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 游记 No.2 | 鱼市就在游艇旁的马赛 Marseille(2015.01.22-2015.01.24)

从巴黎到马赛,横穿了大半个法国,TGV需要3个多小时,一路上的风景大多以平展展的农田为主,小镇中央教堂塔楼上生锈的大钟和远处重叠云朵背后几束金灿灿的阳光都在透露出一片平静祥和的气氛。从首都到这地中海岸城市,慵懒的法国人依旧在长椅上享受着这寒冬短暂的午间阳光。马赛(Marseille)是法国的第二大城市,里昂人(Lyonnais)可能对此会有不同意见,暂且不论这无聊的争议。这里的阳光一扫巴黎冬季的阴郁,南方特有的口音在火车站广场上给第一次到此的旅人已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天中午到了马赛,草草在火车站麦当劳解决了午饭就一头冲进这南方冬日的艳阳里。阳光,阳光,还是阳光,这是此行最重要的向往,冬天一到,昼短夜长的巴黎再加之雨水的不停侵扰,阳光就变成了最最奢侈的东西。而这里,地中海气候的主导下,虽说体感还是寒冷,可当头的“烈日”还是温煦慷慨地在湛蓝的天空上如期而至。

从火车站到市中心虽不远,但道路弯弯曲曲,还是选择地铁直达最方便。一出地铁口眼前就是马赛最主要的港口—老港(Vieux port),满坑满谷的游艇把这里塞得满满当当,毕竟冬天没有什么人会选择出海。在中国人的眼里,巴黎差不多有上海的2到3个区那么大,而马赛,如果不算上郊区,市中心大概就1个区最多了。所以在这里旅行基本以走路为主,只要沿着大道走,基本不会迷路。青年旅馆很好找,老板很热心的为我领路,为我打开了门,还说“身上如果现在没有10欧的钥匙押金,那就等会再给也可以”。东摸摸西摸摸,不一会太阳就快要下山了,趁着最后余温先出去逛一圈熟悉熟悉地形吧。
沿着港口边转了一圈,没发现有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倒是远处小山上的教堂特别的夺人眼球,心想着第二天是一定要去走一遭的。觅食完毕,人也渐渐稀少下来,干脆回去在青年旅馆里插科打诨,明天再另起行程。

第二天起了个早,为的是赶个鱼市,马赛鱼汤(Bouillabaisse)远近闻名,想必这里的鱼该是很新鲜的。这鱼市比想象中的小得多,可能还是冬天的原因吧,只有熙熙攘攘的几户渔民沿着岸边一字排开,老主顾上前热情的招呼,大声的寒暄多少不让这里显得冷清。这里的鱼都不怎么认识,但想想烹饪成型的马赛鱼汤还是口水直咽。好像马赛鱼汤一开始是这里中下阶层的渔民们发明的,当时也就是有什么鱼就往锅子里人什么鱼,在加些南法的香料草叶,调个味,这么一瞎搞倒搞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餐桌上去了。所以烹饪最重要的就是新鲜的食材,和偶尔的灵光乍现。

那座小山的教堂叫做Notre Dame de La Garde,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马赛,和《基督山伯爵》里的那座囚禁埃德蒙·唐泰斯的名叫伊夫的小岛。海风拂面而来,海鸥展翅翱翔,再加上头顶的阳光,脚下的海水和远方的小岛,一切都让人在这安详的午后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沿着老港的岸边走来,这里好像正在为了临近的一场狂欢而进行着舞台搭建的工作,不时还有演员在随性地做着彩排。不知道是什么活动,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只是正好邂逅了,那就不妨瞧瞧看看吧。有在很高的三角支架上翻转腾挪类似体操或瑜伽的表演,有拿着各种乐器吹吹打打高声放歌,也有一溜坐在岸边妙龄少女吃着三明治聊着闲天的。这里的人为何都如此的悠闲呢?好吧,别人是我眼中的风景,我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流转呢。

© 本文版权归 Vincent 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