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八十五王熙凤用人之林之孝夫妇篇
![]() |
这一回开始,我们来初步探讨王熙凤的用人方略。
王熙凤用人的方式,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专人专属,责任到人,丝毫不乱。
而且王熙凤的时间观点非常强:
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
那么,王熙凤身边到底有哪些得力干将呢?
这些人有哪些特点,而王熙凤在用人方面除了协理宁国府提到的专人专属,责任到人,丝毫不乱之外,还有哪些特点呢?
这一回里,我们先看王熙凤身边的第一种人:
和秦可卿有关的人,
我们前面说过,王熙凤身边的两大得力干将:林之孝夫妇,就是和秦可卿有关的人。
林之孝是荣国府的大管家,他的老婆林之孝家的也是个女管家,他们夫妇一个主要管理小厮和男仆服务男主子,一个是管理丫头和女仆服务女主子。荣国府名义上的大管家是赖大,可是从《红楼梦》书中我们可以得知,那赖大已经是混得不错了,儿子赖尚荣更是已经捐了官的,而且自己是有府邸有花园,家境相当不错。所以,实际上荣国府是大管家是林之孝。他们夫妇虽谈不上权力遮天,但在荣国府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起码是实权的人。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林之孝的名字,在十二种古本中并不完全一致。己卯本、庚辰本、梦稿本、列藏本四种古本里,林之孝的名字被写成了“秦之孝”。这个“林”与“秦”两个字的字形无论怎么看怎么误写都不可能被扯到一起,这就基本排除了抄手抄错的可能性。一种可信的猜测是,可能作者在这个取名上有过反复,一开始可能就取名是“秦之孝”,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改为了“林之孝”。而这个原因,想必和《石头记》里所映射的政治有关。
如果按照其他版本里的说法,林之孝和林红玉本来姓秦的话,那他们和秦可卿必然是有关系的,同样姓秦,同样和王熙凤关系密切,而且都对贾府的处境充满了担忧。
而所谓姓秦的深层寓意,可能并不是说林之孝一家是秦可卿的亲戚,而是他们属于秦可卿一系的人,或者说是秦党的核心成员。
自然也就深受王熙凤的照顾。
我们可以发现,在《石头记》刚开始的时候,或者说一直到王熙凤开始真正全面掌握贾府的具体工作以前,林之孝夫妇是非常不显山不漏水的普通角色。
林之孝只是荣府里的二管家或者分片管家,还算不上很得势,包括他的女儿小红也只是宝玉房里三等粗使丫鬟,介绍她的父母也就是林家俩口子“原是荣国府中世代的旧仆,他父母现在收管各处房田事务”。
而王熙凤开始掌握实权以后,林氏夫妇的地位马上就有了显著的提高,甚至超过了王熙凤早期比较倚重的周瑞夫妇。
第四十三回王熙凤过生日的时候,林之孝家的给尤氏送攒金庆寿的银子,这个时候林之孝已经开始事实上成为贾府的重要管家之一了。
到第五十回,元宵节的时候,又提到了林之孝。
林之孝家也办年酒,文中所表“这几家,贾母也有去的,也有不去的,也有高兴直待众人散了方回的,也有兴尽半日一时就来的”。
这说明,林家在贾府核心人物心目中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
要知道,按照全书正文里的描写,贾母、贾宝玉和王熙凤这种人物能赏脸光顾的奴才家,一定是非常不简单的。
比如说赖大家。
而赖大是什么人呢?书中写的很清楚,荣府的总管家是赖大,因为赖大的母亲赖嬷嬷曾经是贾母的使女,而且他的儿子赖尚荣还被提拔成了州官。
从家业和地位看,林之孝家的是不如赖大家的。
林之孝如此,林之孝家的在贾府里的地位也不许承让。
比如,第六十三回,林之孝家的查夜到怡红院,知道宝玉吃了面还嘱咐“该沏些个普洱茶吃”。后来,借机指责宝玉对袭人、晴雯等人直呼其名,因为这二人是老太太的丫鬟,按照荣府的规矩宝玉应该称呼他们“姐姐”才是。最后甚至当着贾宝玉和一大屋子丫鬟的面说出了“便是老太太、太太屋里的猫儿狗儿,轻易也伤他不的。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行事。”这样的话。
俨然没把自己当外人看。
如果说林之孝掌握的是贾府的男事,或者说外事的话,那林之孝家的就基本是大观园内部的总管了。甚至包括大观园人事任免方面的事情,他们也可以横加干涉。
第六十一回里,林之孝家的借柳五儿发难,用秦显家的取代柳家的,从而得到对园子里厨房的统治权。而这个秦显家的则“悄悄的备了一篓炭,五百斤木柴,一担粳米作为酬谢送到了林家”。此外,林之孝家的还在探春持家期间借故把小丫鬟彩儿的娘给撵走了等等。
如果没有王熙凤的信任和重用,这两个人何德何能在贾府如此作为呢?
