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坞 不仅是味道——三里屯超好吃的四川火锅
镜泊人生
现在,北京城里完整的四合院仅存不多,很显然,我们这一代人要想和我们的先人一样在四合院的院落里种两株石榴,养几缸金鱼,在葡萄架下吃碗炸酱面会是件极其奢侈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因没有而放弃。我们无法拥有先人那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但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调理得像我们的先人那样内敛、自在、自然、从容、安宁。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有人悄然地用着这样的态度安静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新四合院生活态度”是我们给这种态度这类生活的定义,让我们有机会一个一个地来慢慢认识他(她)们吧……
三里屯乃风月之地,来此处者无不是为了彻夜狂欢,酒吧里粗劣的餐食起到的只是勉强填饱肚子的作用,似乎在这里,吃成为了最次要的东西。但就是有这样一位女子,偏偏要在三里屯这尚酒之地支起火锅,不为别的,就是想让来者知道,来三里屯论范儿的方式不是只有酒喝一种……
“鱼儿”的快乐慢生活
要说桥头坞,就不得不先说说这家店的老当家——欧阳晓妮。
欧阳晓妮,正宗四川富顺人。在四川人的语言中,有很多很传神很经典的词汇,比如,北京说的“溜达”四川人叫“鱼儿”。听上去就觉得活灵活现,仿佛看见了一条条优哉游哉、摇头摆尾的鱼。大部分时间里,欧阳晓妮给人的感觉就是四川人说的那种“鱼儿”。这样的称谓并不是凭空而来,熟悉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要想约她出来,先吃二两人参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要等到她赴约是需要一定体力和耐性的。这就是欧阳晓妮,是一个连飞机都误过N次的人,而这位欧阳大小姐生活的第一条准则便是“每天睡到自然醒”。
但是,每当朋友说她“鱼儿”的时候,她总是有话等着:“白毛浮绿水。”言中之意是人们只看到她浮绿水时的悠闲,而没看到她“拨清波”时的繁忙。
的确,欧阳晓妮并不总是慢人半拍。如果把在北京饮食界颇有名气的“金谷仓”与欧阳晓妮联系起来,可能这位“慢半拍”的大小姐在许多人眼中会陡然上升一个高度。没错,“金谷仓”一、二、三号店在北京的名气着实不小。而这“金谷仓三部曲”正是欧阳晓妮的杰作。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风格,一种人,大部分时间行动由大脑指挥,另一种人正好相反,是大脑听行动指挥。而晓妮就属于后一种。
话说几年以前,有人给欧阳晓妮介绍了一个地方,位于三里屯五街德国大使馆的后面,房子原本是工厂的车间,周边到处都是杂草,朋友们都觉得这里不仅位置太偏而且房租也太高,做餐饮恐怕很难赚到钱,都劝她别要。可欧阳的性格在这个时候开始起主导作用了。“我要听你的,但我要做我的。”虽然有朋友们的劝诫在先,但晓妮因为一眼看上了这里,已经下好了决定。
而如今的桥头坞和那时的金谷仓是何等的相似,同样位于三里屯使馆区,同样是高的离谱的房租,同样是朋友们的劝诫,但这一次,欧阳晓妮又依着自己的性格,将桥头坞建在了这里。按晓妮自己的话说:“建桥头坞能不能有钱挣我根本不在意,就是喜欢这地段又看上了这地儿,所以就把桥头坞开在这喽。”欧阳晓妮这么做并不是来自凭空的自信,了解她的朋友们都知道,晓妮是个打理家的好手——很少见到像她那样喜欢打理家,那样会打理家的,她打理店的方式也跟打理家没什么两样。
