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而寂寞的舞
在游历完意大利、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后,快40岁的村上春树写下了这篇长篇小说舞!舞!舞!。这本小说并非独立成篇,而是与寻羊历险记,1973年的弹子球中有人物与故事情节的纠缠,譬如寻羊历险记中的“羊男”在本书中重新登场,依旧做他的线索人物的老本行。本书也延续之前的短篇集再袭面包店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第一人称笔法,将主人公与读者们再次拉近。相比与之前的影响颇深的挪威的森林,这次仍以其惯用的魔幻色彩使读者在现实与逆世界之间来回穿梭。相比之下,挪威的森林则是其少有的以非常纯正的现实笔法写渡边与直子的爱情,并且以上帝视角铺盖全篇,受到了很多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青睐。
市面上卖的村上的书大都是林少华先生的译本,本人也是喜欢他翻译的风格,能够很好将汉语翻译得“村上感”十足。“如同在淡蓝色溶液里浸泡了一整天后刚刚捞出来似得,它的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印有受挫、败阵与狼狈的阴翳,诗人恨不得把它装进玻璃箱放到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去,并且贴上时运不济者的标签”,这段是对海豚宾馆的帐台经理的描述。还有一段是对他上电梯后对电梯进行的一番神游宇宙之外的遐想,这段是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开头的画面,“我现在乘的电梯宽敞得足以作为一间小办公室来使用,足以放进写字台放进文件框放进地柜,此外再隔出一间小厨房都显得绰绰有余,甚至领进三头骆驼栽一棵中等椰子树都未尝不可。其次是清洁,清洁得如同一口新出厂的棺木。四壁和天花板全是不锈钢,闪闪发光,纤尘不染。下面铺着苔绿色的长绒地毯。第三是静,静得怕人。我一进去,门便无声无息—的确是无声无息地倏然闭合。之后更是一片沉寂,几乎使人感觉不出是开是停,犹如一道深水河静静流逝。 ”,“如此静静盯视这光秃秃平滑滑的四面不锈钢壁的时间里,我不由想起小时在电影上看到的福迪尼奇迹,此人被人用绳索和铁链五花大绑地塞进一个大衣箱中,又在外面缠了好多道铁链,连同箱子将其从尼亚加拉瀑布上头推落下来,或者投入北冰洋冻成冰块。我缓缓做了个深呼吸,将自己的处境同福迪尼的处境冷静地加以比较。身体未遭束缚这点我倒是得天独厚,但不明所以然却使我被动。 ”这精彩的反映了村上小说语言的特点,平淡中显出了意识的流动性,思维随着意识的发展而四泻开来,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心理世界,并且伴随着一种魔力使读者欲罢不能,感觉自己的思维跳动已经跟上了他的节奏反而停不下来,合上书本就有一种空虚感,感觉像是水龙头被拧紧一样,只有自己的意识仍不停歇地在脑中打转。
因为我先读的《舞!舞!舞!》,所以在一开始没有理解人物羊男在书中起的作用,它的初登场是在寻羊历险记中。“我”以离奇的方式被拜托去北海道找羊,在鼠的别墅中羊男忽然闯入。身披羊皮,带着羊皮手套,脸上还蒙着眼罩。在小说舞!舞!舞!中,羊男在这里“像配电盘一样”连接两个世界,这是个只属于“我”的世界,到小说结尾处,当“我”身边的人都慢慢走远以后,“我”试图再次寻找羊男,却一无所获,它消失了。羊男的人物形象并非由村上凭空想象而出的,本人在考证中了解到,关于羊男这一形象的来源,应该是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潘。潘是希腊神话中的牧神和森林之神,他长着羊脚和羊蹄,浑身是毛,喜欢音乐酷爱跳舞,后来加入了狄奥尼索斯的队伍,跟着酒队载歌载舞。希腊人为了纪念狄奥尼索斯而举行酒神颂,要求队员身披羊皮载歌载舞地表演,这一外型与羊男极为相似。而在村上春树的《舞!舞!舞!》中,羊男又要求“我”不停的跳舞。即使滑稽好笑也不能停下脚步,“不能半途而废,务必咬紧牙关踩着舞点跳下去。”这是不使“我”陷如绝境的唯一办法。
我们可以在村上的书中读到这样一种感觉,一个孤独而寂寞的主人公,他没有亲人,亦或是至始至终他的亲人从来没有出现过。总是在生活中由于某种机缘巧合而与另外一个世界相连接,于是在他的生活中接二连三的发生奇怪的事情,身边的人莫名其妙的消失,或者不明生物莫名其妙的出现,或者是无端的卷入某场纷争中。而“我”总是以一个消极避世的态度来应对这发生的一切,以一种空虚的姿态存活于世上。归根结底,村上小说的主题就是孤独、无奈、疏离,寻找与失落的周而复始,在失去主体性与寻找主体性中不断徘徊。书中“我”不断地叩问自己两句话,“连接上了”和“数据不足,不能回答,请按取消键”。这两句话在书中出现的次数极多,如果“我”的意识变得模糊不清,发生混乱,“我”将会对其加以整理,解开、再结合,必须使之回复原状。以上这些的描述都不禁让人想起现代互联网络,每个人是网上的一个节点,有时连接上了,有时却在断网状态,数据无法传输。我想书中的另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应该就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当然这个推断不是那么严谨,因为书中描述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而现代网络是在90年代形成的。那么书中的“我”到底需要连接什么呢?有这样一条线索供我们理解:“我”所需要连接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而像配电器一样来连接两个世界的羊男在书中的结尾处却消失不见了,这说明我已经无法连接了,只能是“数据不足,不能回答,请按取消键”。羊男为我留下的话说,“你只有舞,不能半途而废,务必咬紧牙关踩着舞点跳下去,这样才能摆脱困境”。“舞”可能就暗示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主体性后,机械的生活着,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
