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的自我修养与百年进化 |《诺斯费拉图》(精选)
文/《豆瓣时间·邪典电影本纪》作者团队成员:穿山
吸血鬼是传说中的超自然生灵,靠引用生物体液(通常指血液)为生。寄居于黑暗之中,长生不死,畏惧光明,身份高贵又可悲。黑色长袍加身,多半样貌英俊,吸引美丽女子为之倾倒从而趁机饮血止渴。德国电影大师茂瑙(F. W. Murnau)的《诺斯费拉图》开大银幕的吸血鬼形象之先河,领亚类型风气之先,以至于日后的德古拉、暗夜王子、捉妖天师、千年血后都从这一原型的美学和风格上汲取滋养。他们是凶残冷酷的恶魔,也是忧郁多情的皇室,可男可女,或美或丑。如今,从吸血鬼第一次出现在大荧幕上已过去近百年,在始于传说,长于文学,又在大银幕的多番演绎之后,吸血鬼成为了一个现代文明中的经典虚构角色,对于它的文化指涉也颇为值得玩味。
诺斯费拉图,这个词听起来不像死亡之鸟的午夜悲啼吗?不要念出它,否则生命即会消逝无影,梦魇将从心扉升腾。

如有雷同,纯属版权没做到位
《诺斯费拉图》是以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1897年的小说《德古拉》(Dracula)为蓝本制作的。当时德国普拉纳影业(Prana Film)制片之一阿尔宾•格劳(Albin Grau)因战争时听闻过吸血鬼传说而起意拍摄,看中《德古拉》却未能取得改编版权,然而鸡贼的影视从业者从来都是无孔不入的,改换了《德古拉》的人物名字和细节结尾就有了本片。比如编剧亨利克•加仑(Henrik Galeen)将“吸血鬼”(Vampire)变成“诺斯费拉图”(Nosferatu),“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改为“欧洛克伯爵”(Count Orlok),还加入了偷渡的伯爵通过船上老鼠传播瘟疫、吸血鬼猎人范海辛的角色以及颇具威慑力的职员和妻子之间爱情的超自然感应等细节。原版小说中德古拉只会被日照削弱能量而非致命,导演则让妻子艾伦自我献祭,使吸血鬼忘记鸡鸣从而在阳光下魂飞魄散,影片在同归于尽的悲剧中收尾,从而建立起流行文化中血族见光死的设定。

电影甫一上映就大获成功,可就像如今抄袭剧上热搜被扒皮一样纸包不住火,原作者斯托克的遗孀(Florence Stoker)一纸诉状告其盗用遗产、侵犯知识产权,只拍摄一部《诺》的制片公司赔到破产,电影拷贝全部被撤回销毁,今日得见全凭无法追回国外发行版本。大起大落、命途多舛,最终经受住群众检验终成影史名作,这大概也是一部邪典电影(cult film)该有的自我修养。

2000年的《吸血鬼魅影》(Shadow of the Vampire)重现了《诺》片拍摄的幕后故事(包括糟心的版权官司),对原作进行解构并向其致敬。影片演绎出茂瑙以牺牲女主角为代价,找真正的吸血鬼来拍片的浪漫与惊悚混杂的传闻。威廉•达福(Willem Dafoe)饰演的吸血鬼犹如诺斯费拉图重现,成为戏中戏的惹眼亮点。同时,对拍片狂魔茂瑙的刻画也暗指电影(木乃伊情节,Mummy plot)和吸血鬼一样,都是对不朽和永恒的追求想象。
时代坐标:吸“纳”纯“粹”,洗脑排异
文化/文明一词(culture)来源于cult,邪典电影即可视作另类的亚文化,通过与社会禁忌对抗获得释放和能量。《诺斯费拉图》诞生的1920年代,一战硝烟散去不久,世界格局松动洗牌,北美正是万物峥嵘的咆哮时代,哭丧脸的欧洲则收拾战争残局,作为战败方的德国更是暗流涌动。此时欧洲艺术的先锋运动承载着惶惶人心,德国电影则奉出了表现主义:既投射其濒临疯狂的躁郁情绪、放纵奢靡与死亡颓废的分裂和法西斯主义倾向;也反映了民众对于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严重后果怀抱的“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的鸵鸟心态。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传统哥特浪漫小说中死亡、暴虐、命运和混乱的主题为此一时期的电影提供营养精华……
本文节选自【豆瓣时间·邪典电影本纪】中《吸血鬼的自我修养与百年进化 |诺斯费拉图》一文,阅读完整内容,了解更多Cult片中吸血鬼的演变和对流行文化吸血鬼形象的影响,请点击【豆瓣时间·邪典电影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