将“金谷仓”们打理得井井有条的欧阳晓妮将同样优点带到了她的桥头坞。可能许多人在还没有进到桥头坞内时,通过店面就已经能够猜出这家店是女人所开。当然,这种感受不仅仅是通过气场,而是清新、简洁的设计与店前小院回廊的气氛营造所透露出的感性与细腻。
进到店内,欧阳晓妮高超的“理家”能力便会被一览无余了。干净的环境、舒适的风格和装扮整洁的服务生使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家火锅店。店内的一切布局和设计都出自欧阳晓妮的先生——一位中央美院教授之手,但却处处都能体现出晓妮的性格与意识。颇具格调的餐桌座椅、店内角落陈列的艺术品、将屋顶排烟系统巧妙遮盖的镜饰,甚至是请传统艺人手工打造的纯铜涮锅……
晓妮虽然随意,但从这细节可以看出她的理性与严谨。
火锅吃出的格调
无论是四川火锅还是北京涮肉,在人们惯有的印象里,都是繁乱与雾气弥漫。也许是习惯了,人们从来没有对这种略显简陋的“涮”环境产生过质疑,但欧阳晓妮似乎就是要用桥头坞向这种传统挑战。
三里屯酒吧街北街首位立着“桥头坞”,估计谁走过都会将此处视为此街众多酒吧中的一员。门前的小院、幽静的回廊再推开迷幻的大门,桥头坞老板娘如此与北京传统四合院相似的“三进”设计不是做作,为的是让来者能够在瞬间将自己与这闹市绝隔。
进到门内,几乎没有多少繁杂装饰的环境与墙面上精心装饰的画作以及角落里不经意间放置的艺术作品使人眼前一亮。这出自老板娘欧阳晓妮的先生——中央美院教授之手的设计定会让来者认为这是一家颇有情调的酒吧。而店里中间位置摆放的几组黑色皮革包裹的高大座椅也在迎合着整个店内弥漫的高雅情调。
也许是因为在食客的印象中,四川火锅店大多是那种装修传统、有点嘈杂、雾气满天的环境,所以来者也许直到看见桌面中央的火锅位,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这之前一直被“蒙骗”了,这里情调满布、气氛十足,但绝对不仅仅只有酒。在高背黑椅与聚光灯下品尝川锅的美味,相信不论是什么人,都会被这种仿如隔世的感觉搞得神魂颠倒。
这可能会让人有些吃惊,当然,惊奇的不光是店主为什么会把一家四川火锅店开在三里屯,更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四川火锅原来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吃。
再细看店里的布置,令人称道的还远不止如此。店内两层都有放置在窗边的餐位,试想在三里屯这活色生香之地,坐在窗边,品尝着地道川锅,听着音乐,边与好友闲聊边看着窗外的西装革履与款款玉腿,是何等的悠闲自在。
虽然如此的反差会让人感觉有些迷离,但这正是桥头坞的目的。欧阳晓妮虽机缘巧合地得到了“桥头坞”的店名,但此名却恰好迎合了店主想为食客在闹市之中找寻一丝宁静的初衷。
原汁原味锅
火锅在四川如此得宠,有其根本原因。巴蜀人自古“好吃”,由于地处内陆而又多山,在食物的原料来源上自然就不如东南沿海,但“好吃”的四川人可不管这一套,原料不多,就在配料上下工夫,配料到了极致,就在做法上下工夫。按欧阳晓妮的说法:四川人为了吃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能够好吃,四川人可以想尽一切办法。的确,虽然受到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但四川人却从未在对吃的研究上停下过脚步。而四川火锅更是川人将“好吃”发挥到极致的最好表现。
桥头坞虽然将火锅店的环境进行了颠覆,但对于四川火锅的本身,却极力保持着原宗。如果你是一位地道的四川人,那么到桥头坞品尝一下这里的川锅定能找到孩童时记忆里的味道。
