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残酷的是:装糊涂,让骗局继续
我想到一个什么问题呢:《驴得水》里的特派员是不会英语的,所以才能让知识分子们的骗局更深入。






但对观众打击更大的设定是:他是会英语的,而且非常流利。
这样,他就是不揭穿并且配合说谎的人,一起把这个骗局做得更实,自己才能拿到更多利益。
如果是这样,特派员的凝视就更加意味深长。

《让子弹飞》里的师爷就更会伪装。明明会英语,却装土包子。装糊涂的高手。(当然还是被现场看穿)

我在看《驴得水》时一直等这样一个交待,但是没有。
编剧没设计这个细节可能有几个原因:
1、认为没必要;
2、觉得俗套;
3、更厚道些,不愿让观众受到更进一步的打击;
4、没想到。
为了“做成事”,或者说利益,通过装糊涂把盘子做大,这种利益相关方更阴险、更成熟。
又让我想起多年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不知真假):
农村的姑娘进城,瞒着家里当小姐,还按月往家里寄钱供弟弟。春节回家,偶然听到父母其实是知道她做小姐的。
另外我说一句,特派员克扣了捐款的70%,根本不算多。你想想,如果你们公司只有一个销售,而且只有他有与客户接触的资格和机会,给他70%的提成算多吗?
我身边就活生生发生这样的例子。某公司把一个项目外包出去,接到项目的公司拿到钱后再转包出去,从中克扣70%,给真正干活的工程师30%,这已经是行规了。
这就是渠道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