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往事
(读书日开始写的,无奈写字能力不佳,拖到现在了。还是要勤练笔。)
我爱读书,这是我在各类表格“爱好”一栏最有底气填的项目,也是能让我在各种状况(痛经、焦虑、失眠)下迅速平静、超脱逃避的绝招。 过去的这些年,也读了一些书,不算特别多,且多是消遣自娱,不为做学问也少有输出。虽偶有惭愧,但也乐此不疲,“世间完美的事太少,我们不能什么都想要”,姑且先由衷的享受着吧,兴许哪天量变引起质变,也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娱己娱人呢! 1 小时候家在穷乡僻壤,大人们只关心田里的庄稼,但也收成可怜。除了交学费换来的课本几乎没什么书可读,路旁丢弃的报纸传单都少有见到。 有一本《儒林外史》,红色布面硬装封皮上面烫着金字,显得格外雍容典雅。在爷爷家的棕黑色漆柏木衣箱里搜罗到的。文言文,看不大懂,依稀记得有考进士什么的比较有趣。不明白爷爷为什么会藏有这本书。他会写对联,当过村书记,不过在文革期间,被人告了莫须有的密,斗了下来。 从我记事起他只是个慈祥沉默的老人,大眼炯炯,脑袋铮亮,由着我们这些孩子去翻箱倒柜找吃食。我发现了这本书,拿出来坐在爷爷屋侧槐花树下的荫凉里,空气芬芳、鸟儿啾鸣,我伸出手指摩挲着封面的细微纹络,翻开泛黄的书页,心里不自觉生出几分敬畏,许多美好。 后来又过来看过几次,最终这本书随着爷爷的去世失了下落。 2 小学时代有一本书,算是我学生时代的作文启蒙,对我写字风格的影响至今。 严格意义上,这本算是工具书,好像是《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之类的,给语文老师备课批改作文用的。不记得从哪得来,大概是从在另一个村当老师的二姑父家翻来的。 这本书除了讲好作文的要点外——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描写要细致用词要考究,每一个作文题目都附有例文,而且正好与我们的课程是一致的。 说来惭愧,看了这些例文后便再也跳不出其套路了。老师让写自己的一个亲戚,我就参考例文表妹圆圆写表妹晶晶。为了不让老师发现(那时我猜想,我们老师肯定也有这样的教材),我穷尽词汇,修修改改,结果交上去后却得了老师表扬,当着全班朗读。然而,我又羞愧又高兴,为了不被发现声名扫地,只好更加努力揣摩遣词用句,从而陷入了“正向循环”。 高中时,我的作文写的还不错,一直深得语文老师偏爱,有一篇还在省刊发表过。那时候总结,作文的诀窍是用心诉说,每次写作必从自己的经历挖掘提炼,但说理性的议论文并则不太擅长。 3 高中时最爱余秋雨——情感丰富,词藻华美,排比恢宏。虽然在这个时代会被人诟病矫情,但高中时代的确是好作文的标杆。 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都买来看过,印象最深的是写苏东坡和敦煌的两篇,诗意又不乏新意,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揣摩,给了另一种解读人物的角度。我从此爱上苏东坡,对敦煌充满向往。 那时候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每逢月度放假,校门口的路边便摆满了各种封面粗糙的厚厚小字盗版书,多是国内外名著,《读者》合集,心灵鸡汤集。余秋雨的书就是这种小摊买的,还曾买过《巴黎圣母院》《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一本心灵鸡汤合集。 前两本小说是在家熬夜看的,虽然有很多错漏,但还是很痴迷故事,开始认识到对人性复杂。心灵鸡汤呢,每天午睡后看一篇,写的好的划在线,有感触的地方写字,盗版书纸薄,常常力透纸背,也是备战高考枯燥生活的调剂。 当然,那是个新概念、韩寒、郭敬明火热的年代。我看过大部分的文章,也在被窝里看完了《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但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农村学生我而言,总感觉有些疏离。感觉是两个世界的人,不太懂得他们的爱恨情仇、青春苦痛。 我的青春平静单调的如同一汪湖水,苦而不痛,更无甚纠结处,一心一意奔高考而去,仅此而已。因为单纯,所以相信心灵鸡汤里的美好故事,也对远方的城市充满余秋雨式的憧憬。 4 不久,上大学了,憧憬却变成了尴尬。同寝的姐妹虽不是大富大贵,但电脑用的得倍好,谈吐打扮都优雅自信,从乡下来的我则从骨子里透着畏缩和自卑。 还好,机缘巧合学了设计,前两年都在苦修绘画基本功,始终处于一种忙碌紧张状态,没有时间去自怨自艾。 而且还有书呢!大学的书可真多啊,各种各样的都有。学校的图书馆一次最多借6本,一般会精心挑4本设计艺术相关的,再去文学小说区拿两本书。具体看得什么却都忘了,印象深刻的只剩下《美的历程》《设计心理学》、各种画集作品集。 文学类的则有:《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兄弟》《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应台系列,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的也是这个时期看的。 那个时期,网络文学正繁荣,现在翻拍成电影电视的大IP,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大都是那时大家热追的,其火热度应该不亚于上一代的琼瑶。我最爱辛夷坞的一系列小说,也许是恋爱了的缘故,所以看得进去文中兜转千回的衷肠思绪。 5 工作后,与男友仍然异地,日子相对简单枯燥。第一家公司是500强,工作压力大,加班多。除专业书籍外,看得最多的是各种小说。常常觉得这个人写的不错,便把其的书都找来看一遍,比如东野圭吾、莫言、严歌苓、马克.李维、刘慈欣。 工作第二年例行体检,发现身体出了点小毛病,要做个小手术,再加上工作中的各种委屈多重夹击下,精神萎靡不振,对工作、生活、男友、父母都提不起任何兴趣,一丝怀疑绝望的情绪飘忽而来,迅速蔓延放大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我往里拉扯,差一点就是灭顶,幸而读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接着读了一系列,然后所有的纠结和执念突然就豁然开朗了。 张德芬的这一系列书被归为心灵鸡汤,但若是救命的鸡汤,多喝几碗无妨。我从中最大的收获是:觉知自己,建立和自己内心的联系,学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6 现在,我已结婚生子,有孩子后感觉很容易就在日常琐事中失去了自我(这个“自我”只是要求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安静时间)。读书则是最佳方式——通勤地铁上,孩子睡着后,翻开一本书,看一会儿,身心就超脱俗世之外了。 看一些严肃的《失控》《黑天鹅》《创业维间》《黑客与画家》; 也看轻松的小说散文《晚饭花集》《我是猫》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系列; 当然也给孩子读绘本《小熊宝宝》《托马斯和朋友》《好饿的毛毛虫》《我的世界》…常常一本书要翻来覆去讲好多遍,还不肯罢休。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从小就有这么多书看。恨不能晚投胎三十年。 不过这个时代也不错,各种渠道买书看书方便了很多。 结 读书,可以是做学问,也可以只是消遣快乐,有些可能会震撼心灵启迪人生。 不爱参加读书打卡,社交读书之类,真喜欢,无须坚持,也犯不着炫耀。从中收获了什么,唯自己心知,意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