桥头坞的火锅动用海椒、花椒、老姜、郫县豆瓣、醪糟汁、豆豉、川盐,再加以清油和牛油混合,调出的味道不但丰富多彩还很地道。虽然店里的锅底有微辣、中辣、特辣之分,但底锅原料却都是店主特意从四川运来的。这样做不是为了找噱头,而全是因为四川人吃辣的讲究。
看似一团红火的火锅底料其实浓缩了四川人多年来对火锅美味的追求。晓妮介绍说:“真正的四川火锅要用牛油,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牛油已经逐渐被淘汰,可有些人又偏爱牛油的口味,因此,我们的底料采用了清油与牛油混合的办法,这样不但迎合了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还可以满足那些对牛油味道恋恋不舍的人。”而桥头坞的四川火锅底料便是将清油、牛油、郫县豆瓣、干辣椒、生姜、大蒜等十余种原料混合搭配,保持了传统川锅的原味。
如此美味再配上几道极具四川特色的小菜,已尽完美,但桥头坞最精髓的还要数原汁原味的川味小料。这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小料“够味”,更因为欧阳晓妮将自己家乡的吃法原封不动地搬了这里。如果你不是正宗的四川人,在吃川锅的时候可能只会用市面上常见的麻酱小料“凑合”,但如果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这样的吃法显然不够劲,也不正宗。而桥头坞的干辣小料亦是晓妮将从四川运来的干辣椒焙后,用石杵手工杵制而成的,要想味道正宗,焙的火候、杵的手法都不是靠机器碾所能比拟的。蘸着这样的小料吃四川火锅,虽然普通的北京人可能会感到顿时血脉贲张,但爆辣之后的回味却是无穷的。
不是只有辣
在食客的印象里,川菜就是一个辣,而川锅则更是辣中之最。当然,这肯定是行外人的感受。因为懂行的人或是正宗的四川人都知道,辣只是川人的一个爱好,但并不是唯一。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川有个叫富顺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每天清晨的早餐并不全是由辣椒陪伴,更多人的早餐内容是一碗鲜香无比的羊肉汤加上米饭。在富顺,羊肉还有一个诡秘的名字,叫钩喉。这是因为常年离家的富顺人在异乡都听不得“羊肉汤豆花饭”这几个字,哪怕是隐约的耳语,味蕾都会在瞬间被激烈地刺激。而桥头坞的老板娘欧阳晓妮正是出生在富顺。也许是不想再让这样的折磨继续,抑或是对家乡的些许思情,于是便将富顺人望眼欲穿的羊汤火锅原样搬到了这里。
吃川锅就要吃羊汤,而吃羊汤就要吃富顺羊汤。正如富顺人一样,桥头坞的羊汤火锅一点也不含糊。上百斤的羊肩扇叶子骨,刮净去肉、净去血水配以秘制底料精心炖制4个小时,乳白色的汤汁完全是用羊骨吊出,无任何添加。再用专请老工匠手工敲制的紫铜涮锅装盛,桥头坞的羊汤火锅就如四川人对吃的劲头一样,执着而专一。
懂行的人都知道,在吃这样的羊汤火锅前,都要先品一下美味的肉汤,再将涮菜放入锅中。品过汤后,你还可以挑选羊头肉、羊五花、羊眼睛、羊腿肉和羊肚等任何一样羊身上的部位,以满足食客的每一颗味蕾。而桥头坞亦可能是为了迎合北京人喜欢涮生羊肉的习惯,为了能让食客涮食生羊肉导致锅内羊汤变色后还可以喝到原汁原味的羊汤,这里还特别为食客们备好了可以直接填入碗中的原汤。
这样的味中极品,你可以看作是老板娘对自己家乡的致意,或可当作是桥头坞对那些钟情四川火锅,却又对辣椒望而却步的食客的宽容。因为除了富顺的羊汤之外,桥头坞还为食客提供了同样美味的鱼杂锅。这里的鱼杂包括鱼子、鱼白、鱼泡等等,同样是经过秘制调配,同样是四川的地道美味,地道到除了草鱼、鲫鱼、江团、胖头鱼外,没有添加任何哪怕是稍微名贵的品种,但就像四川人惯有的特质一样,通过对配料的精雕细琢,使原本略显平庸的原料,顷刻变成了桌上的极品美味。
