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之水

1.东方树叶
蒙山茶兴盛于中晚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始,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先后之人,竟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
那时的茶叶,竟然如此贵重,令人惊讶。事实上多年之后,龙井、铁观音和普洱茶大行其道,横行天下,人们买茶已经有如买卖期货。那些东方的神秘树叶,还只是提神、明目、醒脑、健忘的温润淡泊之水吗?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的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意思很明白,说蒙山茶至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就成为贡茶,且为蜀地贡茶之最。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湖州刺史的裴汶在其《茶述》一书中记:“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
蒙山茶与顾渚紫笋齐名。什么是紫笋呢?是湖州常州所产的紫笋茶呀。蒙山茶和紫笋,在唐朝,都是贡茶。古往今来,茶浮于水,如柴浮于江,人浮于事,皆是名利场,此情无计。啊啊,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
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的李肇《国史补》记:
“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意思是,蒙顶石花,在剑南是拔了头筹的了。连那时整个世界产茶中心的蜀地都数第一了,全世界的人们,怎么看待蒙山之顶的茶?
日本来华学僧圆仁(慈贵大师),在其《入唐礼法巡幸行历记》记载,归国时,大唐文宗皇帝赐给“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蒙顶茶在唐时走出国门,遂后成为邦交之礼。
2.吴理真其人其茶,以及甘露
毛文锡《茶谱》对蒙山茶的记录有多处,其中一处,说到:
“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基本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蠲。是时到城市,人见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毛文锡两度入蜀为官,理应熟悉蜀中茶事。他身处其中,知茶知人知事,我还怎么反驳?只是后来地描述,颇多苍茫——“不知所终”——这是多么令人窒息的一件事情。
然后事实终于浮现眉目:这时候,终于有史书,肯站出来说话了。我们也可以放心写道:据史书记载——
白居易(772—846)《琴茶》诗“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刘禹锡(772—842)《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韦处厚《茶岭》诗有“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唐诗中有多首写到茶。
事实上,还有一首《蒙山白云岩试茶》,传说作者为唐代人黎阳王,但无证据。诗曰: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好诗。字也写得妙绝。人长得帅,舞跳得好,英文歌的腔调更艳惊四座。灯影里的少女们,纷纷借着洗手的由头,来打探他的名字。
他却事先掉头走开,“不知所终。”
他是怎么潇洒地掉头走了呢?
按《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
“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领表来,住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元代京师旱,敕张、秦枢密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倾,沛泽大通。一日,峰顶持锡窠井,忽隐化井中。侍者觅之,后得石像。遂负井右,建以石屋奉祀。时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应,以至功名、嗣续、疾疫、灾祥之事,神水无不灵感,是师功德有遗之也。故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遗像者。”
安农丁以寿说,之所以称之“甘露祖师”、“甘露普慧妙济菩萨”,是因为他“救旱”、“霖雨即应”、“神水无不灵感”,其得名非因茶而是因水。甘露井在蒙山顶,又称古蒙泉。甘露喻灵水、神水,非西汉甘露年号。
做点事情,真的不容易。
做个有想法的人,更不容易。
好在,如今花了时间走过曲曲山路,蜿蜒至蒙山之极顶,在天盖寺,可以得见这位大神。
也有人说,吴理真其人,其事,其行状,,皆是子虚乌有。植茶,勒石事,亦是好事之人编排制造,连其出身的荥经,也对有无出过这么一位人物,讳莫如深。
这世界,大着呐。
3.雷鸣茶
“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蒙山之顶,或曰蒙顶山上——管他呢——现在的气候,与唐时并无太大差异。但人工真正是贵了,等到雷声一响,雨泼下来,天地大惊,人们都忙着去地里采摘春茶,哪个还管得了别人家茶园里茶树萌芽地一拱一耸?
风摇动了大地上的树,那来自地底的震颤,通过根茎,传递到了茶树每一处最末端的枝枝叶叶。蜇伏一冬的蛙们,虫们,蝉们,都出动了,走在去往春天的路上。山阴道上,茶马肆前,马达之声不绝于耳。
如果往深处走呢?来,你敢吗?我和一起往蒙山之上走。敢走到最高处吗,敢登顶吗?
如今的茶人,仍居蒙山之顶,身处当世,电压低,水源缺,坐卧失据,行止拘束。遂率村众合力掘井,砍砍下坠,至一百零八丈,有甘泉汩汩而出,灌溉方圆邻里。
“石花”之茶,确在蒙顶山的多处茶坊里看到,尝到,古风盎然。
茶由云雨初霁之日,于罗汉塑像边采得。这是不知年代的一处摩崖石刻,人物和故事都已经消失于时间久远的迷局,只有几丛绿茶,顽强地生长在石隙当中。传闻这就是吴理真手植茶了。这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
什么是罗汉茶呢?人们远路上来,听说了罗汉茶的名字,又在天盖填充驻足,见到吴理真人像,不由双目含泪,合了双掌,躬身拜谒了。那是茶的源头——至少是茶作的源头,时光不尽地回溯,历史是煮沸般花开数朵。
但事实是唯一的。那变化莫测的云雾为什么只出现在太阳跃升的时刻?随后就一塌糊涂了呢?而且,那只千年老龟,少壮不努力,老大驮石碑,石碑都不在了,它还在那里孜孜努力,后背的凿口里积了雨水,也在晴天里,映出天边一道大虹!
雷鸣了。惊蜇了。二十四节气贯穿了一片树叶生命的历史。这就是茶的历史。
倘若茶叶于多少岁月之后的滚水里,并将生命交付给续之不尽的流水,茶叶亦将于冰一样的坚决事实里,逐一翻捡它曾经确实拥有的四季:
冬。秋。夏。蝉鸣死去活来。
而它的前面,这个季节,是春。
4、江边饮
初春,与刚刚认识的友人,约了茶,坐在江边。雾在远处升起,袅袅升腾的雾,将所有熟悉的地方,都变得邈远,难以把握。
只有次第的茶盏,在来了去了,不停的续杯。我不禁侧目去看身边的青衣江。江水若止,雾如牛奶白。我的思绪一直顺着江水,往下游流去。莫名其妙的意识流里,漂满了茶具:陶罐,瓷盏和玲珑剔透的玻璃杯,叮叮当当顺江而下。
而身边续茶的美女一直在忙碌,悄无声息地,从身边来来去去。她手中的茶水,也如一条江。而一条江,是喝不完的。
-
夏商周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0 00: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