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业余民族志(十一)“天才琴童”的培养
这个话题其实《音乐神童加工厂》一书已经讲过了,本来不想讲了,但今天与豆友聊天遇到这个话题,感觉还是有些东西不吐不快。
“天才儿童”(child prodigy)这个词在今天已经被滥用了。大家觉得什么比例下的天生才分算得上是天才呢?在音乐演奏方面,我大概估了一下,约有0.1%的琴童被称为“天才儿童”,但是约有1%的琴童具有与那0.1%相当的音乐才具,只不过没有被加班加码推到那个程度,其中任何一个,只要个性合适,家长肯花代价,孩子练琴时间够长、效率有保障,就能到达相同的程度从而能被戴上“天才儿童”的帽子。(这些是在本来已经是琴童的群体里,还有一批没有机会接触到古典音乐和乐器演奏的孩子,我们不妨假设有才能的儿童的比例在那个群体里是一样的。)试想,一个数学才能在1%的孩子会被称为数学天才儿童吗?一般好像不会,在咱天朝的大号中学里,动不动一个年级一千人,那不就是年级前十吗?(可能够上一流大学。)0.1%呢?好像还是有点玄。大家会说,这孩子在数学方面有天分,可能全国奥赛能拿个奖,不过也不一定指望他将来就学数学。
培养音乐演奏的天才儿童是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一方面,被认作是天才的孩子,家里似乎义不容辞要推孩子成为独奏家。另一方面,这孩子真正的才能其实只是琴童中的 top 1%,远不够当独奏家的(事实最后成为独奏家的只是全体琴童的~0.0001%-0.01%)。那么如果让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成长,只是在旁边附带着练练琴呢?所有属于top 1%内的孩子,其实只需要靠这种附带着练练琴的练法,(每天1-2小时,不过在十三、四岁以前仍然需要人监督),在最后两年可能需要加一点码,到高中毕业的时候都可以达到准专业级别,足够考取一流的音乐学院,将来如果发展顺利,可以进入大乐团当演奏员,但是基本可以肯定当不了独奏家。(音乐演奏1%能进一流音乐学院和数学1%能上一流大学,这个比例差不多。)然而以今日古典乐演奏的评判标准和发展趋势,想当独奏家,需要家长和孩子都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决心,这部分有决心肯付出的人,就是那 0.1%。并非他们才能更高,而是他们更狠得下心来去撞大运,(一般也不是出于别无选择的炽热的爱,极少数除外),他们之中,仍然只有1%-10%(这个具体比例我无法估算)能成为独奏家,有的是因为确实是真的不世出的天才,还有的是凭运气。
那0.1%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这点《音乐神童加工厂》里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大致是:昂贵的学费和旅行费用(四万美元下限),以一两周或一个月为周期长途奔波(比如美国的东西海岸飞行或欧洲的跨国几百公里旅行),有的家庭为了孩子学琴而举家搬迁,也有的两地分居,家长之一不工作全职陪同孩子旅行、监督练琴、操持孩子在各地的起居、其它课业学习(因为经常缺课或彻底home schooled)以及各种参加大师班与比赛的事宜。家庭负担不起的,可以想办法申请资助,但是需要知道一些门路,并且朝不保夕,随时都需要向资助者证明自己有资格继续拿资助。家里如果有超过一个孩子就更难协调。孩子则需要长时间练琴,很多在六七岁时每天的练琴时间就不少于4小时,到了十几岁则不少于6小时乃至更长。这么长时间的练琴必然与正常的学校课业有冲突,所以大部分“天才儿童”选择home schooled或者很早加入几大音乐学院专门为他们开办的“young artist program”,每天只用半天时间学习其它课程,相当于中国的音乐学院附小附中。他们从大概初中年龄开始,就开始过一种与同龄人隔绝的特殊生活,由练琴、上课、旅行、比赛和演出构成。在这种训练下坚持下来的孩子,虽然最后大部分还是当不成独奏家,但是毅力和抗压能力大都很强,情感和社交方面则一般有所不足,但后者在后来的生活中也并非不可弥补,有些文章过于渲染他们的缺陷也不准确。这部分“天才儿童”之间仍有残酷的竞争,在多轮选拔之后,90%到99%的被淘汰者水平仍然远高于一流音乐学院的普通毕业生,他们往往不难拿到一个一流乐团首席的职位或重要席位(要看哪些座位有空缺),很多可以进音乐学院或大学音乐系执教,但是没当成独奏家总是他们一生的扼腕之叹。
