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鹭忘机
注:即兴小曲儿,跑调是难免了。鸟的图片是网图。红脚鲣鸟在我国沿海岛屿有分布和繁殖。短尾信天翁在我国沿海有分布,很难见到。
“水的声音很大。”
李露侧耳听,风吹林动,水声却无。“哪里有水?”
“我是说水流下来的声音。很大。”
李露略一沉思,“瀑布?”
“不用瀑布。例如路旁沟崖里有条小溪,响动就很大。”
“哗哗哗。”
“楞楞楞。”
两个人点点头,继续向前走。
小鸟叫起来,左叫右叫,它们从不对着同一个方向叫上两次。
小鸟嘴上长出了胡茬。但那不是胡子,是地衣、苔藓、蛛丝和兽毛,统统塞在嘴里,像是长了寸短的胡须。山下已是盛夏,山上山花始盛,小鸟们开始筑造爱巢了。
一路上,鸟对他们示威,因为误入了领地;鸟对他们发呆,因为阻挡了路径;鸟和鸟,一唱一和,说出许多两个人未曾说出的话,他们听着,就很像嬉笑怒骂。
“我就想起有一次啊,”这说话的不是李露,是另一个人,他在前面开路,偶尔打打草,“有人强调怎样才算看清了一只鸟。当然了,照片是顶要紧的。可这还不算,还要看出个成雄雌幼,这才算看清了一种鸟。”
“不然呐,”这说话的还是刚才那个人,“如果别人看到、听到、拍到,而他自己没看到、听到、拍到,就都不能算数呢。”说完了这句话,这个人就回头去看李露。
李露脑门圆圆,脸蛋圆圆,眼睛圆圆,不过也可以说是很好看的杏核眼了。在显得很小的脸上,她一双乌黑的瞳仁大而亮,抖露着机灵的偏见。她那双眼睛啊,真是会说话,就好像有乌黑的汉字从里面走出来,在清冽冽的睫毛上折射出许多光辉。
不过这时候,李露歪着脑壳,轻皱眉头,直视着刚才说话的人,鼻梁上拧出不能拉直的褶皱。那是一些非常年轻的褶皱,年轻得就像水面上的波纹。
刚才说了许多话的人,喘着粗气,伸手想替李露擦擦额角的汗,被李露一抬手制止了。他们已经走了很多的路,这一天又很热,山里没什么游客,阳光伸出毒热的舌头,舔着每一寸干燥的土地。
“我是说,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多么在意自己看到了什么啊。他们多在意啊,给自己定了那么多标准,看到了什么就那么重要吗。”慢腾腾,说话的这个人转回身去,准备继续赶路了。
“哼。”李露在这人身后冷笑一声,对于他愚蠢的言论根本懒得回应。阳光下的愚蠢,可真是狼狈。这人听了扎心的冷笑,也只好狼狈样的向前赶路。因为今天,两个人是说好了的,要去看一个共同的朋友。不然,他们原本也不会再见面了。愚蠢大概是一堵谁也不愿翻过去的墙。
来的路上,低海拔的阴湿角落里,盛开着一种叫牛耳草的花。花长得精致,生在崖壁上,所以很配得上它那个更正式一点儿的名字:旋蒴苣苔。你看了那花的样子,就对这个四字成语般的名字深信不疑。
现在,李露站在那人身后。那人蹲在尘土路的中央,指给她看旁边草丛里的一种名为二色棘豆的小花。这花的叶子四片轮生,着生的方式就如同京剧武生背后插靠的四面小旗。花当然也是漂亮的,椭椭一个大圆片竖起来,中心黄绿、四周粉紫,虎虎生风似一面亮闪闪的大旗,就这么在尘土里趴着,招摇着。
想到这儿,那人就把这棘豆花和武生的事儿,告诉她。
李露对此当然是不屑一顾的。“你怎么说什么都爱用‘像’啊,这像什么,那像什么,你不觉得烦么。”那人从土里站起来,有点儿晃,有点儿晕,太阳开始有重量,山风变得没骨头,一切简直都无趣极了。
“我也不知该怎么说,但是一看见那叶子,我就想告诉你,它有多像唱戏人背后插的小旗子。”这花是这人上周发现的,这次带李露来的路上,他就想好一定要让她看看的,因为附近就只发现了这么一株棘豆花。
