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清明南京行(一)
没计划的 一个人的 两天旅行
这是我第四次来南京,但却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行。作为一个路痴,我迈出了自己旅行路上重要的一步。
4月2日星期一 南京南站→浮桥站(东南大学×鸡鸣寺×古城墙)
知乎上有很多一个人去南京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的帖子,我就不贴了。四月天当然是赏樱的好时候,鸡鸣寺是肯定要去的。顺路就再看一圈东大,那排梧桐实在好看。我记得以前在南京南坐地铁是要走出整个楼到前面的广场去,最近一次来的时候站内新的地铁口还在建设,但现在已全好了,出了验票闸机面前就是。
下了楼梯,没排一会儿就买到了三号线去浮桥的票,但还要走一小段路才能乘车,还在诧异假期怎么没什么人,过了转角就发现栅栏别侧另一个入口的售票机器前乌泱泱全是人。围栏内外似乎是两个世界,嘈杂的声音仿佛也被隔开了。另,南京地铁票价是真便宜,这两天我没有坐过两块钱以上的线路。

到了浮桥,从1号口出来,左转过桥后直走进入成贤街,这是一条被店面夹着的偏街,和其他城市没什么不同,就像学校后面的小黑街一样,正午炽烈的阳光、人行道上的污水、掉了漆的公共电话亭。不想走车来车往的大路,吵。街上遇到提着菜回家做饭的阿姨,手拿收音机负在身后的老大爷,坐在露天小摊上的食客,这让我有一种自己就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感觉。建议解锁一辆共享单车,这会让旅途瞬间×2倍速,最重要的是它解放了双脚!来自一个走路走到脚疼的人的心声。
五六分钟的步行,满植绿树的街道给人看得见的阴凉。路过的游人纷纷拿出手机拍下东南大学的校徽。





进了大门就是两排高大的梧桐树,这个时候它们还是光秃秃的。但整整齐齐的也挺好看,简单的线条别有韵味。上次来见过其郁郁葱葱时,还遇到了写生的老爷爷,画板支在自行车上,偶有光线透过枝叶投在幅面上,像在涂抹新的色彩。清明假期游人太多,阳光太强,那份静还没随着绿叶长出来。



每个学校应该都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我想下图的这个建筑应该是东南大学的吧,校徽上印的也是它。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楼是做什么的,配着这个喷泉,感觉像一个大礼堂。空白的位置少了点鸽子,或是一两只喵,坐在池沿,边撸猫边吃东西,自己一口她一口,再惬意不过了。

四牌楼校区离鸡鸣寺非常近,地理位置这么中心,建筑又年代久远,肯定是老校区。说实在的,我更喜欢大学的老校区。不是因为地理位置便利,而是因为老校区校园氛围更生活化,凑在一起玩的幼童,推着婴儿车的母亲,牵着孩子的手学步的父亲,三五成群说说笑笑的大学生,在树丛茂密处叽叽喳喳的鸟……


反观新校区,新植的树撑不出绿荫,地面被太阳晒得惨白。有的是轰响而过的汽车,拎着吃食赶课的学生,背着包一路小跑赶校车的老师,更别提什么老建筑,什么标志了。哦对,被脚手架裹得严严实实的楼,和着锯钢筋的声音绝对是一景。


高德地图说穿过校园就是鸡鸣寺,我发现顺着线路走校园里的人越来越少,还是问一下吧。但看看老建筑也是很享受的。

之后我又倒回了喷泉,从一进正门的右手边的东门出去了。那天的天气是真好,正午的阳光明晃晃的,路上已经有穿裙子的小菇凉。但早上出门的时候天还未放晴,我怕冷还穿了厚一点的衣服,结果哪成想到能热成这样。南方是可以在冬季瞧见大片绿意的,我在刚来的时候对怎么区分四季还真有点障碍。但冬日的绿是阴沉沉的,四月天的树真是翠色欲滴。
出了校门左转前往鸡鸣寺。



走大概三四分钟过了马路就到了摩肩接踵的区域了, 虽然人多但是路沿边上的共享单车都停的挺齐整的,但也出现有人锁了他并不拥有所有权的东西。

这个时候就不要导航了,顺着人流走就是了。到达一个合影打卡高峰点,还是快快走吧,路口车多人稠,不大安全。

抬头就有大大的指示牌,左手边有一个博物馆,学生票应该是10块,反正超不过15。里面有特别大的恐龙化石,游览一小时差不多就出来了。


鸡鸣寺是南京赏樱的好去处,街道两旁种满了樱花树。但是这个时间已经谢的差不多了,偶有一两株花满枝头,树下早已挤满了人。

人行道上有市民们的樱花摄影作品展,身旁有人说:“快看这些照片上没人,离近点拍两张,也有啥发朋友圈了。”


