看见自己的过往,并没有真的过去,而是以未完成的事件或「有缺憾的完形」(incomplete gestalt) 持续到现在。
虽然往事确实无法改变,与过往的「关系」,却可以在处理这些创伤的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改变,并从中获得领悟。带着当下爱和宽容,看待过去所发生的一切。
三、只想原谅某某人,继续往前走。
宽恕在灵性和心理上,当然都是健康的,努力或强迫宽恕,并没有真的处理痛苦、伤害、愤怒或哀伤,就好像把护创胶带贴在感染的伤口上,伤口仍然会化脓溃烂。
处理过伤害和愤怒后,自然会产生谅解,而不是原谅。如果强要原谅,就是以「放下」之名行否认之实,将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不论是儿时受虐、最近的争吵或任何情形,原谅都是傲慢的。和解之后的谅解,则是真诚的,是来自深层的反应,而不是埋藏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专注在灵性的道路后,越来越不执着于自己对别人的期望和需要。
真正的不执着,必须跟分裂和否认有所区别。经历许多内在事件之后,灵性上确实会逐渐产生偏执,这个字眼经常被用来掩盖自己与真实需要之间的分裂,或是否认别人在自身情感生活里的重要性。
疗愈经常揭露,破坏性的原生家庭模式,案主在其中求生存的最佳选择就是退缩。灵性的理想是不执着于世界、超越人类关系的需要,这种理想对许多早年受到创伤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找到理由逃避亲密和自己对他人的需要。
五、想对人心怀慈悲,献身于世上的慈悲行动。
内在发展的关注和外在的行动,在两者间的平衡是心理-灵性最细腻的面向。大爱和慈悲的阴影面就是相互依赖 (codependence),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很容易丧失自我,不再注意自我和自己的需要。当爱与慈悲服务的价值,被用来否定自己的需求时,很容易产生怨恨和耗竭。
急于追求灵性功课,也可能成为逃避眼前痛苦的方式。真正的功课不在远方,通常就在眼前的混乱之中:痛苦,黑暗,困惑……只有在回顾时,才能认清这些功课的真相,而且可能在数年或数十年之后,整个脉络才有机会展现出来。
接受,一切如是
接受能接受的,同时也接受不能接受的,是一种恭顺的态度。“是的,您是我的父亲;是的,您是我的母亲;是的,您是我的上司,我是您的下属……”接受这个事实,这种接受超越道德,无善恶之分。
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常常只看到关系的表面。通常把气出到别人身上,而忽略了隐藏在深处的原始之爱。比如,父亲受到儿子的完全排斥,儿子便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在恨与鄙视的后面,显然还有对父亲的深爱。当原爱被看见,就能够超越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生活中,有时无法做到,无法完全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当下的生活,接纳所拥有的一切,焦虑,埋怨,伤心,痛苦……总是尽可能的回避,而一旦做到了接受,做到了面对,生活就多了一份坦然,多了一份感激,多了一份平和,多了一份轻松……一切都将是自然的,和谐的。
用灵魂感受心灵,用生命陪伴生命,用心点亮智慧的心灯。
心理师赵阿贞,公众平台:Azhenzhao(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出处。)
心理师赵阿贞微信:zhaoazhen002
合作,约课,邀请,联系:阿厚老师 TEL:13898881672(微信同号)
文 | 赵阿贞
![]() |
「原型」源自archetype一词,指的是一种原始的普遍性模式。正如荣格所说,一种集体继承的无意识观念或思维模式、意象等,普遍出现在个体的心灵之中。也就是说个人意识之中,潜藏着整体意识。整体意识,对大多数人,就是无意识。可以被唤醒,获得充分的了解。从无意识,能够变成有意识,就是自性、神性、或佛性,是最需要被唤醒的洞见。清醒,是挣脱无意识唯一的途径。
我们都从原生家庭中长大,为了生存,安全,归属……潜移默化地和家庭集体潜意识保持着一致,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观,行为准则,直接影响着自我的形成,成功地与原生家庭分离,意味着跟随生命的方向,发展出与原生家庭不同的心智模式,情绪模式……这个过程既是成长的过程,也是修行的道途。然而,很多关系中的问题,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等等,都是在蜕变的过程中,保有着对原生家庭的「忠诚」,无法接受这样的「背叛」,而产生的问题或是半路搁浅。
![]() |
依托神性,逃避现实
在持续学习系统排列的学员中,有个奇怪的想象,面对当下的功课,继续深入下去很快就能够挣脱无意识的操控,就在这关键的节骨眼上,却都一股脑选择了追随「神性」,进入灵性的逃避之中。解决之道就在眼前,然而却没有在生活中践行出来,真正落实到心上。其结果就是,人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多了一堆业力的问题,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愿我们都能,对自己身上的问题足够坦诚。
有则故事说,某人患病后信了上帝,至于上帝能否疗愈某人的疾病,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疾病带给某人的「礼物」,没有被接受,似乎某人已经不需要面对,本来应该痛苦的经验,逃跑了。
在一次访谈中,有人问海灵格老师,静坐是否可以让内心空灵、自由地接近自然。海灵格老师回答说:许多人很推崇静坐,认为是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真正启示是透过现象学呈现的,静坐是办不到的。在传统佛教中,静坐修行是一种训练,而非一种生活方式。
面对关系、面对孩子、面对工作时,有很多事都必须去完成,完成这些事就已经很满足。对要面对重病、痛苦、死亡的人,体验可以让人更有深度,增加着灵魂的份量。进入灵性的逃避,会白白丧失心灵的份量。
![]() |
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我们一定要摆脱它。”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
一个小的心理问题,就这样变成了更大的问题。问题的产生,源自对事实的扭曲,那些令人痛苦的过往事件。痛苦的体验,不管愿不愿意接受,一旦发生过就注定要伴随一生。能做的,不过是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就是所谓的忘记。然而真正的疗愈,必然要潜意识的记忆,完全地浮现出来。