“好吧,好吧。接下来要往哪儿走?我都要热死啦。”话音落下,李露嘟起嘴唇,她这个时候的样子,是任谁都一定要照顾她的,谁也不能再让一个生气的小姑娘不高兴。
两人找了一处阴凉,坐在被阳光加热过的石头上,头顶上的松枝让天空有一点青灰色。这里是北方一处无名的小山,附属于太行山脉,他们现在不过走了五分之一的路程,要想到山顶还有很长一段路。他们是要到山顶去的。
两个人喝水,吃自带的干粮。李露的三明治分给那个人尝了一口,那人带的面包引不起李露的兴趣。
饭毕,李露掏出手机,打开了一个小游戏。游戏里,一个小矮子沿着条条悬空的台阶向上蹦,不断躲避威胁,只要失足,游戏就会结束。玩这个游戏不需要点击什么按钮,就只要把手机轻轻往左斜,轻轻向右斜,小矮子就会在重力作用下蹦向不同的方向,蹦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有失足的可能。
他就是因为这个游戏爱上她的。因为看她玩这个游戏,那专注又无聊的样子胜过全世界所有的美好。李露玩游戏的时候,他是从来不说话的。如果他想说话了,他本可以拉一拉李露的衣角。李露今天,穿了一件圆摆的红格子衬衫,这衣服她穿着不太合身,有些显大了,但同时也衬出她的娇小。
“你在学校过得好不好啊?”他终于还是问了。她把手机微微右倾,微微左倾,有时候也用细细的手指点着屏幕上的什么。
你能不能理我一下。他在心里说。没用了,这里只有一条路通到山顶,没有岔路,没有旁出,没有探险,决不会迷路。一切都那么显而易见,却是他千思万想才能想到的去处。他看一看李露的手机,屏幕上有许多裂痕,她总是大大咧咧地把手机斜揣在兜里,不知什么时候,手机就会蹦出来。他告诉自己,他就是因为这些裂痕而爱上她的。
这个闷闷不乐的人,掏出手机,故意念念有词地试图搜索她正在玩的那款游戏。李露停住手里的动作,歪过头来看他,瞪他,数落他:“你能不能正常点儿?你多大了啊?”
“二十有七。”这个懦弱的人自讨无趣地念叨了一句,只好改看手机里的照片。两年前,这人在海上呆过一阵子,跟着商船在地球表面漂来漂去。海上有种海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从手机里找出海鸟的照片,在内陆是绝然看不到它们的。但在海上它们很常见,经常跟着船飞,飞累了就落在桅杆顶上过夜,白天就能在甲板上看到许多喷洒下来的鸟粪,鸟粪的腐蚀性极强,只有用高压水枪才能勉强清洗掉。
夜里刮起海风,海浪有了骨骼,顶得货轮一下高一下低,躺在床铺上睡不着觉的他就会想她。但是有一次,遇到风浪的时候,他发现,他不再想她,反而满脑子都是那种海鸟。这海鸟杵着一根圆锥状的嘴,脚上有红蹼,羽毛有时洁白有时棕褐,它们随着船飞,看到水路上有被船惊起的飞鱼,就冲过去叼住它们,姿势十分迷人。
这种鸟其实相当著名,你可以管它们叫鲣鸟,纪录片里像满天箭雨一样扎入水中的,就是它们。有时它们也被叫成塘鹅,但你最好还是叫它们鲣鸟。他躺在上铺,船员间都是4人铺,两张上下铺把房间挤得像呆小症患者。船在摇,但上下铺不会摇,它们长在舱壁上,很结实。只有躺在那上面的时候,你才发觉,身体的每一部位都在做着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动,就像李露玩的跳台阶游戏。但这还不是海浪最大、船最摇晃的时候。大风大浪他也是见过的,那个时候必须用条绳子,把自己绑在铺上才行。
