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三年的日记
2014年2月,云贵两周。
2014年3月-10月,伊恩麦克尤恩开始,大卫·米切尔,菲利普·罗斯,契诃夫...这份名单会很长,可以涵盖西方过去两千年的大部分小说家。
2014年10月-12月,准备考复旦,工作繁忙到两个月一天都没休息。
2015年1月-2015年3月 开始认识莎士比亚、尼采,哈罗德·布鲁姆、黑塞,帕斯捷尔纳克、索尔·贝娄...又是一份极长的名单,总之阅读从小说开始拓展到戏剧和一部分经典的文学评论。
2015年3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我一个人坐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前的广场边的座椅上,包里面放着贝娄的《赫索格》、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还有谁那两本书来着?迎着三月免费的太阳和好空气,我心怀憧憬看着发生在草坪上平和又安静的一切。
2015年4月上旬的一天中午我收到了复试结果,第二天早晨早早地起了半个小时,一个人绕着滨河走了两个小时。
2015年3月-2015年12月,开始参加读书会活动,开始接触诗歌,开始放肆地喝酒,开始跑步。
关于诗歌我想特别感谢最开始读的这么几位诗人:奥登、里尔克、惠特曼、花兹华斯等。虽然一开始试着踏入诗歌领域,就冒昧地惊扰了你们,但好在你们有足够的耐心培养我的器量。
关于读书会,认识了许多很棒的朋友和...厄,还有酒友。
总之,这一年,读了好多好多的诗,虽然十分之一解都不到;参加了好多读书会的活动;开始喜欢上跑步的感觉,不听音乐,聆听内心的声音,并带伤跑完了马拉松;我知道在一个人需要回忆的时候,许多记忆是不可靠的,所以关于2015年就写到这里。
2016年1月-3月,终于结束了在医院漫长的一年半的生涯,于是匆忙赶去了浙江师范学院。我在这个学校呆了四天半,每天傍晚和清晨,我都一个人安静走在校园里或这个城市的一些角落里,最终当我接受了这个城市和学校,它依然拒绝了我。
收到结果的第二天,告别了三位朋友,我去杭州找朋友围着西湖转了一趟,那天天色应景的阴沉,风很大,间或有着小雨,偌大的一艘观景船上我就和朋友两个人坐在外面,我们聊了许多,关于当下,关于将来,关于生活。
2016年4月-11月,小师弟陪我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八个月。去了三趟北京,去了成都,去了太原,去了上海,去了郑州,去了...这段时间,偶尔读进书的时候只是每天酒醒后的清晨,一个人坐在早班公交车上,戴着耳机,隔绝了周围的声音或背景——或是某个喝完酒的深夜。15年读过的那些诗人,我已然和他们进行着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战斗;我自知不敌其中任何之一,但又拉了更多的诗人进入战局。很偶尔的时候,阿波利奈尔、奥登、毕晓普、拉金、希尼、布罗茨基、库切等的一些诗歌开始发出不一样的声音,隐约中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心跳。
2016年11月21日-22日凌晨,值得纪念的一晚。这个夜里,缪斯女神终于借毕晓普之手向我撒下水滴。那个夜晚,我有五个多小时沉浸于诗的国度。醒来后,我终于理解《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阿辽沙跪在倒星空下的原因。凌晨两点和一个打着石膏的姑娘聊到这种心情,她说你这个时候就应该跑出去啊,亲吻大地吧,我说外面下着雪,她说那就更应该出去释放你的生命啊!
这个夜晚,我默默告诉自己,这是第一次望见井外的天空,保持耐心,还会有第二次。
2016年12月-2016年1月,具体是从尼采《道德的谱系》、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乔治·斯坦纳《托与陀》、本雅明、米沃什和毕晓普等几本书和诗人开始,我感受到了接近毕晓普之夜的感触。
2017年2月至今,从31楼开始,从史蒂文斯和雪莱、米沃什开始,我几乎在自己的版图里纳入了所有的诗人(最广意义上),并由此把尼采、康德、叔本华、黑格尔等人顺带拐了进来。 如果毕晓普之夜是引爆线,那么这些诗人(你几乎能想到的所有诗人:兰波、波德莱尔、卡瓦菲斯、柏拉图、阿什贝利、狄金森...)就是这条线上无限延伸的周长。
忘了说一点,当了五年老师,在文学上最大的收获除了给他们一遍遍那些名著故事和中国历史外,就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和鲁迅的重新发现。关于这点,以后有空再谈,如果有空。
好了,脑子沉的有点转不动了,做个简单的小总结吧:
2015年5月9日,我第一次把几百本搬进了现在的这个小书房;两年后的今天,打包完,它应该至少扩了有10倍?朋友在临走前还说要合个影留念来着,想必是没机会了。我曾经有两次设想,自己会漫步在复旦的校园里,写个对过去几年工作生活的回顾,可是这篇文章不会有了。当然也说不定那天会写出来,换个影子罢了。
今天白天朋友帮着打包书,有那么三秒钟的时间,我的手靠在摞起来的箱子上,想到了不断为书送葬的赫拉巴尔,我小心翼翼地,一本本把所有的书收到箱子里,为他们临时排个位置,尽可能保证在运输途中没有磕碰。此刻,它们都安静地睡在那里,我抬头望了望空空的书架,继续敲字。
时下,春风和煦,盛夏即将来临,前几天和朋友共同聊到该找个烧烤摊坐下来喝几瓶啤酒了,今年过了快四个月还没碰过酒瓶呐,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好在,有书在,有心在,有朋友在,有诗在。
我瞅了一眼字数统计:1872字。
你们都知道,把一首歌听上十遍,用不到2000字来追溯三年的时间,总是挂一漏万。从大概一个小时钱敲到现在,我的心情一直平平静静,没有更改一个字,一开始也没想要敲下来什么样的一篇文章,我只是被文字和音乐带着走到了这个地方,那么接下来我还是继续走下去。但这篇文章该暂时告一段落了。我低头看到床角下还散落着两个多星期前和小师弟彻夜长谈后留下的酒瓶,今夕复何夕,共此归烛光!
好了,刚刚敲下的那个感叹号并不代表我此刻的心情,只是键盘告诉我那个地方应该放一个感叹号。
你看,我喜欢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可以留作暂时遗忘或避而不谈的空间。它们沉默如几千米深的海,涌动如几百米深的火山。
从古希腊开始,诗人都喜欢航海隐喻,把文学作为志业,扬帆起航意味着征程的开始,讲到这里我不自禁地想起了奥登的《赫尔曼·梅尔维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
说到最后,我理应放上几句话诗人的诗,或自己拙劣的模仿,但我觉得或许两个字就够了——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