现在,北京城里完整的四合院仅存不多,很显然,我们这一代人要想和我们的先人一样在四合院的院落里种两株石榴,养几缸金鱼,在葡萄架下吃碗炸酱面会是件极其奢侈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因没有而放弃。我们无法拥有先人那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但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调理得像我们的先人那样内敛、自在、自然、从容、安宁。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有人悄然地用着这样的态度安静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新四合院生活态度”是我们给这种态度这类生活的定义,让我们有机会一个一个地来慢慢认识他(她)们吧……
三里屯乃风月之地,来此处者无不是为了彻夜狂欢,酒吧里粗劣的餐食起到的只是勉强填饱肚子的作用,似乎在这里,吃成为了最次要的东西。但就是有这样一位女子,偏偏要在三里屯这尚酒之地支起火锅,不为别的,就是想让来者知道,来三里屯论范儿的方式不是只有酒喝一种……
“鱼儿”的快乐慢生活
要说桥头坞,就不得不先说说这家店的老当家——欧阳晓妮。
欧阳晓妮,正宗四川富顺人。在四川人的语言中,有很多很传神很经典的词汇,比如,北京说的“溜达”四川人叫“鱼儿”。听上去就觉得活灵活现,仿佛看见了一条条优哉游哉、摇头摆尾的鱼。大部分时间里,欧阳晓妮给人的感觉就是四川人说的那种“鱼儿”。这样的称谓并不是凭空而来,熟悉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要想约她出来,先吃二两人参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要等到她赴约是需要一定体力和耐性的。这就是欧阳晓妮,是一个连飞机都误过N次的人,而这位欧阳大小姐生活的第一条准则便是“每天睡到自然醒”。
但是,每当朋友说她“鱼儿”的时候,她总是有话等着:“白毛浮绿水。”言中之意是人们只看到她浮绿水时的悠闲,而没看到她“拨清波”时的繁忙。
的确,欧阳晓妮并不总是慢人半拍。如果把在北京饮食界颇有名气的“金谷仓”与欧阳晓妮联系起来,可能这位“慢半拍”的大小姐在许多人眼中会陡然上升一个高度。没错,“金谷仓”一、二、三号店在北京的名气着实不小。而这“金谷仓三部曲”正是欧阳晓妮的杰作。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风格,一种人,大部分时间行动由大脑指挥,另一种人正好相反,是大脑听行动指挥。而晓妮就属于后一种。
话说几年以前,有人给欧阳晓妮介绍了一个地方,位于三里屯五街德国大使馆的后面,房子原本是工厂的车间,周边到处都是杂草,朋友们都觉得这里不仅位置太偏而且房租也太高,做餐饮恐怕很难赚到钱,都劝她别要。可欧阳的性格在这个时候开始起主导作用了。“我要听你的,但我要做我的。”虽然有朋友们的劝诫在先,但晓妮因为一眼看上了这里,已经下好了决定。
而如今的桥头坞和那时的金谷仓是何等的相似,同样位于三里屯使馆区,同样是高的离谱的房租,同样是朋友们的劝诫,但这一次,欧阳晓妮又依着自己的性格,将桥头坞建在了这里。按晓妮自己的话说:“建桥头坞能不能有钱挣我根本不在意,就是喜欢这地段又看上了这地儿,所以就把桥头坞开在这喽。”欧阳晓妮这么做并不是来自凭空的自信,了解她的朋友们都知道,晓妮是个打理家的好手——很少见到像她那样喜欢打理家,那样会打理家的,她打理店的方式也跟打理家没什么两样。
