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与薛定谔的关系
话题起自圆桌女生派,蒋方舟和徐静蕾的对比差异引发了很多舌战,对蒋方舟的态度分歧产生了很多冲突
今天灵光一现,有了个新的突破
蒋方舟的特点在于,她不只会用自己个人的眼光来审视和看待自己,她还会以一种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一种男权社会的主流视角来看待自己,这两种视角,两种人格好像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她不只会考虑自己如何审视对待自己,同时还会考虑别人如何审视自己,好像产生了一种分裂,一个是“真正的”、纯粹的她,一个是经社会和外界嫁接过的她。她会超脱出自身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一种outing of yourself。
喜恶褒贬各异
褒者,鼓励这种超脱出自身身份的视角意识
贬者,批判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外界的妥协之类内在,不批判视角
那么存不存在一种认知途径将这两者统一起来呢?
我认为有,突破点在于为什么,即蒋方舟这种认知和视角产生的原因
回答有二,其一,外部作用
外界的阻碍干涉和影响,一些蛮横、强势的外部力量,一种不以个人的意志喜好为转移的强大不可抗力的强势介入导致了这种认知倾向和习惯
其二,自身产生
蒋方舟自己的自身追求和个人意愿,出于内在原因,主动发展建立出这么一种超脱个人局限和自我的认知视角和能力,是自然而然生发的结果
注意,此处两种原因不纯粹,存在原因的复合和杂糅,但构成原因有多寡之分,此时认为以主要原因作为划分依据,即哪个占的成分比较多
好了,当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产生认知结果,继而作出褒贬喜恶的决定
所以,两种相互分歧、冲突的观点的根本问题在于对产生原因的判断和认知结果不同,即到底是外部作用导致还是自身自然产生,或者说哪个原因为主,哪个原因居多
倾向于相信原因一居多,那么更有可能不满于蒋的妥协和不自信,在相比之下更容易喜欢蒋少一些,是一种可以被归纳的倾向
倾向于二,那么又由于蒋个人方面原因难以举证,便更有可能出于是蒋个人意愿的判断和认知而对这种视角加以肯定,同样,也是另一种可以归纳的倾向
本文的目的不是给读者一个答案,而是揭示一个规律或者说阐明一种认知
即当我们在认知过程中需要对事物和现象作出判断而且面对两种不同的均可能的结果的时,会面临一种困难的抉择,即在作认知之前,两种情况等可能地存在,而认知的结果,有且只有其中一种,或者其一为主,即面临一种二元坍缩,这时,决定判断、测量和认知结果的,将会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和主体,即去进行判断、测量和认知的人,而不是被认识的事物和现象本身。
用最简单的俗语来概括,就是什么样的人得出什么样的结果。ps前后两个“什么”不是一回事哦
这便是薛定谔的猫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引申类比和推广,即认知测量行为本身会影响被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