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种族歧视?不,澳洲就这操行!
故事要从我这两天的出游说起。
复活节小长假,我跟朋友打算自驾从悉尼北上,至开车大约三小时的纽卡索及周边自驾游,要在纽卡索(Newcastle)住两晚。由于行程定的比较晚,最佳选择Airbnb已经预定一空,只好转战酒店,衡量各方面条件和性价比,选了纽卡索机场附近,驱车至纽卡索市区要驱车二三十分钟的一家酒店。
这家美居(Mercure)酒店怎么说呢,雅高集团类似快捷酒店的品牌吧,和宜必思(ibis)差不多,但是又比国内的快捷酒店高级一些,干净许多。

入住第二天晚上回房间,不经意间瞥到座子上零食袋旁有蚂蚁,正诧异酒店里怎么会有蚂蚁的同时,发现无数密密麻麻的蚂蚁正顺着桌脚、墙角,有条不紊的形成一条队伍,追根溯源,墙角有个小洞。这条队伍几乎横跨了整个房间。

其实蚂蚁我从小就觉得没什么,毕竟小时候我们就被灌输了“益虫”“害虫”的观念,这蚂蚁,无毒无害,兢兢业业,应该算是“益虫吧”。(瞧,人就是喜欢按照自己喜好划分别人的命运;如果是小强,估计就不是在同一个数量级的震惊了)
既然觉得没那么恶心,我的第一反应是,那就清理一下,或者把墙角的洞堵上,因为已经很晚了,我们自己包括我相信酒店工作人员也挺累的,不想折腾大家。但问题是,堵上之后,还在房间里的蚂蚁该怎么办?加上清理的过程中,有几只掉在了床上;床又离案发地点不太远,万一半夜它们爬到床上怎么办?
没辙,那只好劳烦一下酒店工作人员吧。
在我继续讲之前,大家想到国外、西方的服务业,相比一定会觉得笑脸相迎,有丝毫问题都会各种赔礼道歉,主动送上福利之类的,因为“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可不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传过来的吗,反观国内服务业的凶神恶煞,大家一定很享受这种“上帝”的感觉。
这个故事并不是这样的。
打了前台电话,大概说了一下状况,几分钟之后一个白胖白胖的、西装革履酒店员工板着脸就进来了。跟他说了大体的情况,给他指了一下整条蚂蚁的轨迹,说房间里肯定还有很多蚂蚁,能不能给我们换一个房间。
然后他依然板着一张冷漠脸,操着一口东欧口音,说,“Is that it? (就这样吗?)”

Excuse me??
接着他继续说,“we're fully booked because the holiday, there's no room I can arrange for you.(我们因为复活节假期房间都订满了,没办法给你们换房间。)"
我们惊呆了。本来预期是以他们的服务标准,至少会立马安排换房,居然没换;就算是以国内小快捷酒店的标准,房间有虫换个房间也是很合理的要求,这个甚至不用顾客来提出吧?
我们也有点急了,就继续交涉:
那房间有虫,床上也有,总不能睡在一张有蚂蚁的床上吧?
人家继续淡定:我没看到几只啊,我在这工作三年了,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是不是你们是你们带的什么食物里的?
惊呆了。简直要倒吸一口凉气。

他说,我可以帮你喷点杀虫剂。
要知道,这个酒店房间的窗户是不可以开的,整个房间很封闭,空调换气功能形同虚设。你喷完,我们怎么睡觉,杀虫剂毕竟不是什么完全无害的东西。
他说,then nothing else I can do. (那我也没辙)
最后的挣扎,那你至少把我们的床单换了吧?里面真有蚂蚁。
人家转身出门,几分钟之后拿来干净的床单,扔在我们床上,走人了。
说,要跟你们经理谈谈。他说,我们主管明早五点上班,你们找她呗。走的时候,勉强挤出一个sorry来。