将“金谷仓”们打理得井井有条的欧阳晓妮将同样优点带到了她的桥头坞。可能许多人在还没有进到桥头坞内时,通过店面就已经能够猜出这家店是女人所开。当然,这种感受不仅仅是通过气场,而是清新、简洁的设计与店前小院回廊的气氛营造所透露出的感性与细腻。
进到店内,欧阳晓妮高超的“理家”能力便会被一览无余了。干净的环境、舒适的风格和装扮整洁的服务生使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家火锅店。店内的一切布局和设计都出自欧阳晓妮的先生——一位中央美院教授之手,但却处处都能体现出晓妮的性格与意识。颇具格调的餐桌座椅、店内角落陈列的艺术品、将屋顶排烟系统巧妙遮盖的镜饰,甚至是请传统艺人手工打造的纯铜涮锅……
晓妮虽然随意,但从这细节可以看出她的理性与严谨。
火锅吃出的格调
无论是四川火锅还是北京涮肉,在人们惯有的印象里,都是繁乱与雾气弥漫。也许是习惯了,人们从来没有对这种略显简陋的“涮”环境产生过质疑,但欧阳晓妮似乎就是要用桥头坞向这种传统挑战。
三里屯酒吧街北街首位立着“桥头坞”,估计谁走过都会将此处视为此街众多酒吧中的一员。门前的小院、幽静的回廊再推开迷幻的大门,桥头坞老板娘如此与北京传统四合院相似的“三进”设计不是做作,为的是让来者能够在瞬间将自己与这闹市绝隔。
进到门内,几乎没有多少繁杂装饰的环境与墙面上精心装饰的画作以及角落里不经意间放置的艺术作品使人眼前一亮。这出自老板娘欧阳晓妮的先生——中央美院教授之手的设计定会让来者认为这是一家颇有情调的酒吧。而店里中间位置摆放的几组黑色皮革包裹的高大座椅也在迎合着整个店内弥漫的高雅情调。
也许是因为在食客的印象中,四川火锅店大多是那种装修传统、有点嘈杂、雾气满天的环境,所以来者也许直到看见桌面中央的火锅位,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这之前一直被“蒙骗”了,这里情调满布、气氛十足,但绝对不仅仅只有酒。在高背黑椅与聚光灯下品尝川锅的美味,相信不论是什么人,都会被这种仿如隔世的感觉搞得神魂颠倒。
这可能会让人有些吃惊,当然,惊奇的不光是店主为什么会把一家四川火锅店开在三里屯,更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四川火锅原来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吃。
再细看店里的布置,令人称道的还远不止如此。店内两层都有放置在窗边的餐位,试想在三里屯这活色生香之地,坐在窗边,品尝着地道川锅,听着音乐,边与好友闲聊边看着窗外的西装革履与款款玉腿,是何等的悠闲自在。
虽然如此的反差会让人感觉有些迷离,但这正是桥头坞的目的。欧阳晓妮虽机缘巧合地得到了“桥头坞”的店名,但此名却恰好迎合了店主想为食客在闹市之中找寻一丝宁静的初衷。
原汁原味锅
火锅在四川如此得宠,有其根本原因。巴蜀人自古“好吃”,由于地处内陆而又多山,在食物的原料来源上自然就不如东南沿海,但“好吃”的四川人可不管这一套,原料不多,就在配料上下工夫,配料到了极致,就在做法上下工夫。按欧阳晓妮的说法:四川人为了吃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能够好吃,四川人可以想尽一切办法。的确,虽然受到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但四川人却从未在对吃的研究上停下过脚步。而四川火锅更是川人将“好吃”发挥到极致的最好表现。
桥头坞虽然将火锅店的环境进行了颠覆,但对于四川火锅的本身,却极力保持着原宗。如果你是一位地道的四川人,那么到桥头坞品尝一下这里的川锅定能找到孩童时记忆里的味道。
