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希望永存
20世纪30至40年代,那是人类30世纪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吞噬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数不胜数的人类文明被毁于一旦。人们或讴歌统帅们挥斥方遒,或谴责法西斯的残暴。对于描述这段岁月的作品汗牛塞栋,而最精彩的,莫过于肯·福莱特 煌煌巨著“世纪三部曲”的第二部《世界的凛冬》,在一开始就写道: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作者如是说的,整部作品也是如此展开的,故事延续第一部《巨人的陨落》,依然是英、美、德、俄以及威尔士五个家族中的人物,前一代的人们有的已经四十不惑,有的年近知天命,而风华正茂的新一代成长起来,朝气蓬勃的热烈生长,在二战的残酷中,体验死亡,见证死亡,迈向死亡。
以前看过的任何关于二战的作品,要么是大人物的回忆录,一个又一个战役如何谋划,如何推动历史的进程,要么是小人物在战乱中的悲欢离合,再或者干脆开启上帝视角,如纪录片一样介绍剧情。《世界的凛冬》围绕五个国家地区不同家族的故事,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去经历二战历史中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比如二战前夕的西班牙内战,德国国会纵火案,比如二战爆发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巴巴罗莎计划、轰炸伦敦,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珍珠港事件、曼哈顿计划、诺曼底登陆、硫磺岛战役、雅尔塔会议等等,这些故事对于二战时期的具体某个人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经历(而不死),但对于五个家族来说,却可以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他们见证这些历史时刻。这种写作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即真正不显得突兀,又可以全面展现整幅历史画卷,更加展现小说的浩瀚壮阔。
小说的腰封上说:
这是一部值得花三个通宵读完的小说!
我用了两个通宵读完,然后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去回味。
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部描写历史的小说,小说中五个主要家族则都是虚构的,如同《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一样,虚构的人物和史实中的人物发生交互,然后推进故事以及历史进程向前发展。在《世界的凛冬》里面,小说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人物频频发生交互,甚至小说主人公之一为真实历史人物服务过的桥段比比皆是,比如跟随父亲去拜访斯大林的沃洛佳就是克格勃头子贝利亚的手下,小说安排他去美国窃取关于原子弹的情报。而美国大亨列夫的儿子格雷格则是曼哈顿工程的安全负责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小说译名为费米)相交甚好。不管是哪个小说人物,他们的使命都是推动故事情节展开,以及见证历史,作者肯老爷子小心翼翼的防止自己笔下的人物越俎代庖的干涉真实的历史,不得不说,这一点上,肯老爷子比金庸大侠功力深厚。
残酷的战争和悲哀的死亡
小说中描写的战争场面极为写实,不管是珍珠港空袭还是中途岛海战,枪林弹雨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这些描写并不能让男孩子们读了以后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热血澎拜到想要拔出抢来大干一场,而是真实的写出了战场的残酷和士兵们心中的恐惧,那种朝不保夕的大难临头,那种刚刚才一起谈笑风生的战友转眼变成冰冷尸体的恐惧。小说中有段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的独子、医护兵埃里克第一次到战场的描述:
他们经过几辆被击毁的坦克,但坦克上已经没有了幸存者。埃里克把头移开,尽量不去看变形金属上烧焦的人体残骸。他们周围有法军的炮弹飞过,但并不算太猛:河边的防御已经减弱了许多,大多数法军的大炮都被德军的轰炸机端掉了。但这是埃里克第一次经历被人炮击的状况,他孩子般用双手遮住眼睛,却还是一个劲地拼命往前跑。
这时,一颗炮弹扎在了他们的行进路线前。
一声炸响,土地像被巨人踩在上面一样抖了三抖。克里斯托弗和曼弗雷德被击个正着,埃里克看到他们的身体像是失重了一样被炸得飞了起来。炮弹的冲击波把埃里克撂倒在地。他面朝上躺在地上,地上的灰泥雨点般落在他脸上,不过他幸运的没有受伤。他挣扎着站起身,面前躺着克里斯托弗和曼弗雷德血肉模糊的尸体。克里斯托弗像个被撕碎的破娃娃一样,四肢被拧断了。曼弗雷德的头颅从身体上分离,掉在自己穿着靴子的双脚旁……
不仅是战场上的士兵,即便是战争中的平民们也充满了朝不保夕的恐惧。所谓苏军高级将领的夫人卡捷琳娜在德军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也忍不住藏了六箱伏特加当做硬通货去换取食物。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里唱到: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是持续的,即便战争结束,给人的伤害依然会持续,对于战败国的女性更是如此。除了女主角卡拉那段为了拯救13岁少女丽贝卡而主动献身的故事以外,作者并没有对于强暴的细节进行过多的描写,却借着描写柏林孩子们的游戏揭露的士兵们的暴行:
柏林的孩子们玩起了一个叫“女人,快过来”的游戏。男孩子排成队伍,捉住一个女孩,抓住女孩以后,他们高喊着女人快过来,然后把女孩仍在地上。这种游戏是七八岁男孩在目睹红军士兵轮奸德国妇女之后发明的,所有进入德国的红军士兵都知道这句德语:“女人,快过来!”
最喜欢的人物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厚厚的三本小说涉及到诸多家族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以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人,但在人物塑造中,肯·福莱特显然描述女性角色比男性更加生动形象、个性鲜明。
不管是老一辈里面的艾瑟尔(第一部的女主角之一),嫁到德国的英伦贵族茉黛;还是新一辈的女主角德国姑娘卡拉、美国女孩黛西,苏联年轻女物理学家卓娅,都那么充满个性,热烈的绽放自己的生命。
我最欣赏的是黛西,年轻时爱慕虚荣,把精力全部用在社交舞会和嫁给贵族的她,在经历了爱情的幻灭以及战争的洗礼以后,反而更加真诚和热爱生命,竟然不顾贵族身份,利用自己会开车的技能,成为伦敦空袭时救护平民的救护车驾驶员,后来还坚决的和背叛自己的子爵丈夫离婚。这是在那个时代难以想象的勇敢。
当你有了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的时候,当你找到快乐的源泉时候,你的生命就如玫瑰般怒放。
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的一块墓碑。墓碑下方写道: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你只是一名士兵,对于母亲来说,你却是整个世界”
但愿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在当今世界上自由的绽放,放肆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