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过客
求学6
过了年,闫洪去袁乐家商量去开封考学的事,这时闫洪的疥癣虽然已经好了,可是收成了两个疖子,一个在大腿上,一个在屁股上。他爸爸见闫洪走路不太方便,备了匹马,让一个小伙子牵着送他。刚一出村,闫洪发现手套落下了,让那人回去取,马站在路上,开头还老实,过了一会儿,它回头看看,见没有人管,撒腿就跑,闫洪怎么吆喝它也不停,没有办法,只有死死抓住鞍子,尽最大努力不让掉下来,一直跑到邻村,看见一个担水的老乡,闫洪喊:“拦住!拦住”!这才让它停了下来。
疖子发成了疮,红肿得像两个扣着的半拉桔子,开封医院的大夫每处给拉了一刀,两三个月后才好利落。带着病痛报考开封高中,功夫不负用心人,他总算如愿以偿地成了开高春季班一年级的学生。又能正经八百的上学了,他感到很欣慰,病痛好象也减轻了很多。
有个语文老师叫万曼,不知是真实姓名还是笔名,据说是个作家,胡子拉茬的男人味十足,闫洪还真在《中国短篇小说选》中找到了他的两篇作品。令人想不到的是,两篇都是儿童题材,文笔清新秀丽,童趣盎然,很有些冰心的风格。
有一位生物老师特别有意思,据说还小有名气,因为没有合适的课本,《讲义》是他自己编的,大概五十多岁,穿件破大褂,脸好象从来不洗,一付穷困潦倒的样子,据说这叫“名士派”,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只烧鸡腿,半斤老花雕,平生之愿足矣!”有一次,他让同学们凑钱买了一只鸡,大家以为他要做什么实验,或者解剖,一节课临近结束时,他拿出一段铁丝,说“你们看,这只鸡不用杀,用铁丝从头顶这么一捅,伤到鸡脑,它就死了。”说完,提着鸡下课了。同学们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
学校后面是操场,有篮球场、排球场,当时有一个由三年级同学组织的九人排球队,在开封市还小有名气。操场西围墙有两扇大门经常关着,晚上熄灯后外面有卖油茶的,背着大茶壶沿街叫卖,闫洪和几个同学有时偷偷跑过去,让他从门下缝隙里把油茶递过来。一次闫洪一面喝一面和他聊天:“你是武陟的吧?”他说:“是,”“武陟都是卖油茶的?”没想到他火了:“谁说的?我们武陟还有大学教授哩!”闫洪忙说:“对不起!我是说,卖油茶的多是武陟的。”
第三个学期即将结束,临近放暑假时,第一次解放开封战役打响了。一共打了四天,感觉上像过了四年似的漫长,因为常有流弹划过,宿舍二三层的同学都挤到了一层,天气又热,感到透不过气来。后来发现炮弹并不在学校附近落,晚上大家都睡在院子里地上,看着炮弹从头顶飞过,落在龙亭方向,原来那里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部。最困难的是学校食堂没有饭菜了,幸亏袁乐有先见之明,早早买下一袋子面粉和一大包老咸菜,大家基本上都是用洗脸盆煮面糊糊,凳子和床成了烧柴。
解放军进城了,国民党飞机立即向城里扔炸弹、扫射。开封高中是城西北部一带仅有的几栋三层楼,解放军在楼顶架上高射机关枪打飞机,老师和同学们不知道都躲藏到了什么地方,一个人影也看不见了。闫洪和袁乐跑出学校一路向西,好在小西门城门洞开。出城四十多里外,仍有围城的解放军,他们问:“开封解放了吗?”“解放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可能是准备打援的吧。
当时闫洪的家在郑州。他们回到郑州,没过几天,解放军主动撤离开封,他们又返回学校。
袁乐、李军他们是毕业班,办完了毕业手续,商量着去上海考大学。闫洪回家跟爸爸说,他也要去上海考大学,经过这几年折腾,老爸也闹不清他究竟有多大本事,要考大学了,要求上进,当然是好事,全力支持吧。当时铁路已不太顺畅,时间也紧迫些,爸爸设法给弄了张飞机票,从郑州飞南京。
飞机上是两排通长的硬座,从起飞到降落,象儿时坐火车一样,闫洪始终趴在舷窗上向外看,一是因为飞机飞得不太高,天气也不错,确能看见地面上的景致,再就是有人一直呕吐,实在腻味。
到了上海,闫洪以“同等学历”报考了好几所大学,交大、同济他都考了。当年上海的考生上万人,他考不上是意料之中的事,他认识的人当中,只有一个邹曾考上了南京大学,其余全都榜上无名。开封高中和开封女中各保送一名毕业生到北师大,李军有幸得到了这个名额,他和那位女生一道乘船北上了,后来他们结成了伉俪。
