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气 #少年巴比伦
He had always wondered why the sensations one felt in dreams were so much more intense than anything one could experience in walking reality - why the horror was so total and the ecstasy so complete - and what was that extra quality which would never be recaptured afterward; the quality of what he felt when he walked down a path through tangled green leaves in a dream, in an air full of expectations, of causeless, utter rapture - and when he awakened he could not explain it, it had been just a path through some woods. - The Fountainhead
少年视角里,往往有一个女人。
她从天而降,独具慧眼,认定迷茫而不知所以的男孩子骨骼清奇不凡。她带着男孩儿所有对“将来”古怪陆离的幻想,却唤起了男孩儿更小的时候的那些相信。
她把现实变得荒诞,过去变得虚无,未来却觉得真实。
这个人,出现在青春最香甜腐烂的时候。让香甜的变得更香甜,腐烂的变得更腐烂,让你成为你......
但等你终于又想起来,当你理智的头脑开个小差的时候,或许就在你闻着厨房飘来的油烟孩子抱着腿喊爸爸的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她,却像根本没有参与你的生活一样。
又庆幸她没有。
她只出现在你漫漫人生中短短又匆匆的几个月。但起码那个时候全是她。
都是她,只有她,只剩她,只要她,你的记忆是她的,你也是她的。
忘了她,你都不知道你自己是谁。
什么白玫瑰红玫瑰,呵
不过是走了几千里公路也忘不了曾经的小路罢了。
就像《少年巴比伦》里说:“踩过的枯叶,你再去踩它,就不会有声音了。”
以上是我看了电影《少年巴比伦》后突然懂了的东西。(可怜我双十少女突然明白了少年心事)以下是我关于《少年巴比伦》的一点唠叨。
最近忙得紧,却还是想发一篇。想写是种欲望,定期来袭,不得不疏解一番。王尔德那个二流子说过,摆脱欲望的唯一办法便是向它屈服 (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temptation is to yield to it.) 我屈服了,现在却烦恼要是老爸看了说我满脑子小情小爱怎么办?
我冤啊。
我约是上个月看了《少年巴比伦》,从此便一直在心里揣着。路内的同名小说写得好,相国强的电影拍得更是好,从此李梦是女神,董子健,咳咳,那啥,小伙子很不错嘛。
半大的少年和上了年纪的女人最喜欢为琐事而劳。这不是小情小爱。于他们这是全部。若是说这种东西不值得拍不值得看,我们谁又不是小人物呢?看了《少年巴比伦》后我突然懂了为什么班上都有几个望着窗外的少年,街坊邻里间总有几个旧情复燃的”案例“。
但我同意主演李梦说的,若只是俩人在一块儿,谈个恋爱,拉个手,看个电影,吃个饭,睡个觉,那实在是无聊透了,不值得我浪费字数。
事实是,《少年巴比伦》里的爱情主线是我唯一敢写的东西。这部电影太大了,它刻画了一个时代,那么陈旧,那么动荡,所有的情欲善恶都那么赤裸不加掩饰,几帧间便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缘起缘灭。而我又太小,心没被磨出棱角笔下也锋利不起来。我不配评论别人的命运。
《少年巴比伦》拍的是体制内,90年代,小人物的,工厂青春。拍于一家青岛郊区的化工厂。
放上一段weallmc.com的描写:
“九十年代计划经济下的戴城糖精厂,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社会一般在即将到来的世纪浪潮中显得有些风雨飘摇。作为厂里的子弟,路小路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的生活是被安排好了的,他的一生注定都离不开这个方寸之地,高考必然是失败的,进入工厂的第一个师父“牛魔王”也不会传授给他什么手艺绝活,男职工们天天打着扑克消磨时间,而女职工们则时时以洗衣做饭为乐,从少女熬成大妈,顶多也只能像阿骚那样以涂脂抹粉勾引男人来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各类稀奇古怪的人物粉墨登场,有尖酸刻薄毫无人情味的鸡头科长,有凶巴巴又自作多情的肥胖姑娘,有豪气十足宛如江湖老大的电工班班长,还有猥琐好色看上去就是个人渣的倒三班头目。官二代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往上升迁的跳板,穷屌丝想读个夜大却被工友们无情地用烧书来嘲笑着他的梦想,而从钳工班到电工班到倒三班再到联防队,路小路只有把自己无限的情怀,无望的实际,在无所作为的人生之中,化作了无尽的嬉闹与玩耍..."
无所不为的人生实际是无路可逃。
白蓝出现了,她便是路小路的路。
但更多的人,还是一样的无路可走。
拍摄前几天,董子健去了青岛的一家碱厂:
“我问阿姨说你平时出去么,她说厂里什么都有,已经十多年没离开过厂里。工厂就像他们的世界一样。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像一道枷锁,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家,世界就这么大。但是工厂没了,炸了,迁了,裁员了,这些人的世界又在哪里?特别迷茫,挺让我难受的。”
”繁荣的“巴比伦”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顶峰,它美好,繁华,先进,生生不息充满活力。但当“巴比伦“与90年代的国有制改革并行,路小路的青春与时代转型的“阵痛”平行,用“藤井树观影团”的一篇文中的话说,“人生之路,似乎被一块毛玻璃阻挡,看不清抹不清。”
导演相国强说:
“《少年巴比伦》在青春题材常用的一些元素上没有过多强调,主要是反映在年轻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那种茫然。这个主题我们放在大工厂背景下去讨论人生的困局,其实是人人都会产生的一种迷茫感的表达,在这种困局中该怎么寻找出路,影片展示的是青春,也是思考。”
或许我们真该想想,这个社会将会带给我们的少年什么?