他在想,这鲣鸟身上有什么怪异的地方在吸引着他,以至于竟然可以摆脱对她的想念。百思不解。直到有一天,他们漂到很远很远,在印度洋那个地方。那时船停着,有个船员看到海面上有只信天翁在挣扎,这鸟可能被渔网缠住了。他们就用捞鱼的大网抄,从船舷边把它救上来。这才称得上是“塘鹅”啊,抱着信天翁的时候他心想,虽然没抱过鲣鸟,但他相信,那家伙比起信天翁,一定轻得没有重量。
他仔细观察这只信天翁,看到它刀一样的嘴和秀气的鼻孔。他想起来了,鲣鸟的眼睛就长在嘴上:从侧面看,鲣鸟就好像一个人的脑袋被切得只剩下了后脑勺,然后给移植了一张长着眼睛的嘴。最邪门的是,在这长长烟囱一样的嘴上,你绝对找不着鼻孔。
“你知道鲣鸟的鼻孔在哪儿吗?”他从手机里调出照片,一只成年鲣鸟定格空中,横眉冷对,突兀着凶器一样的巨喙。
“别问我。我不知道。”李露看了看图。
从她看图片的眼神,这人猜测不出,她是真不知道呢,还是不愿回答。愚蠢是一道谁也翻不过去的墙,如今就横亘在他们两个人中间。这墙,是他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你给我唱首歌吧。”李露仰头喝了一口矿泉水,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小折扇。这扇子蒙着绢面,李露有时候用它半遮着自己的脸。
“爱上的不会忘却,那只是一些片断/相爱沉默不语,那只是一份孤单。”他念经一样地哼了起来。
“算了算了。你唱的这些歌怎么都没调啊。”这歌李露听他唱过几次,后来又听他唱别的歌,发现所有这些歌的原唱,都缺少旋律。
“我要会弹吉他就好了。”他说,他们俩可以一弹一唱,组成一个乐队,名字就叫“唱出李露的故事”。
“呸!”李露呸在扇子上,“什么破玩意儿!”她把五指张成一个猫爪,作势要挠那个人,凶巴巴像头乳臭未干的小豹子。
再往上走,天就阴了。他这个时候转过身来,变成我;李露一分为二,变成一对儿很貌美的情侣。
路边,一条年幼的白条锦蛇从崖壁上突袭一窝姬鼠。一窝四五只还没睁开眼、裸身子的小耗子,惊惶失措地从窝里掉出来,滚落许多陈年枯叶。在没有溪水的路旁,落叶就是最大的声响,所以我们才能发现,小锦蛇如何一圈圈缠紧一条小耗子,如何优美地从耗子的头部开始吞咽。我们像贪恋美景那样,在路旁呆看了十几分钟。小耗子的尾巴还没完全滑进蛇嘴里的时候,这条年幼的白条锦蛇变得警惕,背对着我们一溜身钻进了枯叶堆里。
风是雨的头,天色变得很快。爬到半山腰,一个电线桩竟然被风搅到了空中。这电线杆对我们来说像是某种启示,我、小李和小露,三个人围住电线杆,看它如同被吊打的奴隶一样,在电线拉扯下脚不点地的在半空划圈。
冒着被雷击的危险,我给我和小露那位共同的朋友打了电话,他这时肯定已经在山顶了。小露身边的小李还背着吉他箱子,他身体看上去很好,还能走很远的路。
电话里传出丝弦的声音,声音古得像是来自一个久远的时代。我盘腿在沙土地上坐下来,举着手机将弦乐声放给小李和小露听。被风吹得离了地的电线桩,在我面前晃来晃去,像海面上的一叶舟。鼻孔不长在嘴上的鲣鸟,就不会被海水呛到。
我和小露共同的朋友,名叫顾伯,他时常背着七弦琴,到山顶上看候鸟迁飞。没有他的演奏,我也就再见不到李露了。
顾伯后来去了昆明滇池,为成千上万的红嘴鸥弹奏。无论天上飞着多少种鸥鸟,游客们一律称之为海鸥。在这北方雷声滚滚的山上,我与李露告别,下山时指着随便什么一只惊慌中躲避风雨的鸟,大喊一声:恐龙!这一喊,好似化解了心中无数的疑问。在往事里,我总是问小露,这是什么鸟,那是什么鸟……现在,所有的名字不再有分别,它们化作直直的电线,伸向大山深处。
![]() |
红脚鲣鸟。嘴上没鼻孔。 |
![]() |
短尾信天翁。看见嘴上的鼻孔了吧。 |
“水的声音很大。”
李露侧耳听,风吹林动,水声却无。“哪里有水?”