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摘自百度百科) 不愧是“南朝第一寺”,香火是真旺。门票十元,没有学生票,赠香三根。检票撕完副券旁边就有香可以拿。

记得谁说过上香不能五根香,因为怕烧出来个三长两短不吉利。没有考证过,但觉得还挺有道理的。还有不能用相机拍佛像,这样就等于请回家了,不能踩门槛之类的。庙里的广播一直在放注意事项,不要把香带进洗手间并且还解释了原因,可以听出师傅声音中的焦急。但沿路的垃圾桶里、地上扔得随处可见,其实不需要的话不领就好了。 当然上香的人更多啦。对了,先去上香才能进到供着佛像的庙宇里,否则被劝出来的。有一个房间里的所有书、碟都是免费请回家的。青旅里对铺的小妹妹说她对着每一个佛像都拜了一遍,心诚则灵,祝福她心想事成。但也有说不灵之类的,鸡鸣寺莫名背了好多锅,放宽心把鸡鸣寺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吃吃素面,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当下开心就好。谁说的准以后呢!

十一点多了,素面排队的人好多,我需要再找个吃东西的地方。这里离玄武湖很近,打算先看了玄武湖再在周围吃点什么。朋友说,玄武湖也有樱花,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站在湖边吹吹风心情就好很多。正下着楼梯,抬头看见了城墙,看到了漂亮的小姐姐趴在城墙边上望着鸡鸣寺,忘了刚才计划去吃饭这事,转了方向便去买了票。离家近的城墙没爬过,倒先上了几千里地外的城墙。鸡鸣寺就连着城墙,走过长廊就到了售票处(摆在城墙里的一张桌子)学生票15。

登高望远,心情豁然开朗。站在城墙上回望鸡鸣寺可以看到全景,巍峨壮观。城墙上风很大,但四月的风已无凛冽之感,春风拂面自是惬意。

顺着鸡鸣寺面朝的方向走(此刻发现学会东南西北的重要性,要不然不会描述方位)大大小小的建筑尽收眼底,城墙上还有小卖部,书店,但书店只剩下牌匾还在内里已空无一物。上了有五环雕塑的桥向左望去就是玄武湖了。环湖也有一圈墙,人相对来说多一点。城墙宽可以并排站15个人左右,人来人往还是很空阔。地面中间略鼓,两边偏低,两侧还有排水的窄渠。经历时间的侵蚀,城墙上都是些碎石杂草。走的人多的地方石多草少,人少的地方路平草密。



走在城墙上有一种在巡视整个南京的感觉,这一刻,正如朱自清描写独处人的心声: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


远处山坡上有一座亭子,不知道有什么来头。我想中途从城墙上下来去湖边看看,结果找不到下来的路。听到周围也有问怎么下城墙的,回答都是往前面走。不管了,走吧。城墙上有长椅,坐着正在吃东西的一家三口,走两步另一边是举着自拍杆拍照的情侣,或是拉着手嬉笑的闺蜜。



追着两个小菇凉拍了一路。哪知抬眼就到了刚才觉得很远的亭子前。远观很美,近瞧……太丑了,竟然拿绿色塑料壳裹了土地,真像穷抠剧组的布景。没图丑拒。
越走人越少,不知道一起登上城墙的人都去了哪。四月天是真的很美,叶子都是翠嫩翠嫩的。

一路走走停停,路在视线尽头断了,大约是出口了。如果不饿的话我觉得我还可以倒回去再走一遍。
下了台阶看到到了另一个景区的入口,九华山,感觉也很不错,但是一个上坡,有点累,还是出口的下坡比较有吸引力。

13:00 太平门站→毗卢寺站(长江路×梅园新村×六朝博物馆)

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图,省美术馆,总统府都值得一去。其实我感觉在这一条街上就能花一天,去完这么些地方,最后再到德基广场祭一下五脏庙,一天就圆满了。

边拍边走,看到了周总理的雕像,门口写着梅园新村,雕像下有几束花,有的还开得正好,有些已失了颜色。左手边的游客中心可以凭身份证领票、存包。右手的场馆里,主要是些剪报、信件、地图复原图。不大,绕一圈很快就出来了,我这种走马观花的状态是这样。

