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拳理看亲密关系的动态平衡:立身中正,不丢不顶,不乖不类
我学太极拳,陈师父总讲「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乖不类,不丢不顶,粘黏连随」。每招每式的讲,推手演示也讲,我想亲密关系的动态平衡也需要如此,这样才能不累,不摔倒,又能在一起。
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这样独立的两个人,不是相互依靠,自己就能站着,首先相处起来不会有负累。但两个人相处,一定在有些时候,是彼此有需要的,是相互依赖的,所以当一个人依靠过来的时候,一个力过来,另一个人如何才能不累呢?如果是一个人要倒过来,另一个人撑着他,这样这个撑着他的人就会觉得累。
撑久了,不想撑着了,撒手了,另一个人可能就摔到地上了。撑久了也要坚持着撑着,可能最后两个人一起摔到地上。
太极拳里的道理是,当一个人过来,不能用力顶着他,这样两个人的力,就是抗衡的状态,是损耗的。而应该当这个人的力过来的时候,让自己的身体活动起来,把他的力化成自己的力,一起顺到重力线上,和地球的引力合在一起,这样不会被别人的力推到,在技击上就能把对方的力变成自己的力。
我想亲密关系相处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依靠过来,不需要用力撑着他,而是应该化掉他的力,变成自己的力,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也不会变成损耗。就好像一个人很难过,另一个人不是要陪着他难过,而是要吃掉他的难过,然后化掉他的难过。
亲密关系是彼此依赖的,但被依赖的人是要化解对方的力,而不是支撑对方的力,是接纳的力量。不是举重,而是拥抱。举重会累,不觉负累为佳,可以久长。
但男女应该也不同,女性擅长退,男性擅长进。乾与坤的区别。男性,我,还是不了解。
地势坤,厚德载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是一种顺和化的力量。脾为土,主运化,土壤能令枯叶转化为春泥,滋养花朵,能令腐朽的尸体转化为能量,带来光明,能孕育出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在天地间呼吸,令水成为不同的形态,循环往复,不断轮回,滋生万物……这是自然界中非常强大的力量。
女性从身体结构上说,就是承受者,女为坤,擅长顺,化,是柔软的力量。男性从身体结构上说,就是侵入者,擅长制定规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男为天,天其实是很大的概念,不只是天空,还代表整个宇宙的力量。女为地,不止是大地,还有大地承载时间和万物变迁的力量。
不丢不顶。
不丢不顶,是两点,第一点不能丢,我想人也是,把对方弄丢了,两个人就要分开了。不顶,是指不抗衡,如果互相抗衡,就是彼此损耗。这样两个人的关系,可能就是「快手打慢手,有力打无力」,弱势的一方会有挫败感,强势的一方,在对方情绪对抗的时候,也有损耗。
不乖不类。
乖,就是听话。类,就是一样。
我觉得两个人相处也要不乖不类,一个人如果非常听另一个人的话,这两个人的相处,是1+1<2的。强势的人,就会限制了弱势的人,限制别人的时候,就同时也就限制了可能从对方身上学习的自己,并不利于两个人扩展自己的生活。
两个人,也不应该完全一样,两个人一样,其实是很无趣的。亲密关系中平等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势差,人们才会相互吸引。不求平等,要求平衡。
我前几天读了一篇「有方」独家专访建筑师朱锫的文章,其中有几段我非常喜欢:
我们塑造一个建筑,如果它跟人太陌生,那么人就无法与之产生互动和交流,但如果什么都是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人也不会产生好奇。所以我觉得创造一种新经验,是设计建筑的重中之重。 我做建筑有三种推力,一个是自然,一个是文化,这两点会塑造空间和生活;还有一个就是艺术性,给人创造一种新经验。 这次参展所有的建筑都在讲一件事:如何向自然学习,向过去学习,看自然和文化如何塑造了建筑,与此同时还要塑造新经验,这种新经验又遵循了中国人的美学态度——抽象和写意。 熟悉陌生、似与不似一直是我们建筑的核心。如果一个建筑没有陌生感,人怎么会愿意在其中行走呢?但是如果完全陌生,人进都不想进去。我经常给学生举一个例子:为什么空气里会有风?风是粒子运动构成的。必须两个地方有压力差,粒子才会运动产生风。 那么人也是这样,只有空间的差距、感受的差距、经验的差距,人才会去探索,就像空气粒子一样。
我想两个人相处也是这样,有势差,有不同,才会彼此带给对方新的体验,然后产生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会让彼此对世界有新的体验,这才是「生命力」,会强烈的感觉到「活着」。
粘黏连随
这四个字,在太极拳里,关键在于不用力,就贴着你,不分离。不可以用力,用力会伤,要绝对的柔。情深不寿,求全必毁。我爱你,爱要在我心里,而不在你身上。
这也是守中啊,守中才能放松,轻灵,自由。守中才能至柔,不至于用爱,让彼此受伤。
再者,吃太多,不利于消化。也不能贪多,会累。
人但凡知道了少的好处,就不需要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