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还是《至上的权力》?

-壹-
近来《人民的名义》一剧爆火,到哪儿都能看到追剧的身影。尤其是地铁上,人民群众很好地利用了挤地铁的闲暇时间来追这部充满着主旋律意味的电视剧。等得不耐烦的,要么把周梅森这本同名小说拿出来快读一遍,要么就到各大网站去下载审片的“枪版”。为了看这部剧也是废寝忘食,丝毫不敢有些许松懈。剧情一旦明了,便唯恐天下不知,更有甚者直接总结了这部剧的精髓:一群官二代是如何在斗争中灭掉了一个由农民出身的高官之后再师生相残,手足相杀的。剧中人物个个身居要职,不是为官威震一方,就是为民受人景仰。紧接着各大公众号相继紧跟热点,生怕错过了《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所带来的全民狂欢。与其说是全民狂欢,不如说是全民意淫。一场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意淫。剧情的主旋律就不用再费尽思量的介绍了,以反腐为主题,颇有警示教育意义。但想通过一部电视剧就想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无疑是太小看这群中国国民的“智慧”了。国人的聪明想必早是世属罕见,根本无须我去费口舌,生活中的例子难道还少吗?贪腐一词,又岂仅是官员如此?人性之欲的贪婪、私心虽不至于昭然若揭,怕也是早已写在脸上的众生百态了。
官员的贪腐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民怨,究根结底也是“权力不均”的思想在作祟。之前拍着胸脯说要“为人民服务”的官员新官上任之时,恐怕早已参透了中国官场的生存规则,当着人民的面是一幅清正廉洁的样子,而其背后则呈现的是人性贪婪之下的毒蚀。剧中的赵德汉,在现实中的原型就是原国家能源煤炭处副处长魏鹏远。“小官大贪”这种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反映中国官场生态链的结构,不贪即下贪则上,倘若真要“老虎苍蝇一把抓”,这个国家的官员恐怕真的是所剩无几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情社会注定了这种生态链,官官相护,只提拔为我所用的官,近亲信而远憨直。想曾经也想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的重庆原司法局局长文强,在抓住自己前任的落马局长时,对方的一句:“我今天的下场,就是你来日的下场”也丝毫不能逃脱官场这套谶言,果真如其前任所说的一样,最终也免不了一死谢罪。酱缸文化的根在这片土地上,注定造就了一批深陷其中的“聪明”人。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混,做“人”成为了今后能否飞黄腾达的标准之一,而或许这其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小,可能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溜须拍马,谗颜媚上现如今有一个更加鲜活的词:“高情商”。因此重读《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那段有关赵高“指鹿为马”的典故,便颇有些耐人寻味的寓意。赵高故意以鹿相辩,谎称为马,不过是在试探群臣之中有哪些不是亲信,与之附议为马的便点头一笑,继续坚持己见说出真相的,便暗中作梗,力排众议。剧中的“汉大帮”与“沙家帮”之间的较量,也并非大家一目了然的邪恶与正义的较量,大抵都是因为一条细绳上的蚂蚱,牵出的多也是官场上的常态,然而又岂止官场,纵然小民圈子里的是非,也多是折中而为,国人最爱“中庸”的处事原则,不偏不倚谓为“中”,看似剑走偏锋,可人家偏偏能正中下怀,既做到了欺上,又做到了瞒下,这就好比夹在中间难做人的丈夫,是既得帮着母亲说媳妇儿的好话,也得帮着媳妇儿说母亲的好话,于是民间盛行的“两头瞒”与“两头传”,其利害便可想而知了。