“我是说水流下来的声音。很大。”
李露略一沉思,“瀑布?”
“不用瀑布。例如路旁沟崖里有条小溪,响动就很大。”
“哗哗哗。”
“楞楞楞。”
两个人点点头,继续向前走。
小鸟叫起来,左叫右叫,它们从不对着同一个方向叫上两次。
小鸟嘴上长出了胡茬。但那不是胡子,是地衣、苔藓、蛛丝和兽毛,统统塞在嘴里,像是长了寸短的胡须。山下已是盛夏,山上山花始盛,小鸟们开始筑造爱巢了。
一路上,鸟对他们示威,因为误入了领地;鸟对他们发呆,因为阻挡了路径;鸟和鸟,一唱一和,说出许多两个人未曾说出的话,他们听着,就很像嬉笑怒骂。
“我就想起有一次啊,”这说话的不是李露,是另一个人,他在前面开路,偶尔打打草,“有人强调怎样才算看清了一只鸟。当然了,照片是顶要紧的。可这还不算,还要看出个成雄雌幼,这才算看清了一种鸟。”
“不然呐,”这说话的还是刚才那个人,“如果别人看到、听到、拍到,而他自己没看到、听到、拍到,就都不能算数呢。”说完了这句话,这个人就回头去看李露。
李露脑门圆圆,脸蛋圆圆,眼睛圆圆,不过也可以说是很好看的杏核眼了。在显得很小的脸上,她一双乌黑的瞳仁大而亮,抖露着机灵的偏见。她那双眼睛啊,真是会说话,就好像有乌黑的汉字从里面走出来,在清冽冽的睫毛上折射出许多光辉。
不过这时候,李露歪着脑壳,轻皱眉头,直视着刚才说话的人,鼻梁上拧出不能拉直的褶皱。那是一些非常年轻的褶皱,年轻得就像水面上的波纹。
刚才说了许多话的人,喘着粗气,伸手想替李露擦擦额角的汗,被李露一抬手制止了。他们已经走了很多的路,这一天又很热,山里没什么游客,阳光伸出毒热的舌头,舔着每一寸干燥的土地。
“我是说,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多么在意自己看到了什么啊。他们多在意啊,给自己定了那么多标准,看到了什么就那么重要吗。”慢腾腾,说话的这个人转回身去,准备继续赶路了。
“哼。”李露在这人身后冷笑一声,对于他愚蠢的言论根本懒得回应。阳光下的愚蠢,可真是狼狈。这人听了扎心的冷笑,也只好狼狈样的向前赶路。因为今天,两个人是说好了的,要去看一个共同的朋友。不然,他们原本也不会再见面了。愚蠢大概是一堵谁也不愿翻过去的墙。
来的路上,低海拔的阴湿角落里,盛开着一种叫牛耳草的花。花长得精致,生在崖壁上,所以很配得上它那个更正式一点儿的名字:旋蒴苣苔。你看了那花的样子,就对这个四字成语般的名字深信不疑。
现在,李露站在那人身后。那人蹲在尘土路的中央,指给她看旁边草丛里的一种名为二色棘豆的小花。这花的叶子四片轮生,着生的方式就如同京剧武生背后插靠的四面小旗。花当然也是漂亮的,椭椭一个大圆片竖起来,中心黄绿、四周粉紫,虎虎生风似一面亮闪闪的大旗,就这么在尘土里趴着,招摇着。
想到这儿,那人就把这棘豆花和武生的事儿,告诉她。
李露对此当然是不屑一顾的。“你怎么说什么都爱用‘像’啊,这像什么,那像什么,你不觉得烦么。”那人从土里站起来,有点儿晃,有点儿晕,太阳开始有重量,山风变得没骨头,一切简直都无趣极了。
“我也不知该怎么说,但是一看见那叶子,我就想告诉你,它有多像唱戏人背后插的小旗子。”这花是这人上周发现的,这次带李露来的路上,他就想好一定要让她看看的,因为附近就只发现了这么一株棘豆花。
“好吧,好吧。接下来要往哪儿走?我都要热死啦。”话音落下,李露嘟起嘴唇,她这个时候的样子,是任谁都一定要照顾她的,谁也不能再让一个生气的小姑娘不高兴。
两人找了一处阴凉,坐在被阳光加热过的石头上,头顶上的松枝让天空有一点青灰色。这里是北方一处无名的小山,附属于太行山脉,他们现在不过走了五分之一的路程,要想到山顶还有很长一段路。他们是要到山顶去的。
