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人”
1978年,六十六岁的启功先生自撰《墓志铭》: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写传记的作者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练习有一题,就叫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很多同学无从下笔。
我没有生气,反而油然而生一份悲戚和自责。他们理解不了什么是大写的“人”,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吗?不!恰恰是我的责任啊。
我之前从来不屑用成绩去衡量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字功底,斥之为功利的,是无意义的,是蛮横霸道的,是有违文学本质的呀。
但是高考迫在眉睫,这根指挥棒的指引越来越明显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考得他们心力交瘁,而我仿佛再不能说“来日方长”了,再不能说“相信为师”了,再不能说“给语文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时间”了,他们离那场真正的大战只有175天,如果这175天以内,我没办法帮他们把成绩提高,没办法达到他们的需求,那么我必然会失语。这种失语将大大地讽刺自己的乌托邦教学,它会破碎一地,扎我一身伤。
高一开学第一课,我曾在黑板上大字写上陈寅恪的那句名言——
“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自由”
字迹不无潇洒,紧接着仿佛化身演讲大师,谆谆教导他们——
“学语文可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与圣哲对话,从而启迪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让自己在面对权威时,能够有一份独立之人格,面对人云亦云的浊流时,能够有一份自由的思想,傲然屹立在尘世间。总之,只要你们不放逐语文,语文就不会辜负你们。”
说完一阵沉默,仿佛自己都快被自己感动哭了。
然而却并没有什么用,我们依然被一次又一次的成绩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层出不穷的考评,不仅衡量着他们的学习和考试水平,评估着他们的资质和智商(尽管他们内心一万个不愿接受。),更是赤裸裸冷冰冰地将自己的教学成果贴上某些标签,一个难看的成绩可以将所有的努力判了死刑。(就算我有一万个理由要申辩)。
现实和理想就是这么残酷地背道而驰。
做一个大写的“人”,应无惧成败,淡定从容,笑对成绩起伏变化。但是他们怎么能够做得到?考得不好,父母在背后难过,在耳边叮嘱;师长在谆谆告诫,耳提面命;成绩排名张扬地钉在教室的一角,密密麻麻……
做一个大写的“人”,应无畏考评,看淡各种量化的评价,不管别人的指责和质疑。但是我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要立足,要证明,要生活,怎么受得了那些眼光?
孩子们,原谅你们的老师,你们理解不了什么是一个大写的“人”,问题在我。
孩子们,愿你们在175天后,能够飞到更广阔的天空,在那里接受生活更真实的检验和评价,愿你们能够遇到真正赏识你们的伯乐,愿你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愿你们将来能够笑对成败。
所愿太多,最盼望的,还是你们能在尘世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成为一个真正问心无愧的大写的“人”。
常回来看老师吧,不管我两眼无光,还是垂垂老矣,也不用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了,一壶浊酒喜相逢,把酒临风尽余欢。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扬才新语(微信公号)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写传记的作者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练习有一题,就叫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很多同学无从下笔。
我没有生气,反而油然而生一份悲戚和自责。他们理解不了什么是大写的“人”,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吗?不!恰恰是我的责任啊。
我之前从来不屑用成绩去衡量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字功底,斥之为功利的,是无意义的,是蛮横霸道的,是有违文学本质的呀。
但是高考迫在眉睫,这根指挥棒的指引越来越明显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考得他们心力交瘁,而我仿佛再不能说“来日方长”了,再不能说“相信为师”了,再不能说“给语文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时间”了,他们离那场真正的大战只有175天,如果这175天以内,我没办法帮他们把成绩提高,没办法达到他们的需求,那么我必然会失语。这种失语将大大地讽刺自己的乌托邦教学,它会破碎一地,扎我一身伤。
高一开学第一课,我曾在黑板上大字写上陈寅恪的那句名言——
“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自由”
字迹不无潇洒,紧接着仿佛化身演讲大师,谆谆教导他们——
“学语文可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与圣哲对话,从而启迪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让自己在面对权威时,能够有一份独立之人格,面对人云亦云的浊流时,能够有一份自由的思想,傲然屹立在尘世间。总之,只要你们不放逐语文,语文就不会辜负你们。”
说完一阵沉默,仿佛自己都快被自己感动哭了。
然而却并没有什么用,我们依然被一次又一次的成绩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层出不穷的考评,不仅衡量着他们的学习和考试水平,评估着他们的资质和智商(尽管他们内心一万个不愿接受。),更是赤裸裸冷冰冰地将自己的教学成果贴上某些标签,一个难看的成绩可以将所有的努力判了死刑。(就算我有一万个理由要申辩)。
现实和理想就是这么残酷地背道而驰。
做一个大写的“人”,应无惧成败,淡定从容,笑对成绩起伏变化。但是他们怎么能够做得到?考得不好,父母在背后难过,在耳边叮嘱;师长在谆谆告诫,耳提面命;成绩排名张扬地钉在教室的一角,密密麻麻……
做一个大写的“人”,应无畏考评,看淡各种量化的评价,不管别人的指责和质疑。但是我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要立足,要证明,要生活,怎么受得了那些眼光?
孩子们,原谅你们的老师,你们理解不了什么是一个大写的“人”,问题在我。
孩子们,愿你们在175天后,能够飞到更广阔的天空,在那里接受生活更真实的检验和评价,愿你们能够遇到真正赏识你们的伯乐,愿你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愿你们将来能够笑对成败。
所愿太多,最盼望的,还是你们能在尘世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成为一个真正问心无愧的大写的“人”。
常回来看老师吧,不管我两眼无光,还是垂垂老矣,也不用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了,一壶浊酒喜相逢,把酒临风尽余欢。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扬才新语(微信公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