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受访者心灵受伤之如何篇
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口述访谈/口述史研究/非虚构创作的价值,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做访谈。有些人说,访谈很简单,不就是一问一答吗?上一篇我们讲到了口述访谈的过程是有可能对受访者心灵造成伤害的,那本篇就来说说如何避免这样的伤害,万一发现伤害的存在,应该如何处理。
态度篇
口述史,不止是史或者史料,它首先是人与人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记忆组织成有内在逻辑的口头表达。因此,口述史不是面对白板无情绪的事件陈述,而是个人主观表达,其表达的内容无可避免也会受到互动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清晰,口述史落脚点,首先在人。我们需要对人本身有足够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位愿意将自己的过去在访谈者面前展现的人。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接受采访本身对受访人来说都是需要勇气以及信任的。
有的时候,这样的勇气和信任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仰赖采访人表现出的尊重、诚意。采访人不是评判人,采访人的位置是在受访人身边,陪伴引领,让受访人能够顺畅地将自己的心灵世界以一定的顺序和方式呈现出来。人在感到安全、受支持时,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采访人需要以非批判的聆听来投入对话,试图最大程度地理解受访人的经历:发生了什么,当时的大环境如何,出于怎样的考虑做了这样的决定,受访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当受访人感受到被倾听、被尊重时,会更愿意说下去。在这种情形下,受访人也更可能体验到愉快的受访经历,而非受伤害。
质疑篇
有人说:采访激起矛盾也重要啊,要不然没有效果/不能逼他说真话/拿不到想要的资料……的确,采访人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来到受访人面前的,所求的可能是被访人并不愿意袒露的,或者刻意要隐瞒歪曲的。通过访谈,如果能让受访者掏心掏肺,那可以说是访谈完成基本要求之后的加分部分。的确,有些时候通过吵架式的访谈,看起来受访人被逼要为自己辩护、说出更多事情。
不过,我们需要看看这是否是有效的方式。当一个人受到质疑,他会选择辩护或者躲闪沉默或者言其他。显然后两者并不能帮助采访人的资料收集,那么第一种呢?口述史最大的价值在于来自本人的亲自表达,长处不在史实的精确度,而在看到史事背后的生命经历,它有感情有温度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后者通常是隐秘,不为人知的,只在真正袒露内心的时候才能看到。防卫姿态时,人只会选择继续隐藏自己,远离真正内心——也就是说,他可以侃侃而谈,谈的全“假史料”。
高质量访谈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撬开”受访人的嘴呢?
首先,如果抱着这种心态的话,多半你已经输了。如前面所说,一个好的访谈中有好的采访人和受访人互动是基本前提。而建立关系时,采访人的真诚至关重要。
其次,解锁的关键在于采访人能多大程度与受访人站到一起。这里的意思是,采访人有多大程度进入受访人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并与之形成对话。这要求的是采访人对受访人及周边资料的前期掌握,对人心的敏锐度与感知度,对访谈进程的拿捏。好的访谈,能够精确捕捉好的话题切入点,能够如剥洋葱般引导受访人层层展开当时的历史场景,能够提醒受访人遗漏的部分,并将话题延伸到更深入的部分。这取决于采访人的用心、经验和能力。
另外,要容许受访人拒绝。受访人有权决定说什么不说什么,有时是因为时机未到,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或者,注定有些事外人无法知道。无论哪种,对受访人的尊重都是大前提。
补救之术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有的时候,很难避免在打开受访人这本大书时踩到了一些地雷,让对方感受不舒服。首先要说的是,恭喜你——至少你感受到了“有些问题”,这说明你还在“不造成伤害”的底线上。然后,你要做的是镇定,这个时候“喝口水”“休息一下”“转换下话题”等等能帮助自己镇定的小技巧也一样对受访人适用。严肃地说,这叫“转换谈话气氛”,至少阻止事情向更坏的方向发展。有时,受访人已经在激动或者流泪等等,那就容许中场的时间足够长,直到访谈可以继续或者就此终止。
有时,受访人可能一直说很久,很兴奋,看起来直到采访完也很高涨,但这不代表一定没有伤害发生,受访人有可能在结束之后为某些对话心绪不宁,生活受到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采访人最好注意采访节奏,即使受访人没有要休息的意思,也注意控制访谈的热度:太高涨时转问情绪稍为缓和的问题,或者直接提出小休,随后再继续。有时,采访人会担心这样会否让话头断掉。如果受访人一直紧贴受访人的叙述,并有记录,那么仍有很大可能性可以让受访人在停顿之后继续将话题延续下去,甚至可能因为停顿受访人能够加以整理,得以更好的讲述。
采访中要注意受访人的情绪,采访之后也要留意受访人的情绪、生活是否发生变化。口述史不是一锤子买卖,至少也需要经过资料核对的过程。问问受访人生活是否安好既是保持关系,也是关心他的情况。如果受访人真的出现睡不好吃不好,情绪波动行为变化甚至病痛,那么采访人应该提醒受访人或者他的照顾者带他寻求专业帮助,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等都可以是求助对象。切忌盲目尝试自行处理,因为那是需要相当训练和经验积累才能有效帮助的部分了。另一方面,采访人也不用自责,因为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早非一日之寒,自可交给专业人士作专业跟进。
关于这部分的话题,简述到此,如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继续我们的讨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