闫洪在上海想找一所高中转学,跑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去过浦东陆行中学,都办不成,待了一段时间后,去了苏州。这时河南大学为避战乱,迁到了苏州上课。张箐在数理系,韩武在土木系,数理系在怡园,土木系在狮子林附近的丁家祠堂。闫洪在怡园对面吉由巷找了间房子,住下了。那里住有不少河大同学,一楼大厅有一个河大同学们组织的话剧团,天天在那里排练曹禺的《北京人》。闫洪有时跑到数理系听听大一的英语课,课文较深,很费劲,但有个故事内容,他听得津津有味,那是一位外国学者会见辜鸿铭的故事,描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学究。他有时也到韩武那里看看他们做功课,那时大学理工科多用英文版课本,他觉得那些书也不是那么神秘,书中多数是重复的常用语和数字。闫洪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看小说了,当时苏州有个文心图书馆,是东吴大学同学们办的,有古今中外的文艺书籍,和大量的世界名著,闫洪是他们的忠实读者,一次借两本,看完再去换,《红与黑》、《静静的顿河》、《简爱》……闫洪象是掉进了书的海洋里,可以纵情遨游,真是赏心悦目,风光无限。
那时闫洪还看过一场美国电影《怒潮》,说的是一个学土木工程的毕业生,找了个女朋友,女孩的父亲是个大老板,要修一条铁路。两个人结婚后,新姑爷就成了这项铁路工程的技术主管。真是主管,什么都管,什么事都得他去处理,隧道塌方,他第一个钻进去查看,材料供不上,他帮助运送材料,大小事都找他,他不分昼夜地在工地摸爬滚打,最后全线完工了,他还要开上机车试运行,哗哗地下着大雨,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开动了,走到一座桥梁时,山洪暴发,怒潮汹涌澎湃,他驾驶着机车刚上桥,眼看着桥梁晃晃悠悠,摇摇欲坠,他只好匆匆忙忙地从机车爬上货车,在列车上向后飞奔,等他跳到地面上往后看时,桥垮了,火车一头栽进了河里。闫洪看得惊心动魄,心想,将来不管干什么,也不能干铁路工程师。
在苏州逍遥了半年多,第二年开春,接到爸爸来信,说他要去广西,让闫洪到桂林和他会面。闫洪想,这里是挺舒服的,可再下去,钱花光了怎么办?那就去广西吧。途经杭州玩了两天,然后乘车去桂林。在桂林见到了爸爸,他还带着几个人,其中有五表叔。他到许昌后,五表叔就一直跟着他在法院干事。没过多久,爸爸说他接到了调令,要去柳州。闫洪不想去了,他说要留在桂林考广西大学。在苏州时,开封高中的顾校长也到了苏州,闫洪找见他,说是丢了毕业证,请他给开个证明,他也认不清谁谁,很痛快地就给开了一张证明书,闫洪有了它,这回考大学更是名正言顺了。
过了年,闫洪去袁乐家商量去开封考学的事,这时闫洪的疥癣虽然已经好了,可是收成了两个疖子,一个在大腿上,一个在屁股上。他爸爸见闫洪走路不太方便,备了匹马,让一个小伙子牵着送他。刚一出村,闫洪发现手套落下了,让那人回去取,马站在路上,开头还老实,过了一会儿,它回头看看,见没有人管,撒腿就跑,闫洪怎么吆喝它也不停,没有办法,只有死死抓住鞍子,尽最大努力不让掉下来,一直跑到邻村,看见一个担水的老乡,闫洪喊:“拦住!拦住”!这才让它停了下来。
疖子发成了疮,红肿得像两个扣着的半拉桔子,开封医院的大夫每处给拉了一刀,两三个月后才好利落。带着病痛报考开封高中,功夫不负用心人,他总算如愿以偿地成了开高春季班一年级的学生。又能正经八百的上学了,他感到很欣慰,病痛好象也减轻了很多。
有个语文老师叫万曼,不知是真实姓名还是笔名,据说是个作家,胡子拉茬的男人味十足,闫洪还真在《中国短篇小说选》中找到了他的两篇作品。令人想不到的是,两篇都是儿童题材,文笔清新秀丽,童趣盎然,很有些冰心的风格。
有一位生物老师特别有意思,据说还小有名气,因为没有合适的课本,《讲义》是他自己编的,大概五十多岁,穿件破大褂,脸好象从来不洗,一付穷困潦倒的样子,据说这叫“名士派”,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只烧鸡腿,半斤老花雕,平生之愿足矣!”有一次,他让同学们凑钱买了一只鸡,大家以为他要做什么实验,或者解剖,一节课临近结束时,他拿出一段铁丝,说“你们看,这只鸡不用杀,用铁丝从头顶这么一捅,伤到鸡脑,它就死了。”说完,提着鸡下课了。同学们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
学校后面是操场,有篮球场、排球场,当时有一个由三年级同学组织的九人排球队,在开封市还小有名气。操场西围墙有两扇大门经常关着,晚上熄灯后外面有卖油茶的,背着大茶壶沿街叫卖,闫洪和几个同学有时偷偷跑过去,让他从门下缝隙里把油茶递过来。一次闫洪一面喝一面和他聊天:“你是武陟的吧?”他说:“是,”“武陟都是卖油茶的?”没想到他火了:“谁说的?我们武陟还有大学教授哩!”闫洪忙说:“对不起!我是说,卖油茶的多是武陟的。”