桥头坞的火锅动用海椒、花椒、老姜、郫县豆瓣、醪糟汁、豆豉、川盐,再加以清油和牛油混合,调出的味道不但丰富多彩还很地道。虽然店里的锅底有微辣、中辣、特辣之分,但底锅原料却都是店主特意从四川运来的。这样做不是为了找噱头,而全是因为四川人吃辣的讲究。
看似一团红火的火锅底料其实浓缩了四川人多年来对火锅美味的追求。晓妮介绍说:“真正的四川火锅要用牛油,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牛油已经逐渐被淘汰,可有些人又偏爱牛油的口味,因此,我们的底料采用了清油与牛油混合的办法,这样不但迎合了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还可以满足那些对牛油味道恋恋不舍的人。”而桥头坞的四川火锅底料便是将清油、牛油、郫县豆瓣、干辣椒、生姜、大蒜等十余种原料混合搭配,保持了传统川锅的原味。
如此美味再配上几道极具四川特色的小菜,已尽完美,但桥头坞最精髓的还要数原汁原味的川味小料。这不仅是因为这里的小料“够味”,更因为欧阳晓妮将自己家乡的吃法原封不动地搬了这里。如果你不是正宗的四川人,在吃川锅的时候可能只会用市面上常见的麻酱小料“凑合”,但如果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这样的吃法显然不够劲,也不正宗。而桥头坞的干辣小料亦是晓妮将从四川运来的干辣椒焙后,用石杵手工杵制而成的,要想味道正宗,焙的火候、杵的手法都不是靠机器碾所能比拟的。蘸着这样的小料吃四川火锅,虽然普通的北京人可能会感到顿时血脉贲张,但爆辣之后的回味却是无穷的。
不是只有辣
在食客的印象里,川菜就是一个辣,而川锅则更是辣中之最。当然,这肯定是行外人的感受。因为懂行的人或是正宗的四川人都知道,辣只是川人的一个爱好,但并不是唯一。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川有个叫富顺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每天清晨的早餐并不全是由辣椒陪伴,更多人的早餐内容是一碗鲜香无比的羊肉汤加上米饭。在富顺,羊肉还有一个诡秘的名字,叫钩喉。这是因为常年离家的富顺人在异乡都听不得“羊肉汤豆花饭”这几个字,哪怕是隐约的耳语,味蕾都会在瞬间被激烈地刺激。而桥头坞的老板娘欧阳晓妮正是出生在富顺。也许是不想再让这样的折磨继续,抑或是对家乡的些许思情,于是便将富顺人望眼欲穿的羊汤火锅原样搬到了这里。
吃川锅就要吃羊汤,而吃羊汤就要吃富顺羊汤。正如富顺人一样,桥头坞的羊汤火锅一点也不含糊。上百斤的羊肩扇叶子骨,刮净去肉、净去血水配以秘制底料精心炖制4个小时,乳白色的汤汁完全是用羊骨吊出,无任何添加。再用专请老工匠手工敲制的紫铜涮锅装盛,桥头坞的羊汤火锅就如四川人对吃的劲头一样,执着而专一。
懂行的人都知道,在吃这样的羊汤火锅前,都要先品一下美味的肉汤,再将涮菜放入锅中。品过汤后,你还可以挑选羊头肉、羊五花、羊眼睛、羊腿肉和羊肚等任何一样羊身上的部位,以满足食客的每一颗味蕾。而桥头坞亦可能是为了迎合北京人喜欢涮生羊肉的习惯,为了能让食客涮食生羊肉导致锅内羊汤变色后还可以喝到原汁原味的羊汤,这里还特别为食客们备好了可以直接填入碗中的原汤。
这样的味中极品,你可以看作是老板娘对自己家乡的致意,或可当作是桥头坞对那些钟情四川火锅,却又对辣椒望而却步的食客的宽容。因为除了富顺的羊汤之外,桥头坞还为食客提供了同样美味的鱼杂锅。这里的鱼杂包括鱼子、鱼白、鱼泡等等,同样是经过秘制调配,同样是四川的地道美味,地道到除了草鱼、鲫鱼、江团、胖头鱼外,没有添加任何哪怕是稍微名贵的品种,但就像四川人惯有的特质一样,通过对配料的精雕细琢,使原本略显平庸的原料,顷刻变成了桌上的极品美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