但是,就是在贾府里掌握了相当权力的林之孝夫妇,却不仅行事低调,而且多有蹊跷之处。
第一,我们发现红玉是一个很清醒的,也是思想很超前的的女子,她在贾府还在兴盛之时就说出了“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的寓意深刻的话来,很让人刮目相看,她说的这番话就很类似于秦可卿死时对凤姐托梦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的说法,但是仔细想想,小红只是一个丫鬟而已,所接触的人无非自己的父母和一起的丫鬟以及服务的主子们,那么多人乐在富贵中,为什么偏偏就是小红有这样的意识呢?
第二,小红是林之孝的女儿。林之孝是荣国府的大管家,为什么自己的女儿只在怡红院里做一个四等的丫鬟呢,而且小红还是相当不得志的,在怡红院只负责些粗活,难得和贾宝玉见上一面,这是为什么?从文本的介绍来看,小红不但头脑清醒,思想超前,而且敢作敢为,是一个很有胆色的女子,小红在“工作”中并不安分,始终有攀高枝的欲望,千方百计地想要接近贾宝玉,后来又勾搭贾芸。小红是迫切想要出去的,想谋得一个如意郎君的,她对她所处的环境是有着一种不安的情绪的,仿佛知道暴风雨就要到来。既然当女儿的都如此超前,如此的有胆色,那么当父母的为何还让女儿委身于此呢?
第三,林之孝夫妇两个,虽说在府里是掌握实权的大管家,但是他们两个用王熙凤的话说却是“一个天聋,一个地哑”,那是相当的低调。是他们的性格本就如此吗?不尽然。这样的性格断不会当上这么一个大家的管家,而且后文中更有林之孝家的带点教育口气的劝说贾宝玉的内容,说的有情有理,口才了得。而且以小红的口才和胆识,她的父母会是天聋地哑的人吗?而且,我们还发现,林之孝夫妇和王熙凤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甚至林之孝还认了王熙凤做了干妈。
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就是王熙凤欣赏林之孝夫妇的地方。
话不多,处事低调但认真负责,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设么样的话,而且王熙凤需要的不是没有脑子只听命令的机器人,她需要的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这种主观能动性就体现在:不但对领导认真负责,同时,还能未雨绸缪的想到一些领导可能想不到的的事情。
从林之孝家的的表现看,她在怡红院的作为确实让人看起来不舒服,但是如果你仔细去思索一下,在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里面,这种规矩看起来很小,尤其贾宝玉看来可有可有,但是真正到了危机的时候,或者说有人存心要拿这些事做文章的时候,这些不起眼的事情就有可能成为罪名。
后来抄检大观园,晴雯被撵,一个比较重要的根源就是林之孝提到过的:宝玉对袭人、晴雯等人直呼其名。丫头们也不拿宝玉当主子,毫无主仆之分。甚至吃睡一处等等。
而林之孝也不逞多让,有一个他在贾琏面前就充分体现了自己未雨绸缪,主观能动的能力。
这里贾琏出来,刚至外书房,忽见林之孝走来.贾琏因问何事.林之孝说道:“方才听得雨村降了,却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林之孝道:“何尝不是,只是一时难以疏远.如今东府大爷和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来往,那个不知。”贾琏道:“横竖不和他谋事, 也不相干.你去再打听真了,是为什么。”林之孝答应了,却不动身,坐在下面椅子上,且说些闲话。