沿着人行道一直走……

早闻六朝博物馆的大名,说她与一般的博物馆不一样。见了南博民国馆的设计,我不知道博物馆还能有什么创意,无非就是陈列柜里的物品有所不同。但看见她娟秀的外表,乐颠颠地买票去也。事实上这个博物馆真的不一样,我觉得隔着玻璃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不,是我原本就在。




六朝博物馆的环境营造的氛围让人感觉自己不像是一个急忙去寻找新刺激的游客,而是享受其中局内人。展品以青瓷为主,负一层还有遗址,妙就妙在设计者在遗址上搭了透明的玻璃桥,游客可以踩在上面俯视整个遗址的构造,这个太棒了,满足了我想脚踩千年、仰天长叹的愿望。正感叹得起劲,发现桥下有导游解说,这个时候腿不听使唤地带着我的耳朵挪了过去,成为了壮大这个队伍的一份子。

导游姐姐说,这块地原来是开发商高价买下来的,地段好,升值空间大。正准备干一番大事,就挖出来了文物,然后考古学家就火速前来发掘, 发现了土墙,经考证为1700年前六朝建康宫城的建筑遗址,在此基础上就有了六朝博物馆。 忘记导游姐姐怎么交代的开发商中奖后的事情,挖出了个博物馆,这个开发商的确是干了大事。


一层有一个大事纪年表,左西右东,清晰明了。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特别爱做这种时间线的总结,而后工工整整的压在书桌的透明塑料膜之下。一楼还有华容道的游戏,旁边围满了小朋友,有趣的是还有立体版的华容道,人们可以穿梭在棋子之间的缝隙中,想来置于情景里思路也会更多吧。小时候社区办活动里面也有解华容道的板块,趴在桌子上推来推去曹操总在最上面不下来,气的我恨他为什么这么胖,占地面积太大,出不来活该!父亲告诉我最快的解法也要八十一步(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变了没有)我立志一定突破记录,边推边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急性子的特点真是从小带到大。

二楼,不同时间会办不同的展览,这次是三国人物的邮票展。博物馆的地砖都是内嵌灰黑纹路的米黄色地砖,导游姐姐专门强调不是地板脏了,而是专门设计烧制而成的,以配合整个馆的氛围。




三楼,一上楼就有巨大的视觉冲击,不知是否借鉴了草船借箭的典故。这一层主要是一些历史人物以及重大事件的介绍,没有什么展品。还有应该是博物馆自己拍摄的关于佛教在江南地区发展的视频,叙述浅显易懂,蛮有趣的,但是就是抠图抠得太明显了。扮演梁武帝的演员是灵魂演绎,跟小时候母亲给我买的成语故事碟片里面的动画皇帝有一拼。遗憾的是液晶屏前没有椅子,站不久脚就痛了,从旁边的楼梯可以直接下到一楼。

刚进博物馆其实就看见服务台旁边的机器人在唱一闪一闪亮晶晶,站在她面前的小朋友开心的不得了。我小时候第一次见到能与人交流的机器人时,也是这样有一万个问题问不完。出来的时候没有小朋友在排队,我一溜烟快跑过去,清了清嗓子,弯下腰看着它,问她叫什么名字?长时间没有得到回复,我暗自紧张,难到是因为我年纪太大了,机器人拒绝和已经弄丢了童心的人说话?她回答我说自己叫“小六”,我心里一乐,下次一定叫彼小六来和此小六见一面。还没想好接下来再问她点什么,后面就来了小朋友们,作为一个刚被认可的大朋友决定下回再来问没想好的问题。

门口一眼看到有卖梅花糕的,味道实在一般,就是一块糖精甜的糯米,没有它的名字看起来那么好吃。

继续往总统府走。

越走人越多,总统府门口真的是人山人海,绝不夸张。每一个去南京的人要去总统府就像每一个来上海的人要去外滩一样。
可现在四点钟已经停止售票了,还有黄牛在倒高价票。感觉建筑风格和之前去的张学良故居差不多,这次就不去了。
16:50 总统府站→华侨路→莫愁湖公园(蜜汁藕×成诚烧饼酥)
来了好多次南京,却并没有真正了解过南京美食。狮子桥当然是一定要去的,但是感觉不到南京特色。原计划一天往返,现在我不想走了。索性一个人再待两天。 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在何处,那么这个世界也只属于我一个人。(看自己之前写的这话忍不住评论啊,好杀马特啊,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不可辜负美景与美食。我决定先拔草冰糖蜜汁藕。我在网上搜到的图片是这样的门面,当我按照高德地图的导航到达目的地时却找不到店面,是一个生活区,不像是游人会涉足的地方。重点是这么大的门面,我不会看不见啊,我只好问街边的店家,原来下了公交还要转个弯才到。