留下呆掉的我们在原地。
其实刚开始遇到这种问题,总会先想到种族歧视,比如说店员冲你摆脸色啊,不给你行方便啊,路人跟你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啊,小孩子恶作剧啊,出现问题不帮你解决啊什么的。其实过于敏感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前一篇微信其实讨论了这个微妙的问题——到底什么情况是种族歧视?
我以为有两种方式可以判断。
第一,直接点出种族问题来,用种族侮辱性字眼,直接下战书,作种族对立。比如什么chinko啊,gook啊,支那啊,比如上篇微信里的房东说,“我就是不想租给亚洲人”。
第二,观察或者想象,他对别人是不是也这样?譬如说收银员,对你一脸不快,但是对下一个白人客人笑脸相迎、有说有笑。这个就是明显的区别对待。这种问题我也遇到过,说白了,只要没有利益冲突,我就权当他们素养不好,犯不着计较。

种族歧视问题其实我之前讨论过多次了,这次的核心问题不是这个。
核心问题是,澳洲各行各业体现出的“糊弄”。
怎么个糊弄法?
真实事件一:
装网络宽带,换了两家运营商,历时三个月。原因很简单,他们默认都是远程激活,但因为新房本身没有激活的电话线,工程师要过来做安装匹配,但是没有人能来*。延期吧。寄解调器,数个电话催,换公司,退解调器,折腾了不知道多少回。
*据说,原因是本地的工程师都被调去外地做一个大项目了。
真实事件二:
阳台下水道防水没做好,下水道壁的泥沙脱落,下了几场大雨,居然堵了。找开发商修,先来看一次,就是先看看*。第二次来,带了几个简陋的工具,通不了,因为泥沙堵得很实。第三次,带了专门抽下水道的泵,才修好。
*基本上澳洲各种修理工、管道工、电工等等一般都是先上门看一次,但并不免费,要收上门费,远的还要额外收路费,差不多在五六十澳币左右甚至更高。
真实事件三:
买电器,送货上门,送货员不等我开箱检查急着要走,说“有问题你就给店里打电话”*。结果一开箱,果然挤压变形了。又等一周,来人拖走坏的,送来新的。
*之所以送货员不关心有没有坏,猜测他们其实是外包物流公司,按时薪服务费收费,并且不承担运输损坏(至少员工不承担)。所以坏了再折腾一遍反而对他们是好事,会有更多的工作时间。
真实事件四:
工作中,客户人手不够(lack of resource),直接你们停工吧,这季度先别做事了。
真实事件五:
在各种商店、餐馆消费,必须查小条,收错的情况非常普遍——毕竟他们几乎不会口算,更不要说九九乘法表了。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这种糊弄,其实对员工、对个人,是一种好事。肥肠好。
(几乎)不用加班。不用过多负责。压力太大,资源跟不上,来,我们延期吧。钱该拿多少拿多少,下班时间一到,一分钟都不多干,否则你就要支付我加班费。你不付我加班费?再见,我回家了。
和国内相比,这真是一种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和气氛,考拉一般的生活。
作为客户呢,你只能听他们说“unfortunately, we couldn't do anything at this stage (很遗憾,我们现阶段什么也做不了)”。导致我现在听到unfortunately这个词就生理性不愉快。
大不了,我卸甲归田,政府养我。何必跟这工作过不去。(在澳洲,澳籍公民和永久居民如果无业,都可以申请失业金,政府还会帮你介绍工作)
个人福利好,社会上散漫的、不敬业的人就多,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变低。这把双刃剑,没办法只接受好的一面。

回到开始的那个故事,故事的最后就是我们第二天一早退房,找了白胖小哥的“假笑主管”,“假笑主管”道了歉并且主动帮我们免去了两夜的停车费(你能想象作为酒店还要收每晚十五澳币的停车费么),这件事也就了了。
那位白胖哥,没准已经被投诉习惯了,但是丝毫不会影响他的工作。澳洲的普通职员,一般出了问题不太用负责;澳洲的经理级别,很多就要干脏乱差难处理的工作,但是拿的薪水却不会比普通员工高很多;同时企业裁员的成本非常高,除非是重大问题,企业一般不会选择裁员。(我指的是过了试用期的pernanent position,也就是永久职位,合同工被解约的成本较小,或者直接等合同结束不再续约)
想来这位白胖哥,没准当时还烦别人打扰他懒洋洋的在树上嚼桉树叶呢。



心灵洗脚水 反鸡汤 腹黑文 心灵探索 人生真相微信号:anti_jitang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