因又说起家道艰难,便趁势又说:“人口太重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 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 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 ,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便使两个. 若各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况且里头的女孩子们一半都太大了, 也该配人的配人.成了房,岂不又孳生出人来。”贾琏道:“我也这样想着,只是老爷才回家来,多少大事未回,那里议到这个上头.前儿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太太还说老爷才来家,每日欢天喜地的说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这事,恐老爷又伤心, 所以且不叫提这事。”林之孝道:“这也是正理,太太想的周到。”
贾琏道:“正是,提起这话我想起了一件事来.我们旺儿的小子要说太太房里的彩霞.他昨儿求我,我想什么大事,不管谁去说一声去.这会子有谁闲着,我打发个人去说一声,就说我的话。”林之孝听了,只得应着,半晌笑道:“依我说,二爷竟别管这件事.旺儿的那小儿子虽然年轻, 在外头吃酒赌钱,无所不至.虽说都是奴才们,到底是一辈子的事.彩霞那孩子这几年我虽没见,听得越发出挑的好了,何苦来白糟踏一个人。”贾琏道:“他小儿子原会吃酒, 不成人?"林之孝冷笑道:“岂只吃酒赌钱,在外头无所不为.我们看他是奶奶的人, 也只见一半不见一半罢了。”贾琏道:“我竟不知道这些事.既这样,那里还给他老婆,且给他一顿棍,锁起来,再问他老子娘,"林之孝笑道:“何必在这一时.那是错也等他再生事,我们自然回爷处治.如今且恕他。”贾琏不语,一时林之孝出去。
这里面,谈到了三件事:贾雨村降职;府邸的开源节流和儿子娶亲。
这三件事里可以看出,第一,林之孝很会揣摩领导的心思,而且知道领导心里在想什么。比如说贾雨村,实际上贾琏是一点也看不上贾雨村的,包括贾雨村为自己父亲讨要石呆子的扇子迫害石呆子,导致贾琏挨打,而林之孝也猜到了这一点,就直接顺水推舟了。第二,林之孝很会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知道府里财政困难,提出了开源节流的法子。第三,林之孝虽然是王熙凤的心腹,但是领导有些事情做得不对,他也不会盲目跟从,也会积极及时的指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彩霞这件事,林之孝是一点也看不起来旺这一家子的,所以即使王熙凤点头认可了彩霞和来旺儿子的婚事,林之孝也会提出来,自己觉得这桩婚事不妥,来旺的儿子着实混蛋这样的话。
同样,相应的,如果林之孝和林之孝家的做了什么违背贾府利益,或者相对出格的事情,王熙凤也会及时出手,加以整顿。
比如说:第六十一回里,林之孝家的借柳五儿发难,用秦显家的取代柳家的,从而得到对园子里厨房的统治权。而这个秦显家的则“悄悄的备了一篓炭,五百斤木柴,一担粳米作为酬谢送到了林家”。此外,林之孝家的还在探春持家期间借故把小丫鬟彩儿的娘给撵走了等等。
虽然秦显家的和司棋都姓秦,都算是王熙凤这边的人,都算是秦氏的党羽,但是他们在这件事上做的明显出格,明显是犯了众怒。
王熙凤也就暗示平儿去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搅黄了林之孝的算盘。
这就是王熙凤用人的有一个重要方针:可以结党,可以营私,但是绝不能坏事,决不能出格,否则她也不会无差别的去袒护。
那么,王熙凤提拔选用的人才还有哪些人,这些人又有哪些特点,又体现出王熙凤在识人用人的哪些能为呢?
我们下回分解!谢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