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心得体会
《傅雷家书》于我而言是恰逢其时的礼物,我几乎迫不及待看完。契机是某天刷知乎时看到一个关于如何评价傅雷家书的答案,答者写关于克制悲伤的审美引起了我的兴趣。从前我也非常喜欢别人罗列的五花八门的书单,后来渐渐觉得任何相遇都是一种机缘,书本也不例外,似乎充满了玄学的意味。最近一年我特别感受到自己精神上的困顿与迷茫。有很多事情很多问题想不清楚,希望有人能够帮助我,指引我。我曾把这种期待诉诸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但最终是一厢情愿。而今读到傅雷写给钢琴艺术家儿子傅聪的家书,竟从中解惑许多。
书信的开始正值傅聪留学波兰学习钢琴,尽管有些大言不惭,但他的状态和我确有相似。身处海外,为求一些学识。傅雷对傅聪提到:“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我一生从来不曾有过恋爱至上的看法。真理至上,道德之上,正义至上,这种种都应当作为立身的原则。“这两句的背景一是傅聪留学初期,心里始终放不下初恋情人,时常苦闷;一是傅聪在英国时与恋人弥拉订婚时。当儿子为恋爱或伤怀或欣喜,傅聪始终告诉他人生的至高追求不应该是个人的情爱。这大概是所有青年人不可避免的情况,甚至哪怕年纪增长,也依然容易被爱情左右。谁不曾,为朝思暮想之人浪费光阴。甜蜜时可以任由幻想驰骋好多个白昼,伤心时又哭泣烦乱数个夜晚。爱情骤然降临,把一切与那个人无关之事的乐趣抽离,索然无味,心心念念。傅雷是一位严父,对儿子的教育宛如塑造一件艺术品。他深知爱情虽然会激发人向善的一面,但放纵感情也会损害才华和人格。我想起出国前我的爸爸对我说:第一是学习,如果有时间有机会能解决个人问题更好。可惜我多少未能做到。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顾此则会失彼。
傅聪对钢琴的天赋和刻苦使他年少成名。傅雷要求他成为一位艺术家,而并非仅仅是钢琴家或者演奏者。因此第一是要做人,要真诚,要适当远离人群。当傅聪在世界各地开音乐会时,傅雷每每写信总要劝告他在经济得到基本保障后减少演出,花更多时间冥思静想,继续钻研。他还说:你不仅是艺术家,往后还要是教育者。傅雷一直用一种大的格局指导着傅聪,不愿儿子忙忙碌碌昏昏沉沉。并且他期望这不仅仅是傅聪一个人的成功,还要把自身所得传播回当时落后的国内,普及给有相同志向的青年们。这是多纯粹的艺术追求,现如今的名人还有几个在乎艺术呢,有几个还能牺牲曝光率潜心学习呢。傅雷不仅仅是在言语上不断警醒,同时能够从专业角度批评傅聪的弹奏。为他提供各种相关资料,一旦发现儿子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就想方设法为他补充,亲自翻译各种文献和音乐界的报刊评论。为子女倾其所有的奉献身影出现在每一封信件里。有人问,傅雷是不是偏心傅聪,冷落了小儿子。我个人认为,是也不是。如果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无法使人满意,那么我偏向于“是”。在傅雷家书中,处处是傅雷个人对一切艺术的品味与热爱。他对音乐的理解,对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互斥的探讨,对宗教与哲学,或者仅仅是对一出戏,一幅画的点评。他对傅聪写道:恐怕将来我不在之后,再没第二个人和你说,因为我有自信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整个中国也不是很多人有的。他一方面亟不可待地想把毕生艺术思想教授给这个有天赋的孩子,同时也感受到对方的领悟和契合。我想这是建立在骨肉之情上但超出了亲情的情投意合。同时,他们恰巧处于国内万马齐喑的时代,父亲纵有一腔热情却无人可诉。随着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傅聪就是他艺术的寄托,情感的出口。而傅聪带着父亲的万千思绪,自由自在,穿行于世界各地,吸收着世界艺术的养分。他看到他父亲记忆中的风景,想象中的山川。当傅聪寄回旅行和节目日程,父母两人总是拿出地图仔细勾勒圈点,仿佛就这样周游了世界。就算身处多么压抑的环境,儿子的信件都能令一切鲜活起来。如果这使这位艺术家对长子偏爱了一些,又有什么不可理解呢。更何况,在信件之外的地方,傅雷对次子傅敏言传身教,彻夜长谈。这种所谓的偏爱,也许就如同同时置身汪洋大海,某一处激起了更大的浪花而已。今年UW樱花盛开,妈妈两次发信给我让我去赏花并拍好照片传给她看,我想父母当同此心。