-贰-
在我看来,《人民的名义》这部剧里,所有反派角色的话语都耐人寻味,与之相对比的正面人物大多也是达官显贵。诸多网友在这部剧里看到更多的是权力的继承与延续,而非“青天大老爷”沙瑞金深入人心的讲话。无论是反贪局长侯亮平,还是其手下一处处长陆亦可,无不属于权力的既得利益者。一面是他们被视为正义的化身与贪腐势力斡旋斗争,另一面则折射出权力的自噬与反噬。诸如高育良、祈同伟这类人无非是受到了中国千百年人情社会的影响与干预,将权力倾向了私有的部分,例如以权谋私,以权报恩等,都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权力的诱人气味。纵然如前面很多人喜欢李达康的雷厉风行与独断专权、敢想敢干之外,后期人们把同情的目光又放在了祈同伟的身上,不是因为其在贪腐面前的不择手段,更多的则在于他所拥有权力的方式,实在是曲折艰难。相比那群因阶层固化而得到权力的既得利益者,祈同伟在奋斗中被权力反噬的结局除了令人惋惜之外,自然会引发观者的共鸣。
中国是一个贪恋权力的国家。祈同伟这一角色的悲剧,并不是他自身一手造成的。从剧中的背景中不难看出,他很努力,但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偏远山村令他幡然醒悟,于是放弃挚爱陈阳,也要娶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女人梁璐为妻。事实上,他不是因爱而成的婚姻,更多的是因权力而成的婚姻,这样的婚姻注定是悲剧。而他所留恋的当然是手中的权力,有了岳父这层关系,他一步一步走到了省公安厅厅长的位置,这背后的所有,与个人的努力关系不大,更多的是借力获权。他让我想起了《红楼梦》开场的一个角色:贾雨村。穷困潦倒的贾雨村若不是因甄士隐的知遇与倾囊,又怎会考中进士,做了知府。而其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里的表现,完全可以看出其“识时务”的一面。这也正是祈同伟的一面。
《红楼梦》是把中国官商关系以及权力关系写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里可以看见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千姿百态。贾雨村判案时门子所出示的“护官符”便是生动的写照: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原著里提到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正是现如今中国政治与商业关系的结构链。小说里贾雨村因“贪酷徇私”而被革职,若不是贾政的帮助下官复原职,他也只能是那个长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书生。本想秉公执法的贾雨村在权力滋生之后又顾及到贾家的“恩情”,于是转而错判其案,薛蟠手下打死冯渊这位公子哥的人命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同样祈同伟背着梁璐以二十万摆平那件“轮奸案”以及老家远房亲戚安插在公安系统这一现象无不在反映权力的硕果。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及“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逻辑关系背后更多的实际上是权力关系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无论是“酒桌文化”“饮食文化”还是“司机文化”,其最终的导向结果莫不是指向权力,终究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芝麻大小的权力在国人手中一定是能将之用到极致的。可能诸多人会认为我说的这话有些偏激,然而现实的吊诡在于,中国的人情社会无时无刻不倾向于求人索面这一阶段。层次低了,别人不买你账;地位小了,动不动趾高气扬。即便那些处于精英阶层的成功者,只要还生存在中国社会这样的场景之下,分分钟就会被打回原形,在权力面前成了凡人。你有车,停车的权利要看收费者的权力;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无形的权力在干预,哪怕从外地迁居过来,也同样要看公权力的脸色。中国人之所以活得那么焦虑,不在于日渐繁重的工作压力与快节奏的匆匆步履,更多乃是与拥有“权力”者打交道的焦头烂额注定了焦虑。

-叁-
电视剧依然还在播,最终的结局也许已经有很多网友先睹为快了。但这部名为《人民的名义》的反腐剧,我却看出了另一个层面的话题:究竟是人性生而贪婪的本性注定了其本质的腐蚀,还是因为获得权力之后享受行使权力的快感在作祟呢?哪怕是贪污两个多亿,在人民面前很能演的赵德汉,最终在查获巨额赃款的证据面前痛哭流涕的时候,他究竟是在为失去的权力而流泪还是在为腐败的行为而悔恨,这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有一个难以说出但不得不说出口的现实摆在面前,那就是贪官污吏之所以深受老百姓的痛恨,其本质不在于他为官一方有没有为民谋福利的政绩以及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的巨额财富。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权力的诱惑,它对于官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对于老百姓同样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能做到“坐怀不乱”与“清心寡欲”的人,几乎寥寥。老百姓所痛恨的或许不是贪官们的贪腐,而是他们手中的权力非我所有,非我所用。
贾雨村最终的结局正如《红楼梦》中甄士隐《好了歌注》里所对应的那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再小的权力在面临利益的重新洗牌之下都会变得脆弱不堪,政治如此,商场亦如此。纵然如高育良所说的“都带不到棺材里去”,但我们有生之年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所追求的不正是权力吗?即便如今阶级固化,我们仍在前赴后继找寻的名利场里,其包含的权力适用于当下的所有人,无一幸免。当我们渴求权力时,是因为它能给人以安全感,然而获得权力的人更大程度是想拥有更多的权力,因此在这场权力的车轮战中,总有人会乘着它直步青云,而那些不幸掉落的人,无疑也会被权力碾压地粉碎。与其说最终我们败给了自己的贪婪,不如说我们败给了自己的权力。
还是不要以“人民的名义”来警示腐败了,只要拥有权力就必然滋生腐败。这个国度的成年人,或许早已“成年皆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