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6届JXJ看到港片之殇
2017年4月9日晚上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由郑中基担任司仪,红地毯司仪则由区永权及黄宇诗主持,可以说,今年的JXJ在悄无声息中度过。
比起去年金马奖的盛世,可以说本届JXJ如同地方性的电影节一般低调谢幕,我也是从豆腐块的微博转发中得知了奖项的讯息,得知了了,也了无生趣。相比之前,每年的JXJ颁奖典礼都是万人空巷,都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JXJ如何走到如此境地?香港电影又遭遇了哪些波折?
本次JXJ各大奖项提名
最佳影片:《七月与安生》/《美人鱼》/《寒战2》/《树大招风》/《点五步》 最佳导演:黄进《一念无明》/曾国祥《七月与安生》/杜琪峰《三人行》/周星驰《美人鱼》/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树大招风》 最佳编剧:陈楚珩《一念无明》/周星驰《美人鱼》/林咏琛、李媛、许伊萌、吴楠《七月与安生》/梁乐民、陆剑青、吴炜伦《寒战2》/龙文康、伍奇伟、麦天枢《树大招风》 最佳男主角:余文乐《一念无明》/吴镇宇《脱皮爸爸》/梁家辉《寒战2》/任贤齐《树大招风》/林家栋《树大招风》 最佳女主角:周冬雨《七月与安生》/马思纯《七月与安生》/鲍起静《大手牵小 手》/汤唯《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惠英红《幸运是我》

JXJ代表着香港电影的起落 香港电影JXJ(Hong Kong Film Awards)是香港及大中华电影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创立于1982年,每年由香港电影JXJ协会组织与颁发,旨在鼓励优秀香港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奖项,是香港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一般于每年4月中旬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颁奖典礼,颁发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的21个奖项。
早在90年代初,比起极权的内地、威权的台湾,香港拥有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得原本正常的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在香港得以延续,改革开放后香港又反哺内地——现代武侠、电影创作、流行歌曲、科幻奇幻小说等等。由于在技术和创作理念上的领先,香港电影在整个华语片中属于佼佼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为此。香港电影JXJ的热度是在华语三大奖项(另外,金鸡、金马)中处于领跑的地位,香港凭借着电影产业化的模式,已经成为对外输出文化的重要窗口。香港的类型片在华语片中,独树一帜,从早期的武侠片、功夫片,再到喜剧片、黑帮片、枪战片,再到情色片、鬼神片无疑都是被印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但是,由于香港电影金像奖对于主创人员港人的身份数量要求,以及一些地域限制问题,要诸多区域内的华语电影难以入驻金像奖的竞赛单元,同时在香港电影鼎盛时期,金像奖也成为了华语电影的风向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大陆和台湾电影。
如今随着香港经济的逐渐低迷,华人的社会资源逐渐偏向大陆,电影是需要商业推动的,取悦多数观众的观影需求是必须的。以银河映像为独立电影创作的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电影明显的走“北上”的道路,电影中逐渐把“港片”小格局的文化演变成大格局的银幕作品,尤其带有实验性的银河映像作品固有的黑色幽默、黑帮枪战等等元素,成为了银河映像作为香港电影走向亚洲的旗帜。从中国大陆的制作公司来看,动辄几亿票房的收入,要愈来愈多的投资会涌向电影行业,光线传媒、万达影业、华谊兄弟等等影视公司成为中国电影的支柱,所以如何能迎合大陆观众的观影口味?这个成为了问题关键。
纵观香港电影如何、为何走向下坡路?
首先不得不提,香港电影曾经被誉为东方好莱坞,可见其是以商业电影立足的。而商业电影只有一个目的,赚钱。从这个角度来看,97年之前,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是台湾,最鼎盛时期制片公司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是台湾,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发行。所以在当时演员导演们都不敢得罪台湾人民。像当年许鞍华筹备《投奔怒海》的时候本来是准备找周润发来演的,但是因为题材敏感,周润发怕得罪了台湾老板所以拒绝了,这才给了刘德华上位的机会。97之后台湾资金大举撤出香港市场,这对香港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内地巨大的市场为香港电影提供了堕落的温床。本土电影注定了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再加上香港是讲粤语的,所以本土化的电影市场其实很小。2010年香港票房排行榜前10位只有两部本土电影(叶问2第五,72家房客第六),前20位只有4部(花田喜事2010第18位,精武英雄第20位),前二十位本土票房占21.7%。单靠香港票房,以上四部电影全部赔钱。
香港电影市场完全的市场化,不像内地有各种政策可以挤压进口片,所以他们在本土市场很惨的,其实台湾更惨,2010年台湾本土票房只占全部票房的8%左右,今年好一点,12%,但台湾电影人从来都是很坚韧的,好多导演都是赔掉了裤子都要把电影完成,而且台湾电影今年表现不错,很有复苏相。 作为商业片,这么拍肯定是不行的。再看叶问2,全部票房2亿元,大部分来自内地的贡献。所以,香港的商业片导演们都看到了内地巨大的市场,都想来分杯羹也是正常的,到现在连杜琪峰都把持不住开始进军内地了。合拍片就是为了迎合内地观众需要,再加上王晶、刘镇伟一部比一部烂的烂片却一部比一部卖得好,怎能不让人嫉妒?赚一笔就撤的心态使他们根本没心思关注电影的质量,再加上随便一拍就能大卖,就更没人关心了。这样的香港电影还不堕落?再加上文字狱,(这个都懂,就不细述了)质量肯定会越来越差。
最后再说一个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没有科学的接班人培养体系,其实就是没有正规的电影学院。香港电影人基本上都是在剧组学徒打杂中成长起来的,很少有人接受过正规教育,而演员也是海选之后随便来个学习班就了事(最著名的当然是无线学习班),所有演技都来自于日后的磨练。
49后内地一大批人才来到香港政治避难、谋求生计,包括饶宗颐、关德兴、胡金铨、李翰祥、王天林、宋存寿、梁羽生、金庸、张彻、倪匡等等——这些人既是旧时代的延续者,也是新时代的缔造人才。靠着这批49后的落难人才,香港又培养了一代、二代的人才——梁羽生金庸开启现代武侠、黄霑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高徒,王天林培养了杜琪峰、王晶,就不说胡金铨张彻对徐克吴宇森的影响了。再看现在的新生代,25岁以下的基本没有,星二代占据了大多数,这说明香港电影界越来越封闭,这必将严重阻碍它的长远发展。
相比台湾电影而言,香港电影的路数完全是大相径庭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艺术性追求:如果有人提前说一部电影肯定不赚钱,香港电影人可能就放弃了,但是台湾电影人一旦认定了就算倾家荡产也要完成。台湾电影教父人物杨德昌、侯孝贤包括新生代的魏德圣都如法炮制过。
台湾电影文艺气息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也无时不刻为台湾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文化的基础,给予了本土电影成长带来了丰厚的精神土壤。台湾的华语片属于国语系,对于大陆观众而言,接受程度会相较粤语片要高。近年来,内地又取消了对台湾电影的配额限制,这对于台湾电影的复兴是个很好的促进。台湾电影这一轮复兴的成败取决于《翻滚吧,阿信》、《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赛德克巴莱》在内地的票房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