两个人喝水,吃自带的干粮。李露的三明治分给那个人尝了一口,那人带的面包引不起李露的兴趣。
饭毕,李露掏出手机,打开了一个小游戏。游戏里,一个小矮子沿着条条悬空的台阶向上蹦,不断躲避威胁,只要失足,游戏就会结束。玩这个游戏不需要点击什么按钮,就只要把手机轻轻往左斜,轻轻向右斜,小矮子就会在重力作用下蹦向不同的方向,蹦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有失足的可能。
他就是因为这个游戏爱上她的。因为看她玩这个游戏,那专注又无聊的样子胜过全世界所有的美好。李露玩游戏的时候,他是从来不说话的。如果他想说话了,他本可以拉一拉李露的衣角。李露今天,穿了一件圆摆的红格子衬衫,这衣服她穿着不太合身,有些显大了,但同时也衬出她的娇小。
“你在学校过得好不好啊?”他终于还是问了。她把手机微微右倾,微微左倾,有时候也用细细的手指点着屏幕上的什么。
你能不能理我一下。他在心里说。没用了,这里只有一条路通到山顶,没有岔路,没有旁出,没有探险,决不会迷路。一切都那么显而易见,却是他千思万想才能想到的去处。他看一看李露的手机,屏幕上有许多裂痕,她总是大大咧咧地把手机斜揣在兜里,不知什么时候,手机就会蹦出来。他告诉自己,他就是因为这些裂痕而爱上她的。
这个闷闷不乐的人,掏出手机,故意念念有词地试图搜索她正在玩的那款游戏。李露停住手里的动作,歪过头来看他,瞪他,数落他:“你能不能正常点儿?你多大了啊?”
“二十有七。”这个懦弱的人自讨无趣地念叨了一句,只好改看手机里的照片。两年前,这人在海上呆过一阵子,跟着商船在地球表面漂来漂去。海上有种海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从手机里找出海鸟的照片,在内陆是绝然看不到它们的。但在海上它们很常见,经常跟着船飞,飞累了就落在桅杆顶上过夜,白天就能在甲板上看到许多喷洒下来的鸟粪,鸟粪的腐蚀性极强,只有用高压水枪才能勉强清洗掉。
夜里刮起海风,海浪有了骨骼,顶得货轮一下高一下低,躺在床铺上睡不着觉的他就会想她。但是有一次,遇到风浪的时候,他发现,他不再想她,反而满脑子都是那种海鸟。这海鸟杵着一根圆锥状的嘴,脚上有红蹼,羽毛有时洁白有时棕褐,它们随着船飞,看到水路上有被船惊起的飞鱼,就冲过去叼住它们,姿势十分迷人。
这种鸟其实相当著名,你可以管它们叫鲣鸟,纪录片里像满天箭雨一样扎入水中的,就是它们。有时它们也被叫成塘鹅,但你最好还是叫它们鲣鸟。他躺在上铺,船员间都是4人铺,两张上下铺把房间挤得像呆小症患者。船在摇,但上下铺不会摇,它们长在舱壁上,很结实。只有躺在那上面的时候,你才发觉,身体的每一部位都在做着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动,就像李露玩的跳台阶游戏。但这还不是海浪最大、船最摇晃的时候。大风大浪他也是见过的,那个时候必须用条绳子,把自己绑在铺上才行。
他在想,这鲣鸟身上有什么怪异的地方在吸引着他,以至于竟然可以摆脱对她的想念。百思不解。直到有一天,他们漂到很远很远,在印度洋那个地方。那时船停着,有个船员看到海面上有只信天翁在挣扎,这鸟可能被渔网缠住了。他们就用捞鱼的大网抄,从船舷边把它救上来。这才称得上是“塘鹅”啊,抱着信天翁的时候他心想,虽然没抱过鲣鸟,但他相信,那家伙比起信天翁,一定轻得没有重量。
