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
🍀书籍讨论的核心问题
试图让读者理解,童年的消逝为什么会发生,并没有给出防止灾难的方法。但在书的前维塔其书局版序言中,Postman说道但如今看来儿童对于童年界限的认知或许比成人更明白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的核心观点以及根据
观点:新兴的社会结构模式必然会使“童年”消逝和“成年”的消逝。
根据:1.涉及信息的可获得性
2.成人与儿童在衣食住行、娱乐、语言等方面展示出相近性,界限产生了模糊,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犯罪率增长等
🍀本书大致思维方向
童年的概念(起源于希腊和罗马,因读写、教育和羞耻心的缺失于欧洲中世纪消亡,)→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诞生(由活字的发明【德国美因茨的金匠,凭借一台破旧的葡萄压榨机的帮助发明了活字印刷】到产生了印刷术)→童年的摇篮(羞耻感的上升和知识差距的加大)→童年的消逝(莫尔斯电报催生了新闻事业引发电子革命,同一时期的图像革命导致了电视业的发展)
电视电影涉及到成人间的秘密,使其一览无余,模糊了成人与童年的界限。对于儿童来说信息变得无法控制,隐秘知识扩大为公共知识。同时知识上的儿童化,也使得儿童等同于成人,即没有了儿童的概念。

🍀一些有趣的观点
1.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于灭绝的事物。
P8就连儿童游戏这个想法,也似乎正从我们鼓掌之中消失。我们过去习惯于认为儿童游戏,并不需要教练裁判或观众,只要有空间和器材,儿童就可以开始玩儿了。游戏的目的不为别的,只为快活。现在还有谁看见九岁以上的孩子在玩儿抛接石子,骑木马捉迷藏和边打球边唱歌这样的游戏?英国史学家皮特和艾奥纳奥佩专门研究儿童游戏。
2.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的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3.阅读成为反社会行为
自从有了印刷的书籍之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口腔无需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16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就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
4.有组织的正式教育的结果是延长了儿童不必承担成人世界的要求和责任的时间。
尽管在传统的学徒制度下,童年实际上在七岁就结束了。其实童年,远不止远不是只有些许重要性的生理需求,它有史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成长阶段而出现,而且变得日益重要。
5.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
洛克的白板说,弗洛伊德有关心理压抑的学说,洛克的空白书写板的观点在父母身上产生了一种与儿童发展息息相关的内疚感,并为把认真培养儿童作为国家优先的大事,提供了心理上和认识上的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