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国庆先生谈晚明:活在万历最幸福?
何国庆先生说,万历皇帝以前都不上朝,昏庸无道没有天理,他的孙子还宠信太监导致亡国,再到后面还有甲午战争也与他有脱不了的干系……我们明明有那么好的历史文化,怎么会是这样子呢?
但外国人却说,活在“万历”最幸福。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艺术品同学会携手『友朋会』联合举办书画收藏沙龙,并同步“在艺app”直播平台,听台湾着名收藏大家何国庆先生,从各种维度带大家了解晚明的军事与经济,了解晚明的文化与书法!
上左:着名古陶瓷鉴定专家-钱伟鹏先生
上右:同济大学校董,友朋会会长张松先生
下图:台湾收藏名家何国庆先生
明朝历史是谁写的?是明、清两朝史官写的。而最了解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才对,但为什么我们要从外国人眼中看万历?
因为文化不同,认知不同,看出来的世界就不同。
我们何国庆老师从明朝时期外国人来华传教开始说起,最早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圣方济的小青年,他在日本传教的时候,日本人问他:“为什么你的宗教那么好,中国人却没有和他们讲过?”于是圣方济转道中国。
这才有了后来利玛窦的来访,带着明朝的世界地图,一张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几多转手,终于到了万历皇帝之手。
与此同时,一个叫门多萨的西班牙人也为中国写了一本《中华大帝国史》,他对外称道,中国干净,物资丰富,穿着讲究,陈设华丽!
于是外国人开始对中国充满幻想
比如……
家具耐用:明式家具;
自谋生路: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每个城市都有医院:有病就能看;
家庭环境很好:有花有草,还有专人收集粪便。
西班牙人曾想像葡萄牙人一样租借中国的澳门,过上好日子,特别是在崇祯皇帝的时候,葡萄牙人的佣兵在中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甚至还很喜欢做生意。
到了17世纪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说:“我们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中国人是如何完美地励志于谋求社会的和平与建立人与人的相处的秩序,以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给对方造成不适。”
这就是那时期外国人对明朝的认识,一个富有且强大,干净且人民生活水平超小康的国家!
甚至超越了我们自身的认知
谈一谈万历这个饱受骂名的皇帝
万历是自永乐皇帝的第九代传人,讲道理,永乐皇帝这一脉其实到仁宣之后就不怎么样了,主要就是被两个字坏的:“宦官”!
宦官里最会搞事的一般是司礼监和御马监出的太监,关于他们的故事小编可以说三天三夜,但是不和今天主题,所以话再说回来,明朝出了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太监,叫郑和,他为太监正身。
郑和原名马三保,后来被朱棣亲赐郑姓,故而改名郑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郑成功。他曾在永乐年间六次出海,为朱棣带来了万国来朝的盛世,而后又在仁宗时期完成成了自己的最终梦想--朝圣。
自此之后,明朝为后世打开了一条通往世界的航海路,包括国际贸易往来,军事与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等。
同时也影响着万历年间的欧洲启蒙运动。
明外战时期的书法作品
谈谈万历年间文化方面的事情
江西人徐世溥(1608-1658)曾说,明神宗时,天下文治向盛。如赵南星、顾宪成、邹元标、海瑞的道德风节,袁了凡的穷理,焦竑的博物,董其昌的书画,徐光启、利玛窦的历法,汤显祖的词曲,李时珍的本草,赵宧光的字学。此外,还有时大彬的陶艺,顾氏(名不详)的冶金,方于鲁、程君房的墨法,陆子刚的玉雕,何震的刻印,这些大师的风骨与名家的成就,皆可与古人并驾齐趋。
谈到明朝的经济,何国庆先生将晚明与上海做了一定联系,“就现今上海一地,仍有相当多地名是纪念明代先贤的。正德朝大学士陆深四十八岁回到上海老家,在黄浦江畔一嘴角运土筑冈,增拓不少名胜,二十年后病故此地,嘉靖帝赠侍郎衔,并谥文裕,陆家嘴盛名随之而起。
陆深的儿子陆楫曾提出上海一地上层阶级的消费风气,间接促进了就业机会增加的观点,这样的思想是非常有见地的,也可见上海在明中期已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大城市。
徐家汇是今日的商业中心,电脑市场密集,它的形成缘于徐光启在此地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着书立说,更形成上海天主教发源地。
何先生还提了一些人文趣事,宋庆龄与徐光启的关系、憨山德清劳苦功高“三教合一”的故事、破山海明破戒保城池的故事、赵士祯研发火器的故事、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相同与不同处、陈继儒与冯小刚的二三事等,也是生动有趣的很。(如果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上在艺app看回放)
最后说到明朝与日本的关系,因为那时期“走向世界”的一系列行为,明朝的文化及工艺技巧(包括饮食、水利、学术、艺术)等等方面都对日本有着深远影响,其中要提一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在日本的地位丝毫不输中国,且崇尚者与学术着作铺天盖地。
听完何国庆老师的分享,对于晚明,我们脑海里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有学员提到“烂明”这个概念,想来是对万历皇帝的失望才会得出如此感慨,但是不得不说那个时代所赋予历史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伟大,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翻新革旧的开始,既然历史已经为我们打开了这一扇门,我们又如何不善加利用,按顾炎武的话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
但外国人却说,活在“万历”最幸福。
![]() |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艺术品同学会携手『友朋会』联合举办书画收藏沙龙,并同步“在艺app”直播平台,听台湾着名收藏大家何国庆先生,从各种维度带大家了解晚明的军事与经济,了解晚明的文化与书法!