村上在探求与死亡的对话,在这篇小说中也有描写。村上喜欢将死亡与眠拿出来一起说,仿佛是脱胎于希腊神话中的塔纳托斯和修普诺斯,他们俩是兄弟且为分管死亡与睡眠之神。《眠》是村上的一首短篇小说,里面关于睡眠的描述是这样的。人无论在思维还是在肉体行动中,都无法逃避一定的个人倾向。人这东西不知不觉之间形成了自己在行动或是在思维上的某种倾向,而这种倾向性一旦形成便很难消失。而睡眠恰恰能够中和这些倾向性的偏颇,也就是说对其偏颇的调整与治疗。我们生下来就有面向死亡的倾向性,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那我们睡觉就是为了弥补我们对于死亡的倾向性了吗?“死并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这是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话。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经常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哈姆莱特这样说过:“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如果死这一状况并非是休息,那我们这充满疲惫的不健全的生到底又有何希望呢?然而归根到底,谁也不知道死是一个什么东西。有人实际目睹过死?一个也没有。目睹死的都已经死去,活着的谁都不知道死为何物。一切不外乎推测。无论怎样的推测,都不外乎推测。死应是休息云云,那也属于无稽之谈。不死的话谁也不明白死,死可以是任何东西。
唯有不断地跳孤独而寂寞的舞才能存活下去,才能走出困境,即使你憎恶这个社会,你也要跳舞,不停地跳舞。这种在跳舞中不断滋生的孤独、厌倦、无奈的心情是现代都市的主流情绪,村上通过对“我”大篇幅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完成了一个个性化都市生活形象者的塑造。这表现了村上不仅有探讨形而上的问题,并且在他的作品中直面介入社会问题的影子。这就是村上春树的不可复制的一面,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是他的灵感来源。
市面上卖的村上的书大都是林少华先生的译本,本人也是喜欢他翻译的风格,能够很好将汉语翻译得“村上感”十足。“如同在淡蓝色溶液里浸泡了一整天后刚刚捞出来似得,它的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印有受挫、败阵与狼狈的阴翳,诗人恨不得把它装进玻璃箱放到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去,并且贴上时运不济者的标签”,这段是对海豚宾馆的帐台经理的描述。还有一段是对他上电梯后对电梯进行的一番神游宇宙之外的遐想,这段是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开头的画面,“我现在乘的电梯宽敞得足以作为一间小办公室来使用,足以放进写字台放进文件框放进地柜,此外再隔出一间小厨房都显得绰绰有余,甚至领进三头骆驼栽一棵中等椰子树都未尝不可。其次是清洁,清洁得如同一口新出厂的棺木。四壁和天花板全是不锈钢,闪闪发光,纤尘不染。下面铺着苔绿色的长绒地毯。第三是静,静得怕人。我一进去,门便无声无息—的确是无声无息地倏然闭合。之后更是一片沉寂,几乎使人感觉不出是开是停,犹如一道深水河静静流逝。 ”,“如此静静盯视这光秃秃平滑滑的四面不锈钢壁的时间里,我不由想起小时在电影上看到的福迪尼奇迹,此人被人用绳索和铁链五花大绑地塞进一个大衣箱中,又在外面缠了好多道铁链,连同箱子将其从尼亚加拉瀑布上头推落下来,或者投入北冰洋冻成冰块。我缓缓做了个深呼吸,将自己的处境同福迪尼的处境冷静地加以比较。身体未遭束缚这点我倒是得天独厚,但不明所以然却使我被动。 ”这精彩的反映了村上小说语言的特点,平淡中显出了意识的流动性,思维随着意识的发展而四泻开来,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心理世界,并且伴随着一种魔力使读者欲罢不能,感觉自己的思维跳动已经跟上了他的节奏反而停不下来,合上书本就有一种空虚感,感觉像是水龙头被拧紧一样,只有自己的意识仍不停歇地在脑中打转。