潜意识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哪怕对事实已经完全的遗忘,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不定时袭击,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疼痛,让人进一步努力去逃避,陷入无可挣脱的业力轮回。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的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人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比如,吸毒者都有过痛苦的遭遇,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比如,很多酗酒的人,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曾挨过不少的折磨。为了忘记痛苦,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弗洛伊德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要的。糟糕的是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真正的疗愈,只有一条路径----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最终会变成生命中丰盛的财富。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都是逃不掉的。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化解,超越,最后达成和解。如果暂时缺乏力量,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面对痛苦的事情。
![]() |
灵性逃避的征兆
灵性的逃避,虽然常常被形容得很有趣,其实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超个人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与灵性转化的整合】Psychotherapy and Spirit一书(Brant Cortright),曾举例说明逃避时,所采用的各种形式:
一、不想表现自己的愤怒。因为,不想伤害别人。
这句话,是一位学习团体动力的博士说的,以高度灵性的术语「不害」(ahimsa)、「正语」(均为佛教术语) 来解释自己的逃避愤怒,也为自己逃避团体中密切关系找到借口。
别人回馈说,他的愤怒其实会以嘲讽、冷漠、疏离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对此回馈大感惊讶,并表示愿意尝试,用更清楚直接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在潜意识中,间接地表达。
二、不想挖掘过去,想放下过去,往事已无法改变,要活在当下。
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常有这种反应。把面对童年创伤的恐惧,隐藏在受人赞赏的「活在当下」。经过多年的压抑,一个人很难看见自己的过往,并没有真的过去,而是以未完成的事件或「有缺憾的完形」(incomplete gestalt) 持续到现在。
虽然往事确实无法改变,与过往的「关系」,却可以在处理这些创伤的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改变,并从中获得领悟。带着当下爱和宽容,看待过去所发生的一切。
三、只想原谅某某人,继续往前走。
宽恕在灵性和心理上,当然都是健康的,努力或强迫宽恕,并没有真的处理痛苦、伤害、愤怒或哀伤,就好像把护创胶带贴在感染的伤口上,伤口仍然会化脓溃烂。
处理过伤害和愤怒后,自然会产生谅解,而不是原谅。如果强要原谅,就是以「放下」之名行否认之实,将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不论是儿时受虐、最近的争吵或任何情形,原谅都是傲慢的。和解之后的谅解,则是真诚的,是来自深层的反应,而不是埋藏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专注在灵性的道路后,越来越不执着于自己对别人的期望和需要。
真正的不执着,必须跟分裂和否认有所区别。经历许多内在事件之后,灵性上确实会逐渐产生偏执,这个字眼经常被用来掩盖自己与真实需要之间的分裂,或是否认别人在自身情感生活里的重要性。
疗愈经常揭露,破坏性的原生家庭模式,案主在其中求生存的最佳选择就是退缩。灵性的理想是不执着于世界、超越人类关系的需要,这种理想对许多早年受到创伤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找到理由逃避亲密和自己对他人的需要。
五、想对人心怀慈悲,献身于世上的慈悲行动。
内在发展的关注和外在的行动,在两者间的平衡是心理-灵性最细腻的面向。大爱和慈悲的阴影面就是相互依赖 (codependence),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很容易丧失自我,不再注意自我和自己的需要。当爱与慈悲服务的价值,被用来否定自己的需求时,很容易产生怨恨和耗竭。
急于追求灵性功课,也可能成为逃避眼前痛苦的方式。真正的功课不在远方,通常就在眼前的混乱之中:痛苦,黑暗,困惑……只有在回顾时,才能认清这些功课的真相,而且可能在数年或数十年之后,整个脉络才有机会展现出来。
![]() |
接受,一切如是
接受能接受的,同时也接受不能接受的,是一种恭顺的态度。“是的,您是我的父亲;是的,您是我的母亲;是的,您是我的上司,我是您的下属……”接受这个事实,这种接受超越道德,无善恶之分。
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常常只看到关系的表面。通常把气出到别人身上,而忽略了隐藏在深处的原始之爱。比如,父亲受到儿子的完全排斥,儿子便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在恨与鄙视的后面,显然还有对父亲的深爱。当原爱被看见,就能够超越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 |
生活中,有时无法做到,无法完全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当下的生活,接纳所拥有的一切,焦虑,埋怨,伤心,痛苦……总是尽可能的回避,而一旦做到了接受,做到了面对,生活就多了一份坦然,多了一份感激,多了一份平和,多了一份轻松……一切都将是自然的,和谐的。
用灵魂感受心灵,用生命陪伴生命,用心点亮智慧的心灯。
心理师赵阿贞,公众平台:Azhenzhao(请尊重作者,转载注明出处。)
心理师赵阿贞微信:zhaoazhen002
合作,约课,邀请,联系:阿厚老师 TEL:13898881672(微信同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