强大起来吧,少年!
你说是吧,姑娘?
呵呵,
祝我考试顺利。
下篇见。
少年视角里,往往有一个女人。
她从天而降,独具慧眼,认定迷茫而不知所以的男孩子骨骼清奇不凡。她带着男孩儿所有对“将来”古怪陆离的幻想,却唤起了男孩儿更小的时候的那些相信。
她把现实变得荒诞,过去变得虚无,未来却觉得真实。
这个人,出现在青春最香甜腐烂的时候。让香甜的变得更香甜,腐烂的变得更腐烂,让你成为你......
但等你终于又想起来,当你理智的头脑开个小差的时候,或许就在你闻着厨房飘来的油烟孩子抱着腿喊爸爸的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她,却像根本没有参与你的生活一样。
又庆幸她没有。
她只出现在你漫漫人生中短短又匆匆的几个月。但起码那个时候全是她。
都是她,只有她,只剩她,只要她,你的记忆是她的,你也是她的。
忘了她,你都不知道你自己是谁。
什么白玫瑰红玫瑰,呵
不过是走了几千里公路也忘不了曾经的小路罢了。
就像《少年巴比伦》里说:“踩过的枯叶,你再去踩它,就不会有声音了。”
以上是我看了电影《少年巴比伦》后突然懂了的东西。(可怜我双十少女突然明白了少年心事)以下是我关于《少年巴比伦》的一点唠叨。
最近忙得紧,却还是想发一篇。想写是种欲望,定期来袭,不得不疏解一番。王尔德那个二流子说过,摆脱欲望的唯一办法便是向它屈服 (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temptation is to yield to it.) 我屈服了,现在却烦恼要是老爸看了说我满脑子小情小爱怎么办?
我冤啊。
我约是上个月看了《少年巴比伦》,从此便一直在心里揣着。路内的同名小说写得好,相国强的电影拍得更是好,从此李梦是女神,董子健,咳咳,那啥,小伙子很不错嘛。
半大的少年和上了年纪的女人最喜欢为琐事而劳。这不是小情小爱。于他们这是全部。若是说这种东西不值得拍不值得看,我们谁又不是小人物呢?看了《少年巴比伦》后我突然懂了为什么班上都有几个望着窗外的少年,街坊邻里间总有几个旧情复燃的”案例“。
但我同意主演李梦说的,若只是俩人在一块儿,谈个恋爱,拉个手,看个电影,吃个饭,睡个觉,那实在是无聊透了,不值得我浪费字数。
事实是,《少年巴比伦》里的爱情主线是我唯一敢写的东西。这部电影太大了,它刻画了一个时代,那么陈旧,那么动荡,所有的情欲善恶都那么赤裸不加掩饰,几帧间便是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缘起缘灭。而我又太小,心没被磨出棱角笔下也锋利不起来。我不配评论别人的命运。
《少年巴比伦》拍的是体制内,90年代,小人物的,工厂青春。拍于一家青岛郊区的化工厂。
放上一段weallmc.com的描写:
“九十年代计划经济下的戴城糖精厂,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社会一般在即将到来的世纪浪潮中显得有些风雨飘摇。作为厂里的子弟,路小路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的生活是被安排好了的,他的一生注定都离不开这个方寸之地,高考必然是失败的,进入工厂的第一个师父“牛魔王”也不会传授给他什么手艺绝活,男职工们天天打着扑克消磨时间,而女职工们则时时以洗衣做饭为乐,从少女熬成大妈,顶多也只能像阿骚那样以涂脂抹粉勾引男人来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各类稀奇古怪的人物粉墨登场,有尖酸刻薄毫无人情味的鸡头科长,有凶巴巴又自作多情的肥胖姑娘,有豪气十足宛如江湖老大的电工班班长,还有猥琐好色看上去就是个人渣的倒三班头目。官二代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往上升迁的跳板,穷屌丝想读个夜大却被工友们无情地用烧书来嘲笑着他的梦想,而从钳工班到电工班到倒三班再到联防队,路小路只有把自己无限的情怀,无望的实际,在无所作为的人生之中,化作了无尽的嬉闹与玩耍..."
无所不为的人生实际是无路可逃。
白蓝出现了,她便是路小路的路。
但更多的人,还是一样的无路可走。
拍摄前几天,董子健去了青岛的一家碱厂:
“我问阿姨说你平时出去么,她说厂里什么都有,已经十多年没离开过厂里。工厂就像他们的世界一样。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像一道枷锁,但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家,世界就这么大。但是工厂没了,炸了,迁了,裁员了,这些人的世界又在哪里?特别迷茫,挺让我难受的。”
”繁荣的“巴比伦”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顶峰,它美好,繁华,先进,生生不息充满活力。但当“巴比伦“与90年代的国有制改革并行,路小路的青春与时代转型的“阵痛”平行,用“藤井树观影团”的一篇文中的话说,“人生之路,似乎被一块毛玻璃阻挡,看不清抹不清。”
导演相国强说:
“《少年巴比伦》在青春题材常用的一些元素上没有过多强调,主要是反映在年轻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那种茫然。这个主题我们放在大工厂背景下去讨论人生的困局,其实是人人都会产生的一种迷茫感的表达,在这种困局中该怎么寻找出路,影片展示的是青春,也是思考。”
或许我们真该想想,这个社会将会带给我们的少年什么?
强大起来吧,少年!
你说是吧,姑娘?
呵呵,
祝我考试顺利。
下篇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