第三个学期即将结束,临近放暑假时,第一次解放开封战役打响了。一共打了四天,感觉上像过了四年似的漫长,因为常有流弹划过,宿舍二三层的同学都挤到了一层,天气又热,感到透不过气来。后来发现炮弹并不在学校附近落,晚上大家都睡在院子里地上,看着炮弹从头顶飞过,落在龙亭方向,原来那里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部。最困难的是学校食堂没有饭菜了,幸亏袁乐有先见之明,早早买下一袋子面粉和一大包老咸菜,大家基本上都是用洗脸盆煮面糊糊,凳子和床成了烧柴。
解放军进城了,国民党飞机立即向城里扔炸弹、扫射。开封高中是城西北部一带仅有的几栋三层楼,解放军在楼顶架上高射机关枪打飞机,老师和同学们不知道都躲藏到了什么地方,一个人影也看不见了。闫洪和袁乐跑出学校一路向西,好在小西门城门洞开。出城四十多里外,仍有围城的解放军,他们问:“开封解放了吗?”“解放了。”他们根本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可能是准备打援的吧。
当时闫洪的家在郑州。他们回到郑州,没过几天,解放军主动撤离开封,他们又返回学校。
袁乐、李军他们是毕业班,办完了毕业手续,商量着去上海考大学。闫洪回家跟爸爸说,他也要去上海考大学,经过这几年折腾,老爸也闹不清他究竟有多大本事,要考大学了,要求上进,当然是好事,全力支持吧。当时铁路已不太顺畅,时间也紧迫些,爸爸设法给弄了张飞机票,从郑州飞南京。
飞机上是两排通长的硬座,从起飞到降落,象儿时坐火车一样,闫洪始终趴在舷窗上向外看,一是因为飞机飞得不太高,天气也不错,确能看见地面上的景致,再就是有人一直呕吐,实在腻味。
到了上海,闫洪以“同等学历”报考了好几所大学,交大、同济他都考了。当年上海的考生上万人,他考不上是意料之中的事,他认识的人当中,只有一个邹曾考上了南京大学,其余全都榜上无名。开封高中和开封女中各保送一名毕业生到北师大,李军有幸得到了这个名额,他和那位女生一道乘船北上了,后来他们结成了伉俪。
闫洪在上海想找一所高中转学,跑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去过浦东陆行中学,都办不成,待了一段时间后,去了苏州。这时河南大学为避战乱,迁到了苏州上课。张箐在数理系,韩武在土木系,数理系在怡园,土木系在狮子林附近的丁家祠堂。闫洪在怡园对面吉由巷找了间房子,住下了。那里住有不少河大同学,一楼大厅有一个河大同学们组织的话剧团,天天在那里排练曹禺的《北京人》。闫洪有时跑到数理系听听大一的英语课,课文较深,很费劲,但有个故事内容,他听得津津有味,那是一位外国学者会见辜鸿铭的故事,描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学究。他有时也到韩武那里看看他们做功课,那时大学理工科多用英文版课本,他觉得那些书也不是那么神秘,书中多数是重复的常用语和数字。闫洪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来看小说了,当时苏州有个文心图书馆,是东吴大学同学们办的,有古今中外的文艺书籍,和大量的世界名著,闫洪是他们的忠实读者,一次借两本,看完再去换,《红与黑》、《静静的顿河》、《简爱》……闫洪象是掉进了书的海洋里,可以纵情遨游,真是赏心悦目,风光无限。
那时闫洪还看过一场美国电影《怒潮》,说的是一个学土木工程的毕业生,找了个女朋友,女孩的父亲是个大老板,要修一条铁路。两个人结婚后,新姑爷就成了这项铁路工程的技术主管。真是主管,什么都管,什么事都得他去处理,隧道塌方,他第一个钻进去查看,材料供不上,他帮助运送材料,大小事都找他,他不分昼夜地在工地摸爬滚打,最后全线完工了,他还要开上机车试运行,哗哗地下着大雨,一列满载货物的火车开动了,走到一座桥梁时,山洪暴发,怒潮汹涌澎湃,他驾驶着机车刚上桥,眼看着桥梁晃晃悠悠,摇摇欲坠,他只好匆匆忙忙地从机车爬上货车,在列车上向后飞奔,等他跳到地面上往后看时,桥垮了,火车一头栽进了河里。闫洪看得惊心动魄,心想,将来不管干什么,也不能干铁路工程师。
在苏州逍遥了半年多,第二年开春,接到爸爸来信,说他要去广西,让闫洪到桂林和他会面。闫洪想,这里是挺舒服的,可再下去,钱花光了怎么办?那就去广西吧。途经杭州玩了两天,然后乘车去桂林。在桂林见到了爸爸,他还带着几个人,其中有五表叔。他到许昌后,五表叔就一直跟着他在法院干事。没过多久,爸爸说他接到了调令,要去柳州。闫洪不想去了,他说要留在桂林考广西大学。在苏州时,开封高中的顾校长也到了苏州,闫洪找见他,说是丢了毕业证,请他给开个证明,他也认不清谁谁,很痛快地就给开了一张证明书,闫洪有了它,这回考大学更是名正言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