信里的傅雷也是一位思念游子的寻常父亲。傅雷常常“责备”傅聪不常写信回家。傅聪的信往往一个多月一封,有时甚至好几个月不来信。“孩子,你明明知道你是我们的安慰,为什么轻而易举的事,这样吝啬起来呢?”“孩子,你为什么老叫人牵肠挂肚呢?预算你的信该到的时期,一天不到,我们精神上就一天不得安定。”母亲也写道:“我们历来问你讨家信,就像讨情一般。你该了解你爸爸的脾气,别为了写信的事叫他多受屈辱,好不好?”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但我不能说傅聪不够孝顺,因为我是多么谅解他。年轻人出门在外,有那么多事,那么多新鲜。纵使忙成为不了疏于联系的借口,但人心有时就这么,让人有些许寒。我的姥姥在世时,每周五总会给我打一个电话。她总记得,而我常常忘记。现在回想,我主动给她打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有时是我妈妈打给她,却假装说是我想起来了。电话的内容也总大同小异,问我身体好不好,叮嘱我保护眼睛,保护膝盖,不要着凉。末了还有一件是让我叫两三声姥姥给她听。一九六五年(此时离傅雷夫妇离世还有一年),傅聪途径香港,得到与父母通话的机会。傅雷在之后的信里写道:“你这一回最大的收获恐怕还是在感情方面,和我们三次通话,美中不足的是五月四日,六月五日早上两次电话中你没叫我,大概你太紧张,当然不是争规矩,而是少听见一声 ‘爸爸’好像大有损失。”当我读至此,一边为傅老先生的严肃撒娇感到好笑,一边几乎热泪盈眶。写到此,也不禁再次落泪。
最后一两年的家信,更像是父亲倾诉对人生的苦闷,矛盾,感慨和坚持。“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仔细想来,这的确是符合傅雷同时也符合中华文化的。人总是在“四大皆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间摇摆。“艺术家固然可怜,但没有他们的努力和痛苦,人类也许会变得更渺小更可悲。”在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因为他们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较最完全的一个。而所谓完全并非是圆满无缺,而是颠岂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的意思。我想这些话亦可激励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什么是诗和远方,一定不仅仅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是一杯茶一本书,不是咖啡厅恬静的一个下午,更是尽管作为一个渺小的人,仍然为了追求人格的完整,为了人类世界的进步,不断不断与缺陷,矛盾,艰难苦恨斗争,被压倒,再斗争,永不停息,直到肉身毁灭。前两天看到郭敬明的一个访谈,在此之前我讨厌他拜金抄袭,而在此之后,他就是一个小写的人。节目主持人的问题都很直接,郭从头至尾都十分泰然自若,一个人一旦全盘接受了自己的思想当真也百无禁忌。其中他谈到有的作家明明想获得名利钱财,又做不到,于是装出一副清高。他认为写作与商业并不对立,特别是如今每天有这么多书出版,你不吆喝就会被埋没。到这里,我还可表示某种程度的赞同,接下来他说了一番令我目瞪口呆的话,在此我原话摘录:“不论红楼梦也好,或者一本特别烂俗的色情小说也好,你书后面都是打着定价,你都是摆在书店上贩售的一个东西,它天生的属性就是一个商品,你怎么能说跟商业是没关系呢,除非你今天书后面就别打定价,你就是送,那你牛逼。今天谁说谁牛逼,你跳不出来的。除非有一天你这个书不卖了,这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都愿意陪你玩。”这真是一番核人的话。不由联想到正当红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其中一个于连式的人物祁同伟。有一场戏是他和自己的老师兼领导高育良分析当前局势的谈话,无论高老师如何同他说,他都无法领会。因为在他的思想处扎根的是权谋名利钱财,把所有人都当做这场游戏的玩家,不择手段,不相信有人会例外。想想这两人,一个戏里,一个活生生的名人,是多么相似。他们投入其中,毫无挣扎。我想被硬拉出来作例子的曹公若闻此言,大概也觉得不值一哂。再借用《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一句:“可怜虫!艺术不是给下贱人享用的下贱的刍秣。”
着笔时,已料到这会是一篇较长的读后感。只因文章开头就提到这是一本对我来说刚刚好的书,使我回忆联想到许多事,也促使我的一些疑问得到答案,甚至行文到此处也未能道尽。傅雷在信中三次提到钱伯伯钱伯母使我感到亲切。钱钟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学者,但我高中时读《围城》是一字未懂,能够翻完全因为书薄。但同一时期读《道连格雷的画像》却十分欢喜。在我看来钱钟书和王尔德的文字都辛辣尖刻,饶有趣味。这大概能够解释学识和人生境遇对阅读的影响。
1966年9月2日深夜,傅雷与妻子朱梅馥自杀身亡。在遗书中,他们细细交代后事,尽量不给任何人添麻烦。我认为傅雷一家四位都在完善人格上获得了成功,也用一生的言行实践了人应有的品格。读到最后的遗书,实难压抑心头的悲伤,努力克制更多的眼泪。“慢慢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把这些事情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存着凭吊的心怀。”
2017.4.22 西雅图住所
-
方琪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6 2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