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一生之歌
民谣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诗和远方,小镇和姑娘,有人在离开,有人在等待,有人还在怀念着最初的梦想。

其实,民谣并不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它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一生的歌谣。骨子里的乡愁,不得志的惆怅,年轻时的迷茫,对未来的向往,这一切,都是民谣反复低吟浅唱的。 著名乐评人郭小寒曾经说过,“他们带着一把吉他走遍中国,像候鸟一样迁徙。当流浪成为创作,生活成为信仰,音乐成为伴侣,唱歌成为说话,就成就了这些民谣歌者的生命之作。”

民谣,顾名思义,是来自民间的歌谣。民谣是有传统的,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开始的,歌言志便成了民谣创作的源泉。到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词配以乐进行吟唱,使民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20世纪70年代,台湾兴起了“唱自己的歌”民歌运动,蔡琴、胡德夫、齐豫、李泰祥、李建福、叶佳修、李宗盛、罗大佑……一个个后来在歌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那个年代像星辰般崛起,《乡愁四韵》、《龙的传人》、《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童年》,这些带着乡愁气息的台湾民谣传入大陆,像一阵春风吹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心灵。大陆的民谣时代就要到来了。

90年代,大陆兴起了校园民谣,由于那时最流行的吉他是红棉吉他,这个年代又被称为“红棉年代”。大家相约在草地上,唱歌、碴琴、大串联,从一个高校呼朋唤友到另一个高校。高晓松和老狼,就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1994年,大地唱片出版了《校园民谣1》,这张专辑收录了一批校园歌手和刚刚走出校园的歌手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式宣告了大陆校园民谣全盛时期的到来。

策划人黄小茂为这张专辑写道:“每一首歌的背后,都有一个平凡美丽的小故事发生过,每一首歌都是他们自己的青春纪念。” 乐评人李皖也曾经说过:“校园民谣中最美好的一些歌产生于一只脚踏进成人世界时对青春的回头一望。” 1996年,高晓松制作出品的《青春无悔》,继续将校园民谣推向高潮。其中纪念诗人三首组曲《白衣飘飘的年代》《月光》《回声》,用民谣的方式致敬了那个年代,如图高晓松在文案中写的那样:“那是个白衣胜雪的年代,四周充满才思和风情、彪悍和温暖。”

90年代中后期乃至2000年以后,校园民谣逐渐发展为新民谣,即以城市、田园、生活为主要吟唱与表达的内容。1999年,朴树发表了《我去2000年》,2003年李健出版了首张专辑《似水流年》。 2001年,野孩子乐队在北京三里屯开办了著名的“河”酒吧,这是中国早期livehouse的雏形,周云蓬、万晓利、左小祖咒、小河等歌手都在这里演出过,一时间成为了民谣的乌托邦。民谣像一条河,静水深流,润物无声。

新型城市民谣的音乐人,大多是都市异乡客,经历过长时间的漂泊,对生活有着来自底层的体悟,因此能写出砥砺心灵的语句,直抵人心。 他们辗转于一座座城市之间,用足迹丈量生命的长度,他们是世间的流浪歌手,吟游诗人,是背起行囊的小镇青年,歌唱都市人的平凡生活和伟大梦想。

进入新世纪,民谣开始走起了小清新的个性之路,好妹妹乐队、马頔、宋冬野、郝云……民谣变得更加轻松、活泼、文艺,或是木吉他的耳畔低语,或是电吉他的自我释放,更young、更自我,更小资,让民谣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最爱。选秀节目也让民谣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董小姐》、《南山南》、《成都》,三个爆款民谣产品,一时间在大街小巷传唱。

民谣之所以能够走进每个人的心里,也许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每个人心里那首,带着遥远乡愁的,一生之歌。

作者:小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