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记和书信看海明威
Ⅰ 《海明威书信集》(上,下)有上千页,编者是卡洛斯·贝克。大作家书信集的编者几乎也都是作家传记的撰写者,所以一本编好的书信集也可以看作传记作家的额外收获。《乔伊斯传》的作者理查德·艾尔曼也是《乔伊斯书集信》的编者。传记作家当然不能完全依靠书信集来写传记,但是书集是一种重要的佐证,书信上的日期更是校正作家年表的重要参考。
大作家或名人书信集,普通的读者大概是不愿意读的。在书店里看到可能就是翻开来看看,然后觉得内容繁杂就弃之不顾了。书信集的读者要么是大作家的铁杆粉丝,要么是资深的文学探险家,当然前者可能也处于后者之中。出版社出版这类作品大多是出力不讨好。不过,这种书就像经典作家作品集的周边产品,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人买来看,并且从中受益。而且,我一直觉得日记、书集和谈话录才是文学的基石,是文学这株大树的根须。一个没读过书信、日记和访谈的人,就像没到过剧院后台的观众。
大作家大艺术家的书信集出版的很多,但也良莠不齐。有些很坦承很有料,有些则闲扯淡拉关系混圈子假客套。好的书信集可以告诉人很多东西,关于创作取舍的,关于人生得失,它们是大师们在暗处产下的金蛋,比如梵高的书信集、托尔斯泰书信集、陀斯妥耶夫斯基书信集、契诃夫书信集、福楼拜书信集等等。
说到海明威的书信集,首先是海明威的交际十分广阔,因此里面涉及的通信者十分众多,各行各业都有。因此,虽然他那种推心置腹的语言风格很统一,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读来让人眼花缭乱。要读进去确实需要花费一定的劳动力。这份劳动力就是提前阅读海明威的传记。
Ⅱ 海明威的传记有很多很多,此书信集的编者卡洛斯·贝克写得《迷惘者的一生》写得中规中矩、细节扎实,可以一读。还有一本《海明威传》是杰弗里·梅耶斯撰写,此人也是《莫迪里阿尼》和《奥威尔传》的传记作者,关于这位传记作家,我曾经给过他一个短评:他擅长引用别人评价传主的金句短语,如果他写一个生前就暴得大名的人,其传记会显得富丽堂皇;如果他写的是一个生前落魄潦倒死后暴得大名的人,通常写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因为海明威恰好属于前者,所以梅耶斯写的《海明威传》的确称得上富丽堂皇。
我最近看的一本是由肯尼斯·S·林恩写的一本《海明威传》,这本书成书较晚,里面综合了很多关于海明威的研究资料,同时也以这本书信集为基础撰写而成,写得复杂具体、层次丰富。特别是其中很多关于海明威作品的诠释,从海明威对现实材料的处理方面来理解他的思路和性格,这方面写得非常迷人。而且里面涉及了很多书集中提到的人和他们的事件,这就为阅读书信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背景。
当然了,说到海明威传记,我最喜欢的还是A.E.霍契勒那本《爸爸海明威》,这本传记里面有很多海明威的口述,所以它其实类似于鲍斯威尔的《约翰逊传》和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只不过更薄了。这样的书都是难得一见的揭示文学和艺术幕后真相的书。哦,对了,类似的书还有一本雅诺施的《卡夫卡口述》,这本曾被人置疑是伪作,不过在我看来,既便是伪作,作伪的人也对卡夫卡的研究够多。
自从录音录相设备出现之后,类似上述这种谈话录式传记几乎要绝迹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访谈录,像《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以及各类杂志上登载的名人访谈,因为有清楚的录音设备,所以这一类作品也常常走向虚假浮夸、装腔作势。而上面那种古典的谈话录,谈话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话被记录了下来。
Ⅲ 有了传记作为基础,再来阅读书信集就简单通透多了,如果还不通透就再多读几遍传记,直到把里面涉及的人全都弄清楚,这个工作不必着急,类似这样的书都可以陪伴你一辈子,所以不必着急。
阅读这本书信的目的可能有两个,一是认识作家真实的个性,另一个是了解作家创作的秘密。说起来,如果仅仅是读这本书信集是达不到目的,但是配合了传记来读,有些东西可能就变得清楚了。书信集全是碎片,如果我们不知道整体是不可能理解碎片,而一旦我们对整体了如指掌,那就对这些碎片一目了然了,就像辨认蝴蝶翅膀上的花纹,你把它拿到显微镜下观察也不会觉得迷失。
海明威的个性十分复杂,具有非常典型的人格分裂状态,就像《双重人格》中的哲基尔和海德,一个慷慨好客、乐于助人、沉静温柔、勇敢善良,另一个阴险刻毒、心胸狭隘、傲慢自大、撒谎成性。这么对比鲜明的人格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一个脆弱而懒散的灵魂绝对架驭不了,而他之所以能撑得那么久,要到写完《老人与海》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才自杀,当然与他父亲传给他的打猎钓鱼的技艺有关系,那真是让他一生爱益匪浅技艺——学艺就是学做人。只要能够动手去做,他就可以让自己平静下来,不受两种人格互相拉扯之苦。而获得诺贝尔奖很有可能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已经没有更高的目标了可以攀登了。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形象,可以看成是海明威倾其一生通过自我磨砺构建出来的一个完美人格的化身,在他身上闪耀着西方传统文明之光,从凯撒到耶稣再到托尔斯泰。虽然他意识到并且常常也把自己伪装成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但是他自身那个争胜好胜、嫉妒、多疑、自毁性的人格经常自己歇斯底里跳出来,把一切弄得一团糟。但是这个也是他从本能中发展出来确保自己不被击跨的一部分人格,他无法抛弃。
