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ic attack
【这篇日记是在豆瓣网上的摘录,收藏仅为日后方便查录和阅读,如果原创者不希望如此,请告知我进行整理】 social withdrawal跟内向/社交焦虑不完全一样,但是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内向和社交焦虑不能混在一起谈,内外向的外在表现和内在需求也不能混在一起谈。内向/外向本质上是说这个人有没有和外界互动的自然欲望,而社交焦虑是说这个人是不是恐惧跟人打交道。社交焦虑者未必内向,他们可能不喜社交,但也有可能对与外界互动有很强烈的兴趣,同时又很害怕,甚至可能越感兴趣越害怕。同理,“看上去外向”的人未必就特别享受社交,但是他们可能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让自己表现得外向。 f, 对派对和酒吧兴致寥寥,除了极少数几个朋友,似乎没啥社交需求。他毕业后去面试过几家单位,其中有一家最后面试官说,我们公司的氛围是挺开放的,会时不时有派对玩儿(而且玩儿起来就没大没小那感觉),这你能受得了吗? f 说,我自己不是啥派对型人才。 面试官说,看出来了。 f 说,但是真正有这种活动的话也不会给大家拉后腿的。我不讨厌社交。 然后第二天就录取了。单位组织的派对他也会陪着一起玩,区别就是大部分人会午夜过后找个酒吧继续喝,而f 会说,我很累了要回家,祝你们玩得开心,然后自己搭火车回家。在同事眼里他大概就是那个有一点点nerdy但是人挺不错的小伙子(老板语)。 我的学生现在上七年级,她不存在智力的问题,情感丰富,有责任心,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她风趣活泼,不存在表达障碍。在读小学的时候有过被霸凌的经历,这段经历使她在集体环境里更加拘谨,这也导致那些必须组队完成的课业成了她的噩梦。她不知道怎么交朋友,不知道怎么加入他人。班里的其他人都认为她很奇怪,她对其他人讨论的八卦和娱乐也并不感兴趣。这导致她在小组讨论时无法开口,到了真正需要开口的时候,她开始出现panic attack。 panic attack,就是大部分人应该都经历过这种一下子非常紧张,心跳过速,呼吸过度,感觉要晕过去(或者真的晕过去),可以说是精神上的哮喘 mental asthma. 教务主任说,你现在不训练小组工作的能力,将来真正有了工作会更艰难。学生没有辩解,但是这样下去她出现了更多次panic attack。教务主任只好对她说,你现在应该集中精力让自己快乐一点,少担心,多做快乐的事情。学生在心里苦笑,“集中精力快乐一点”,哇,如果我知道该怎么做就好了。 f的情况看上去比较接近内向,更精确地说可能是unsociability/social disinterest,这类情况在西方文化下基本上认为是a relative benign form of social withdrawal,f又是成年人,在生活方式上有更多选择,社交技能基本上已经发展成熟了,并且没有表现出社交技能的不足,只是不喜欢社交,这确实不是个问题。 而学生的情况很接近社交焦虑了,毕竟都panic attack了,至少算是比较强烈的紧张/恐惧/害羞。并非她因为兴趣喜好跟别人不一样,没有朋友,导致发言时会panic attack。很多小孩尤其是聪明的小孩是会与众不同,但大多数类似情况的人并不会因此恐惧与陌生人打交道,顶多就是不喜欢,会发展到恐惧的程度,更多是因为本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之前被欺凌的经历导致的一些情绪问题。 她年纪还小,很多社交技能还在学习中,对社交的恐惧不止会让她心理上比较受折磨,而且可能会影响她的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她可以从事不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可以想办法呆在一个让自己舒适的环境,但是找工作时面试就panic attack或者不知道要说什么要怎么办呢。 对于社交焦虑,得找专业人士给小姑娘一些帮助,倒不一定要push她去跟人社交,起码得慢慢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情绪,有能力在非社交不可的时候完成最基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