因为我先读的《舞!舞!舞!》,所以在一开始没有理解人物羊男在书中起的作用,它的初登场是在寻羊历险记中。“我”以离奇的方式被拜托去北海道找羊,在鼠的别墅中羊男忽然闯入。身披羊皮,带着羊皮手套,脸上还蒙着眼罩。在小说舞!舞!舞!中,羊男在这里“像配电盘一样”连接两个世界,这是个只属于“我”的世界,到小说结尾处,当“我”身边的人都慢慢走远以后,“我”试图再次寻找羊男,却一无所获,它消失了。羊男的人物形象并非由村上凭空想象而出的,本人在考证中了解到,关于羊男这一形象的来源,应该是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潘。潘是希腊神话中的牧神和森林之神,他长着羊脚和羊蹄,浑身是毛,喜欢音乐酷爱跳舞,后来加入了狄奥尼索斯的队伍,跟着酒队载歌载舞。希腊人为了纪念狄奥尼索斯而举行酒神颂,要求队员身披羊皮载歌载舞地表演,这一外型与羊男极为相似。而在村上春树的《舞!舞!舞!》中,羊男又要求“我”不停的跳舞。即使滑稽好笑也不能停下脚步,“不能半途而废,务必咬紧牙关踩着舞点跳下去。”这是不使“我”陷如绝境的唯一办法。
我们可以在村上的书中读到这样一种感觉,一个孤独而寂寞的主人公,他没有亲人,亦或是至始至终他的亲人从来没有出现过。总是在生活中由于某种机缘巧合而与另外一个世界相连接,于是在他的生活中接二连三的发生奇怪的事情,身边的人莫名其妙的消失,或者不明生物莫名其妙的出现,或者是无端的卷入某场纷争中。而“我”总是以一个消极避世的态度来应对这发生的一切,以一种空虚的姿态存活于世上。归根结底,村上小说的主题就是孤独、无奈、疏离,寻找与失落的周而复始,在失去主体性与寻找主体性中不断徘徊。书中“我”不断地叩问自己两句话,“连接上了”和“数据不足,不能回答,请按取消键”。这两句话在书中出现的次数极多,如果“我”的意识变得模糊不清,发生混乱,“我”将会对其加以整理,解开、再结合,必须使之回复原状。以上这些的描述都不禁让人想起现代互联网络,每个人是网上的一个节点,有时连接上了,有时却在断网状态,数据无法传输。我想书中的另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应该就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当然这个推断不是那么严谨,因为书中描述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而现代网络是在90年代形成的。那么书中的“我”到底需要连接什么呢?有这样一条线索供我们理解:“我”所需要连接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而像配电器一样来连接两个世界的羊男在书中的结尾处却消失不见了,这说明我已经无法连接了,只能是“数据不足,不能回答,请按取消键”。羊男为我留下的话说,“你只有舞,不能半途而废,务必咬紧牙关踩着舞点跳下去,这样才能摆脱困境”。“舞”可能就暗示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主体性后,机械的生活着,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
村上在探求与死亡的对话,在这篇小说中也有描写。村上喜欢将死亡与眠拿出来一起说,仿佛是脱胎于希腊神话中的塔纳托斯和修普诺斯,他们俩是兄弟且为分管死亡与睡眠之神。《眠》是村上的一首短篇小说,里面关于睡眠的描述是这样的。人无论在思维还是在肉体行动中,都无法逃避一定的个人倾向。人这东西不知不觉之间形成了自己在行动或是在思维上的某种倾向,而这种倾向性一旦形成便很难消失。而睡眠恰恰能够中和这些倾向性的偏颇,也就是说对其偏颇的调整与治疗。我们生下来就有面向死亡的倾向性,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那我们睡觉就是为了弥补我们对于死亡的倾向性了吗?“死并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这是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话。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经常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哈姆莱特这样说过:“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如果死这一状况并非是休息,那我们这充满疲惫的不健全的生到底又有何希望呢?然而归根到底,谁也不知道死是一个什么东西。有人实际目睹过死?一个也没有。目睹死的都已经死去,活着的谁都不知道死为何物。一切不外乎推测。无论怎样的推测,都不外乎推测。死应是休息云云,那也属于无稽之谈。不死的话谁也不明白死,死可以是任何东西。
![]() |
唯有不断地舞 |
唯有不断地跳孤独而寂寞的舞才能存活下去,才能走出困境,即使你憎恶这个社会,你也要跳舞,不停地跳舞。这种在跳舞中不断滋生的孤独、厌倦、无奈的心情是现代都市的主流情绪,村上通过对“我”大篇幅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完成了一个个性化都市生活形象者的塑造。这表现了村上不仅有探讨形而上的问题,并且在他的作品中直面介入社会问题的影子。这就是村上春树的不可复制的一面,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永远是他的灵感来源。
-
越过心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4-26 10: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