我问老板为什么我在网上查到的店面和看到的怎么不一样,老板说的应该是本地话,我听了个大概,貌似是以前这两边的店面都是她家的之类的。高德上显示这家是瑞金路店,在华侨路56号。卖蜜汁藕的不仅仅这一家,长乐路临近夫子庙还有一家,评论也多一点,之前看长乐路那家叫瑞金路分店,而华侨路这家叫瑞金路店,我以为是总店,嗯,不能以店面大小作为衡量好吃与否的标准。先买了一小块尝尝,老板很爽快的切好摆在盒子里,浇上蜜汁,插好牙签递给我,一口咬下去,藕进了嘴里,丝还在唇外连着盒子里的另一半。糯米甜软,藕还有一点脆脆的。看见窗口上贴着可以打包,阿姨说可以保存两三天,我决定买下半个藕带回去和小伙伴分享。悲伤的是,第二天晚上我还没回寝室,藕就涨袋发酸了。



抱着盒子站在街边,陆陆续续有买菜回来的阿姨来买藕,蜜汁也可以麻烦老板装拿小袋子装点一起带走。环顾四周,发现对面有一鸣酸奶,看到过有人推他家的酸奶,我决定顺便拔草酸奶。店里还有面包、牛奶等速食品,日期都很新鲜,我要了一杯草莓酸奶,偏酸,很像自己在家做的味道,就是那种怎么调都不甜的情况。我还是喜欢偏甜口的。
明明之前没怎么吃东西,一杯酸奶加几片藕就饱了。收拾妥当,和酸奶小姐姐再见,我要前往莫愁湖了。这一条街车快人少,尤其是公交车。那油门踩得,拐弯的时候车尾都是漂移过去的,(感觉武汉的公交师傅可以来PK一下)不知道车上的人能不能看清我这个游客吓傻的脸,但飞起来的公交也让我很快就到了莫愁湖公园南门。瞥见网上推荐公园对面的成诚烧饼店,红底黄字的招牌下缀着长长的队,想看不见都不行。这对好甜口,爱一切酥皮的糕点的我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诱惑,隔着马路都闻得见香。同学总说我是阿姨之友,我,当然,当之无愧。排队的阿姨热情地跟我介绍说,只想吃鲜肉的话不用排队直接买就行了,豆沙的最好吃,下来是黑芝麻的。前面的人买得太多啦,劝我吃多少买多少,放久了也不好吃浪费啦……离窗口还有七八个身位的时候豆沙就已经卖完了。剩下的味道我一样买了一个,其实吃感觉自己吃不完,但是排了那么久,不都尝一下感觉对不起自己。饼已在手,还没吃就已经满足了。提着饼沿着公园的河走,天色渐暗,坐在一树樱花下的长椅上,开始享受自己等待良久的胜利果实。



饼被芝麻满满地裹了一层,经过高温烘焙透着金黄,酥皮悉里索落地掉,还没用劲咬,一口饼就掉进了嘴里,芝麻的香、外皮的酥、肉馅的嫩融化在口中,太!好!吃!了!迅速吃掉了整个鲜肉的,刚出炉还热乎乎的比较好,肉凉了怕吃了不好消化。再吃黑芝麻陷儿的感觉就没那么惊艳了,酥皮有干面粉的口感,果然还是初见为佳。还是很推荐的,对我这种酷爱酥皮糕点人来说,真愿意每天早上都能吃到各种馅儿的酥皮饼。
傍晚的莫愁湖人渐渐稀少,算算剩下的时间去先锋书店已是不能了。就算是一个人的自由行,也总会被各种各样的情况限制。老门东有家蒋有记,说是锅贴不错,乘车去尝尝,然后再一路走到夫子庙消消食,看看秦淮河的夜景。
路痴就算有导航傍身也是白搭,我乘错了方向,还在错的方向上乘了很久……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耽误了我的锅贴,车灯这个颜色,真是服。