![]() |
上左:着名古陶瓷鉴定专家-钱伟鹏先生
上右:同济大学校董,友朋会会长张松先生
下图:台湾收藏名家何国庆先生
明朝历史是谁写的?是明、清两朝史官写的。而最了解中国历史的应该是中国人才对,但为什么我们要从外国人眼中看万历?
因为文化不同,认知不同,看出来的世界就不同。
我们何国庆老师从明朝时期外国人来华传教开始说起,最早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圣方济的小青年,他在日本传教的时候,日本人问他:“为什么你的宗教那么好,中国人却没有和他们讲过?”于是圣方济转道中国。
![]() |
这才有了后来利玛窦的来访,带着明朝的世界地图,一张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几多转手,终于到了万历皇帝之手。
与此同时,一个叫门多萨的西班牙人也为中国写了一本《中华大帝国史》,他对外称道,中国干净,物资丰富,穿着讲究,陈设华丽!
于是外国人开始对中国充满幻想
比如……
家具耐用:明式家具;
![]() |
自谋生路: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每个城市都有医院:有病就能看;
家庭环境很好:有花有草,还有专人收集粪便。
![]() |
西班牙人曾想像葡萄牙人一样租借中国的澳门,过上好日子,特别是在崇祯皇帝的时候,葡萄牙人的佣兵在中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甚至还很喜欢做生意。
到了17世纪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说:“我们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中国人是如何完美地励志于谋求社会的和平与建立人与人的相处的秩序,以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给对方造成不适。”
这就是那时期外国人对明朝的认识,一个富有且强大,干净且人民生活水平超小康的国家!
甚至超越了我们自身的认知
谈一谈万历这个饱受骂名的皇帝
万历是自永乐皇帝的第九代传人,讲道理,永乐皇帝这一脉其实到仁宣之后就不怎么样了,主要就是被两个字坏的:“宦官”!
宦官里最会搞事的一般是司礼监和御马监出的太监,关于他们的故事小编可以说三天三夜,但是不和今天主题,所以话再说回来,明朝出了一个史上最有名的太监,叫郑和,他为太监正身。
![]() |
郑和原名马三保,后来被朱棣亲赐郑姓,故而改名郑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郑成功。他曾在永乐年间六次出海,为朱棣带来了万国来朝的盛世,而后又在仁宗时期完成成了自己的最终梦想--朝圣。
自此之后,明朝为后世打开了一条通往世界的航海路,包括国际贸易往来,军事与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等。
![]() |
同时也影响着万历年间的欧洲启蒙运动。
明外战时期的书法作品
![]() |
![]() |
![]() |
谈谈万历年间文化方面的事情
江西人徐世溥(1608-1658)曾说,明神宗时,天下文治向盛。如赵南星、顾宪成、邹元标、海瑞的道德风节,袁了凡的穷理,焦竑的博物,董其昌的书画,徐光启、利玛窦的历法,汤显祖的词曲,李时珍的本草,赵宧光的字学。此外,还有时大彬的陶艺,顾氏(名不详)的冶金,方于鲁、程君房的墨法,陆子刚的玉雕,何震的刻印,这些大师的风骨与名家的成就,皆可与古人并驾齐趋。
![]() |
谈到明朝的经济,何国庆先生将晚明与上海做了一定联系,“就现今上海一地,仍有相当多地名是纪念明代先贤的。正德朝大学士陆深四十八岁回到上海老家,在黄浦江畔一嘴角运土筑冈,增拓不少名胜,二十年后病故此地,嘉靖帝赠侍郎衔,并谥文裕,陆家嘴盛名随之而起。
![]() |
陆深的儿子陆楫曾提出上海一地上层阶级的消费风气,间接促进了就业机会增加的观点,这样的思想是非常有见地的,也可见上海在明中期已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大城市。
![]() |
徐家汇是今日的商业中心,电脑市场密集,它的形成缘于徐光启在此地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着书立说,更形成上海天主教发源地。
何先生还提了一些人文趣事,宋庆龄与徐光启的关系、憨山德清劳苦功高“三教合一”的故事、破山海明破戒保城池的故事、赵士祯研发火器的故事、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相同与不同处、陈继儒与冯小刚的二三事等,也是生动有趣的很。(如果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上在艺app看回放)
![]() |
最后说到明朝与日本的关系,因为那时期“走向世界”的一系列行为,明朝的文化及工艺技巧(包括饮食、水利、学术、艺术)等等方面都对日本有着深远影响,其中要提一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其在日本的地位丝毫不输中国,且崇尚者与学术着作铺天盖地。
![]() |
听完何国庆老师的分享,对于晚明,我们脑海里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有学员提到“烂明”这个概念,想来是对万历皇帝的失望才会得出如此感慨,但是不得不说那个时代所赋予历史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伟大,那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是翻新革旧的开始,既然历史已经为我们打开了这一扇门,我们又如何不善加利用,按顾炎武的话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