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我实现预言”
今天,我走进星巴克,给自己买了一杯咖啡。不是为了陪朋友,也不是因为要在里面等人觉得占地却不消费而不好意思。而是,我想试着喝一杯咖啡。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基本上不喝咖啡,给出的理由是“胃不好,咖啡酸性强,喝了不舒服”。“喝咖啡不舒服”这个体验,来自于几年前的一次在大理双廊,几个朋友去洱海边的一间咖啡屋里闲聊玩乐,然后喝了两杯咖啡,返程时觉得胃里翻腾不适。在那之后,就认定自己胃不好-咖啡太酸-喝不了-每次喝完都不舒服,连带着每次进咖啡厅都觉得如临大敌、芒刺在背。我的胃有多么不好咖啡酸性有多么强,咖啡在我的胃里会引发什么和多大程度的生理反应,都并没有什么实证依据。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应该至少测试一下在开心/忧虑/紧张/愤怒下,在饭前或饭后的哪段时间内,喝了浓缩/美式/拿铁等之后的胃酸分泌情况、对后一顿食物的消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我并无意于将自己变成自己唯一的小白鼠——虽然我热衷于此——只是有一天,我突然怀疑,其实到底是我的胃不能承受咖啡,还是我的精神不能承受咖啡。后者并非指咖啡因对于神经的刺激强度,而是指心理上对咖啡有一种习得性的无助,即因为先前的经验,认定自己无法与咖啡这种食物和平共处。是我客观上不能喝咖啡,还是我认为自己不能喝咖啡?是咖啡引起的胃酸分泌失常,还是我因为担忧而引发的胃部紧张?会不会其实真实的机制是,我相信自己喝咖啡会引发胃部不适,于是在“不得不喝”的时候因为心理紧张而导致胃酸分泌失常? (写到这里的时候,距离我喝完那中杯榛果拿铁已经将近1.5小时,胃部有一些清晰的感受。这个感受和刚吃完一个subway时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将“喝咖啡”换成别的呢? 我曾坚信,如果前一天晚上睡不好,我第二天就很容易情绪失控。第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是一年多前,在办公室里情绪崩溃,在同事关切的追问下,我给出了上述“理由”。那之后,每次前一晚睡不好,第二天我就会很紧张,担心自己情绪失控,有时就真的失控了(在此发现自己无法给“有时”一个百分比)。发展到后来,几乎在每一个需要我有高度精神投入的大动作的前一晚,我都会担忧自己的睡眠状况,生怕自己睡不好,生怕第二天上战场的时候情绪失控,有时真的会入睡困难或多梦或早醒(在此“有时”亦无百分比)。 我没有读过睡眠质量会影响次日情绪或工作效率的研究论文(如果有,请转发给我);即使有,那还需要考虑概率的问题,也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即也许不是每一次的睡眠不佳都必定会引发情绪问题,而“我”这只小白鼠也指不定属于哪一类特征的个体或者是研究者根本没有研究到那一类特征的个体。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睡不好就会影响我的情绪”本质上不是理由,而是一种信念——不是我睡不好情绪就会失控,而是我相信自己睡不好情绪就会失控。然后很可能,我就在真实的情况下,把这种“信念”演绎了出来,演完后告诉自己,看吧,真的是这样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困了,最起码看來这个剂量和浓度的咖啡因对我大脑的唤醒没大影响。当然,好像比平时这个时间点还是清醒了一些,但不确定是否受到环境的影响,毕竟现在没有死定定地坐在工位上。) 老生常谈,这在心理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自我实现预言”。我并非要来解释这个概念,而是最近在疑惑,自己是否正在被一些“信念”所束缚而做出了很多封闭式的(不喝咖啡)甚至破坏式的(放纵情绪失控)行为。而这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很重要的东西。而我并不希望它们继续破坏着什么。 前天晚上没有睡好,做了一整夜很恶的梦,将心里对他人的恶意揣测都清晰地投射了出来。醒来后情绪低落,大哭了一场(千嬅唱过,“尤其明知水瓶座最爱是流泪”)。擦干眼泪后,心里突然有个声音和自己说,“嗨,昨晚又没睡好,所以今天又要情绪失控了吗?要不试试,在今天忘记情绪,专注在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上。看看会怎样。"昨天,一切如常,甚至比“常”更愉快和自在,因为我更坦诚地向重要的人表达我希望得到的支持。 我习惯去对遇到的现象和结果做归因,仿佛找到原因之后就能控制下一次的结果。有时候,找到了准确的原因,但也有打击错误的时候。然而其实无论是否是准确的归因,原因即意味着过去,过去应是经验和参考,而不应是困囿。我要将这些已成困囿的信念逐条清点出来,逐条再用开放的方式去体验。也许会回到原点,但也或许,有新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