他仔细观察这只信天翁,看到它刀一样的嘴和秀气的鼻孔。他想起来了,鲣鸟的眼睛就长在嘴上:从侧面看,鲣鸟就好像一个人的脑袋被切得只剩下了后脑勺,然后给移植了一张长着眼睛的嘴。最邪门的是,在这长长烟囱一样的嘴上,你绝对找不着鼻孔。
“你知道鲣鸟的鼻孔在哪儿吗?”他从手机里调出照片,一只成年鲣鸟定格空中,横眉冷对,突兀着凶器一样的巨喙。
“别问我。我不知道。”李露看了看图。
从她看图片的眼神,这人猜测不出,她是真不知道呢,还是不愿回答。愚蠢是一道谁也翻不过去的墙,如今就横亘在他们两个人中间。这墙,是他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你给我唱首歌吧。”李露仰头喝了一口矿泉水,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小折扇。这扇子蒙着绢面,李露有时候用它半遮着自己的脸。
“爱上的不会忘却,那只是一些片断/相爱沉默不语,那只是一份孤单。”他念经一样地哼了起来。
“算了算了。你唱的这些歌怎么都没调啊。”这歌李露听他唱过几次,后来又听他唱别的歌,发现所有这些歌的原唱,都缺少旋律。
“我要会弹吉他就好了。”他说,他们俩可以一弹一唱,组成一个乐队,名字就叫“唱出李露的故事”。
“呸!”李露呸在扇子上,“什么破玩意儿!”她把五指张成一个猫爪,作势要挠那个人,凶巴巴像头乳臭未干的小豹子。
再往上走,天就阴了。他这个时候转过身来,变成我;李露一分为二,变成一对儿很貌美的情侣。
路边,一条年幼的白条锦蛇从崖壁上突袭一窝姬鼠。一窝四五只还没睁开眼、裸身子的小耗子,惊惶失措地从窝里掉出来,滚落许多陈年枯叶。在没有溪水的路旁,落叶就是最大的声响,所以我们才能发现,小锦蛇如何一圈圈缠紧一条小耗子,如何优美地从耗子的头部开始吞咽。我们像贪恋美景那样,在路旁呆看了十几分钟。小耗子的尾巴还没完全滑进蛇嘴里的时候,这条年幼的白条锦蛇变得警惕,背对着我们一溜身钻进了枯叶堆里。
风是雨的头,天色变得很快。爬到半山腰,一个电线桩竟然被风搅到了空中。这电线杆对我们来说像是某种启示,我、小李和小露,三个人围住电线杆,看它如同被吊打的奴隶一样,在电线拉扯下脚不点地的在半空划圈。
冒着被雷击的危险,我给我和小露那位共同的朋友打了电话,他这时肯定已经在山顶了。小露身边的小李还背着吉他箱子,他身体看上去很好,还能走很远的路。
电话里传出丝弦的声音,声音古得像是来自一个久远的时代。我盘腿在沙土地上坐下来,举着手机将弦乐声放给小李和小露听。被风吹得离了地的电线桩,在我面前晃来晃去,像海面上的一叶舟。鼻孔不长在嘴上的鲣鸟,就不会被海水呛到。
我和小露共同的朋友,名叫顾伯,他时常背着七弦琴,到山顶上看候鸟迁飞。没有他的演奏,我也就再见不到李露了。
顾伯后来去了昆明滇池,为成千上万的红嘴鸥弹奏。无论天上飞着多少种鸥鸟,游客们一律称之为海鸥。在这北方雷声滚滚的山上,我与李露告别,下山时指着随便什么一只惊慌中躲避风雨的鸟,大喊一声:恐龙!这一喊,好似化解了心中无数的疑问。在往事里,我总是问小露,这是什么鸟,那是什么鸟……现在,所有的名字不再有分别,它们化作直直的电线,伸向大山深处。
全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午间震撼 (11人喜欢)
- 望春 (8人喜欢)
- 费尔蒙特中学的流星岁月 (10人喜欢)
- 一个人少、花钱不多的地方 (43人喜欢)
- 鸟鸟吟丨锚点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