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选择》
当合上《苏菲的选择》最后一页,痛苦,迷茫和软弱仿佛被一针注入血管,随着血液在全身流淌...... 作者威廉.斯泰隆透过亲历人的回忆,以与菲茨杰拉德难分伯仲的凄婉笔触写下了一个在美国邂逅从二战纳粹集中营劫后余生的波兰女子的悲剧人生。 全书对时代氛围的把握和营造十分细腻可感。(美国南方破败萧条的庄园经济,旧派保守的价值观,黑暗沉重的历史负担。东北部欣欣向荣的城市,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昂扬向上的工业化进程。以及二战爆发前后天翻地覆的欧洲局势。)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幕幕饱含张力而鲜明的画面。 然而在丰富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却始终没有背离主题——揭露因邪恶而致使人类的苦难。并由此而引发诸多问题与思考如“上帝是否存在?”(纳粹军官中的基督徒),“文学的虚构性和艺术性能否真正展现和揭露事实真相?”(奥斯威辛本身难以说明,当想象在极恶面前失败和崩溃,妥协的尝试就是一种亵渎。)...... 但最令我困扰和绝望的是当个人面对极权,知识,艺术,信仰,尊严和美这些字眼如此苍白无力,脆弱不堪。人在濒临生存和毁灭之际,可悲地挣扎于难以抗拒的人性和残酷不公的命运。我一直相信不论何种境地人总有选择,但面对苏菲的选择,却唯有垂泪和哀叹。 小说的结尾处,主人公在得知苏菲和挚友自戕的噩耗时崩溃,但最终从往昔和死亡的阴霾中走出重获新生,并留下诗句:在冰冷的沙土下我梦见死亡,但黎明醒来时,我看见明亮的晨星。而在我心中浮现的却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依然可见的时代,并非为我们而存在。谁还在言及胜利呢?忍耐就是一切。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