19:00 某地→夫子庙 (秦淮河夜景×梅花糕)
通向夫子庙的街道好像在整修,一人多的路障连城排隔开了马路两边,明明夫子庙的牌坊就在眼前却过不去,只好顺着路障走啊走,看哪里能有个供人通过的缺口。走了一个大大的U字,终于绕回了牌坊下。人多到用摩肩接踵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游客都表情不耐烦道人怎么这么多,我却异常开心。天知道我刚才站在一个人也没有的黑漆漆的街道上是怎样的心情。人多点好。



抬眼看到口渴了,本来不渴,一看到还真有点渴,买了杯西柚汁继续往前走。


夫子庙牌坊后的路上人虽多,但汽车还都开得进来。真正人多的地方是在秦淮河畔。尤其是连通两岸,考场与欢场的桥上,人挤人站也站不住,感觉自己双脚都离地了。陆陆续续还有旅游团汇进来,中间是最危险的,好不容易拨开人群拉住了栏杆,真是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看到人流的对面还有灯展,但此时我是真没有力气再过去了。
折腾多时终于见到了秦淮河,可一分钟都不想多待。节假日的安保力度还是很大的,每三五米就有安保人员,拍着扶在栏杆边上的人说,拍完照就赶紧走不要在此逗留。我按了几张照片就撤了,主要是源源不断的人要与秦淮河合影,挤得相机都端不稳。



朱自清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现在想乘船,买票是十里的队,去乘船又是十里的队。霍比特星来的我,只能顺着人流看着众人的后脑勺慢慢往外挪。

挤着挤着,看见了奇芳阁的牌匾,他家的鸭油酥听说好好吃,热衷于拔草各类酥的人自然是不会放过,进门问了店家却道鸭油酥已经卖完了。难过,那出门左转买一块梅花糕(还是芙蓉糕?难吃的东西都记不起名字)聊以慰藉吧,结果十块钱买了块巨难吃的硬糯米块,垃圾桶是它的归宿。想吃旁边的烤鸭肠,但二十串才起卖,这真是对独行者莫大的伤害。

下半天都在犯浑,幸好晚上的民宿很温暖。一直都很想体验一下住青旅的感觉,第一次住是在满洲里,但一间六个全是自己人,不是我想的可以和陌生人侃天侃地的感觉,再加上暖气不热,那天还发烧了,自己难过还让大家担心,不是很好的体验。同学推荐过头头的家庭旅馆,但没有自己住过总是有些疑虑。现在,我要卖一颗大大的安利,头头的家庭旅馆是我住过最棒的民宿。(笑死,这安利卖的不走心啊,你也没住过几家)头头和静静是情侣,这是他们的房子,其中两间分享了出来,每一间六个人,三张架子床。一进门管家就开始介绍每一个屋子,装潢很舒适,总之很喜欢啦。晚上和头头静静分享了酥饼,他们和我分享了春卷,好开心!我前面提到的拜了庙里每一个佛像的妹子住我对床,她的下铺是在上海做交换生的台湾小姐姐,自己一个人已经把江浙沪皖一带的风景名胜都转遍了,我又趁机安利了一下我们学校的户外旅行社团,又分享了彼此旅途中的故事,还有我倒了的要写东北游记的flag。(一年多过去了你还是没写,翻个白眼)被子和枕头也很软,认床的我睡了个好觉。其他妹子们回来的时候声音应该都很轻,谢谢每一个陌生人的善意。(Airbnb上就可以搜到~)


早上走的时候拍了一张客厅里的留言板,很多人写到这是自己第一次一个人出行,第一次住民宿。我不知道别的人第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是怎么开始的,是简单的突然有一天想拥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就一个人订票了吗?还是杂事缠身想逃离自己所处的环境一个人去散散心?还在家读书的时候,每次出门母亲都会问,和谁一起出去,都去哪啊,回来吃吗,不回来的话吃什么定了吗,几点回来都问清楚了才会拨款批准出门;在外求学,母亲叮嘱出门一定要有个伴之类等等,出行报备已经是习惯。但现在已经不用等拨款了,虽然还不能经济独立但已经有经济来源能支撑我的消费,但足够自己溜达了。。(你这一年一个人出去跑的不要太high啊,这块明显是脱离心理桎梏的挣扎阶段)
非要让我用一个词形容一个人的旅行的话,那就是惬意。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想在一个地方待多久就待多久,你只需要倾听你自己心底的声音。独处是美好的,尤其是在旅途。陌生的环境会把自己的情绪无限的放大,无限的欢喜,无尽的忧愁,一切随你。奔波忙绿,人情世故,给一点时间与自己相处吧。
愿每一个人都有愉快的旅途,愿你拥有美好的独处。
旅行-许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