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欲罢不能的传播学书目框架
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我们在学习专业院校要求的参考书外也要多多阅读一些专著,扩宽视野。
01李普曼《公共舆论》(传 新 网独家整理)
"他就像领着我绕地球走了一圈回到了起点,可这起点已经如此不同。"
李普曼的很多观点都不是开创性的,但胜在运用已有观点全面详尽地解释和分析“公众舆论”这个概念和脉络,文中关于民主、认知、阶级等的论述非常值得一读,文笔也很幽默。
观点摘要:新闻和真相并不相同,前者只不过使某个事件更加突出,或使人们知晓而已。后者则是说明隐藏的事实,让它们彼此联系,形成一幅现实的图像,以便人们以它为参照采取行动。“你不能对人类已经表现出的品德所带来的前景感到绝望。”
Chap.1《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极端来讲,人因自己的偏狭和有限,一生总在自编自导自演,然后稀里哗啦感动了自己。而咱们的李普曼是美国的新闻评论家与政治专栏作家,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首次的全面描述。该书对于舆论、公众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梳理,且提出了传播学中3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1、拟态环境。即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2、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3.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明确概念由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于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但最早来源于李普曼的《公共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02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被人越来越多的以及,数据的应用已经涉及到每一个行业与领域,电子商务、O2O、物流配送……在新闻传媒领域,数据新闻等可视化呈现也对原有的新闻生产模式带来了冲击。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书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案例,重点介绍了谷歌在图书电子化;用验证码来帮助识别不易识别单词(扫描电子化的图书);亚马逊用大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超市监控录像不只是监督员工、防盗,更重要的功能是发现消费者的偏好;GPS(手机、导航)可以帮助形成广告和房地产价格等。最后作者也提到最大的大数据应该是来自于人。
本书主要提出了三个颠覆性的观念。本书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
1.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
2.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之前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精确地量化我们的记录,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精确度的痴迷将减弱;拥有了大数据,我们不再需要对一个现象刨根问底,只要掌握了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适当忽略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会让我们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洞察力。
3.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习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书中举了一次例子就是沃尔玛将蛋挞与飓风用品一起卖,虽然并不知道原因,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带来的获利远远大于背后的原因
03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的理论大胆前卫,这本书中提出了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概念。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例如地球村的语言已经得到证实。
1.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这个“讯息”是媒介自身所带的,而不是它所传播的内容,这个媒介自带的讯息才是决定人类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关键。
2.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报刊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人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一点可以放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下思考,在媒介形态层出不穷的今天,媒介是何种延伸。比如VR是沉浸式的体验,表情包是人情绪的延伸。
3.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将认为冷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漫画、电话、电视、等属于“冷媒介”。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这种分法并无科学理论依据,但对于我们思考媒介的用途提供了新方式。
详情请关注微信 传新考研,更多干货,更多精彩~~
01李普曼《公共舆论》(传 新 网独家整理)
"他就像领着我绕地球走了一圈回到了起点,可这起点已经如此不同。"
李普曼的很多观点都不是开创性的,但胜在运用已有观点全面详尽地解释和分析“公众舆论”这个概念和脉络,文中关于民主、认知、阶级等的论述非常值得一读,文笔也很幽默。
观点摘要:新闻和真相并不相同,前者只不过使某个事件更加突出,或使人们知晓而已。后者则是说明隐藏的事实,让它们彼此联系,形成一幅现实的图像,以便人们以它为参照采取行动。“你不能对人类已经表现出的品德所带来的前景感到绝望。”
Chap.1《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极端来讲,人因自己的偏狭和有限,一生总在自编自导自演,然后稀里哗啦感动了自己。而咱们的李普曼是美国的新闻评论家与政治专栏作家,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首次的全面描述。该书对于舆论、公众等问题做了详细的梳理,且提出了传播学中3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1、拟态环境。即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2、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3.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明确概念由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于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但最早来源于李普曼的《公共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02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被人越来越多的以及,数据的应用已经涉及到每一个行业与领域,电子商务、O2O、物流配送……在新闻传媒领域,数据新闻等可视化呈现也对原有的新闻生产模式带来了冲击。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书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案例,重点介绍了谷歌在图书电子化;用验证码来帮助识别不易识别单词(扫描电子化的图书);亚马逊用大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超市监控录像不只是监督员工、防盗,更重要的功能是发现消费者的偏好;GPS(手机、导航)可以帮助形成广告和房地产价格等。最后作者也提到最大的大数据应该是来自于人。
本书主要提出了三个颠覆性的观念。本书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
1.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
2.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之前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精确地量化我们的记录,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精确度的痴迷将减弱;拥有了大数据,我们不再需要对一个现象刨根问底,只要掌握了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适当忽略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会让我们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洞察力。
3.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寻找因果关系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习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书中举了一次例子就是沃尔玛将蛋挞与飓风用品一起卖,虽然并不知道原因,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带来的获利远远大于背后的原因
03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麦克卢汉的理论大胆前卫,这本书中提出了冷媒介与热媒介,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概念。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例如地球村的语言已经得到证实。
1.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这个“讯息”是媒介自身所带的,而不是它所传播的内容,这个媒介自带的讯息才是决定人类结构调整和变化的关键。
2.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报刊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人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一点可以放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下思考,在媒介形态层出不穷的今天,媒介是何种延伸。比如VR是沉浸式的体验,表情包是人情绪的延伸。
3.冷媒介与热媒介。麦克卢汉将认为冷媒介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漫画、电话、电视、等属于“冷媒介”。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这种分法并无科学理论依据,但对于我们思考媒介的用途提供了新方式。
详情请关注微信 传新考研,更多干货,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