争强好胜、傲慢自大也可能来自于他对荣誉的过渡热衷,同样也是因为荣誉感让他在文学上进步神速。海明威在写作上获得的教导至少来自于当时文坛上最具有革命精神的三个人:舍伍德·安德森、詹姆斯·乔伊斯和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教他深入自己内心去写作,乔伊斯教他怎么书写现实场景和结尾,格特鲁德·斯泰因写对话的技巧也为他所用(就是不断地重复一些字眼,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一朵玫瑰),但是在《爸爸海明威》里海明威说这是他教会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在肯尼斯..S.林恩的传记里说是他取经于格特鲁德·斯泰因,这个读者是无法考证的)。
当然了他自己也有一种创新,这是他在作记者时训练出来的简练的电报体,凡是可以让读者意识到的东西,能够脑补出来的情节通通都删光,而剩下来的一定要让它们充满暗示性,暗示性越丰盈作品就越成功。这样的写作秘诀被他用一种叫”冰山理论“的东西所诠释(一座庄严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它露出八分之一,其余八分之七全在海面之下)。再到后来,这种文体进一步发展又变成了极简主义,并写出了一座座更加自省的“冰山”。
当然海明威关于自己写作的秘诀他也不会全盘托出,在书信集中,只有在他评论别的作家同行的时候,你才能从中看到一二。比如评论多斯·帕索斯,评论菲茨杰拉德、评论其他那些人的。其实他写小说的一些见解更详细的述说在《死于午后》和《海明威新闻集》里有一篇《基韦斯特来信》之中。但是,无论如何,这本书信集中他评论其他作家的那些东西真是烁烁闪光。有时候一本书就像一只大螃蟹,你要扒掉它的很大的硬壳才能吃到那一点点好吃的东西,不可能每个字每一句每一页都让人受益,有的读者可以一下就挑到自己那份蟹黄蟹肉,有的却要对着个蟹壳咂吮良久。人的生命有限,干什么都需要有所取舍,如此方能谈论得失。
Ⅳ 最后我想谈的是一个猜想,不一定正确,权当一听。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取材自他的青少年时期的”尼克·亚当斯"的故事,另一个是取材于他成年后的一系列世界冒险故事。在前面一类小说里的那个尼克·亚当斯的性格总是似隐实现地表现在海明威的成年时期,这是一个幼稚长不大但很健全的少年人格(大部分的人没有在自己的少年时期将自己的人格发展的这么健全),因为健全所以也长不大,因为要想改变它唯有整个儿抛弃。这样的人格经常地会冒出来,让人大吃一惊,一个争强好胜又任性的小子,实在难搞得很,当然了处于青春期的我们也同样如此。
我的猜想是这样的: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觉醒时期,在这个觉醒的时期,人的人格会得到非常全面的发展,发展出一个比任何时期都要圆满的人格,而这个人格会时隐时现地表现在人的一生,成为一种基调。假如这个时期发生在青春期,也就是少年早成,而这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又不断学习,那他的人格比普通人可能更容易分裂。相反的,一个人在接近中年的时候才达到某种觉醒,之后就有可能会很稳定地度过自己一生,没有多少分裂,也没有多少突破。比如那些大器晚成的人,个性很稳定,像一座山一样。
当然,这只是猜想而已,具体到个人都要具体的来分析和认识。此处仅仅提供一个猜想就是一个猜想一个猜想,不要和结论混为一谈,关于海明威的书信和传记,到了此处我几乎没有涉及到其内容,请原谅我暂时只谈这么多,书还是要大家亲自去读,我仅仅提出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而已,谢谢阅读。【完】 ------------------------------------------
【补充】很想发一张老年海明威穿着大衣带着护耳帽站在一个雪地里的背影,这张很落魄的背影,两手插在大衣口袋里,耸肩缩颈,特别真实的表现了他的孤独,非常真实,是其它那些摆拍的照片无法相比的一张照片,可惜网上搜不到,就在肯尼斯.S.林恩那本传记里,此书的印刷十分模糊。
现实中,每个人都戴着一张面具,但是你要从他的背影总是能看到面具背后的那个人。这张照片的拍摄者让我想起了英国大肖像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据说他在社交场合从不与人正面相接,他总是看着人的侧面,或者你低头的时候他就仔细打量你,你一抬头,他就把脸转向别处,这样的人都是挺难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