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我无可评价。但是希望热衷于评价的人们能够谨慎评价。
对这部分0.1%的儿童的教育中最尴尬的地方在于,长时间苦练和那种生活方式,肯定是不适合儿童成长的,尤其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但以今日对演奏尤其是独奏的严苛挑剔,不在十一二岁以前下定这个决心走这条路,想在成年以后通过自主修炼而到达独奏的水平基本没戏。而另一方面,就算投入了那么多,最后基本上还是当不了独奏家。这是一种倾囊所有购买彩票的投资行为。中奖的人还是有的,而且活动在聚光灯下,他们被聚焦的存在鼓励着身后更多人购买彩票。
此外,音乐界黑幕重重,各种准黑帮操纵比赛与演奏市场,真狠得下心去奔那个黑道吗?有些对演奏爱到极点的人还是狠得下心的,但是他们未必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有这种热情和自主性,多半还是得由他们的家长来下这个狠心。那么另一方面,如果有人对所有 top1%琴童的家长说:您的孩子有成为独奏家的潜质,您愿意投入吗?(倒不是假话,问题是隐藏没说的话是:这种孩子其实太多了。)敢狠心说不愿意的家长可能也不太多。多数情况其实是,那些家长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有成为独奏家的潜质,因为没人对他们那么说,因为从一开始他们自己也没下足了功夫去推孩子,所以好像孩子一直不如那 top 0.1%的。
现在回头来谈论一下top 1%的琴童们早年才能的体现,这个才能显现的方面和时间在不同人的身上不一样,而其体现的早晚、方式、以及在何人面前体现出来,很可能就决定了他将来的道路。有的表现为肌肉才能,包括身体的放松、协调性,外在现象就是姿势天然好,不需要多少纠正,还有比如弹钢琴不容易弹错音、手指力量强,音色天然比较好,小提琴音准天然比较好,运弓音色天然比较结实、容易运全弓,左右手很容易协调等等,另外节奏感好大概也可以归于这类。top1%的琴童中,差不多90%以上有这种才能,这些人显露才能比较早,从一开始就会领先于其它琴童,迅速进阶。不过很多人在十四五岁之后,出现一个明显的平台,呈现出某种标准化的音乐表现力,不论老师怎么教、自己怎么努力,都只能到达这样一种程度:外行人听足够好了,似乎比大师也差不了太多了,熟悉音乐的人听起来会觉得欠一点味儿,更动人的音乐怎么都出不来了。(这里面也不排除以下因素:为了应对比赛,老师有一种标准化的音乐演绎教学,有一些标准化的名人录音以供模仿。)事实上,这其实就是这些孩子的真实才华局限,虽然在好老师的指导下还有上升空间,但这个空间也不大,大部分国际比赛选手都在这个范畴内。凭运气和操作,这些人中的极少数居然也是能够变成名声在外的独奏家的,大部分当然是会被淘汰。另外有少量的孩子,在肌肉能力方面并不出众,在早期他们最多将将跟上前面一类琴童的进度,相比之下在技术上还往往捉襟见肘,但是他们有一种特别的音乐敏感,能够在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将某些特别细腻深刻的音乐表达出来。后一类孩子,很容易错过早期的天才儿童筛选,从而不可能成为独奏家,也有可能碰上慧眼识珠的老师,不断地推动和鼓励孩子走那个看起来没戏的独木桥。对音乐真正敏感的孩子当然可能也同时是肌肉能力出众的孩子,也许只有两种能力同时具备的,才算是真正的演奏天才,并且也不会被错过。但是,一个孩子音乐敏感性的显露,可能出现在5岁、8岁、10岁、12岁、14岁、甚至更晚(虽然更晚的情形不多见),每个孩子开窍的时间不同,并非显露得晚一点的才能就低,有时甚至是反过来,我们很难在14岁以前就在top 1%的群体里判定谁有真正的独奏家的天赋,事实上我认为,即便到了18岁都很难判定这一点,音乐演奏界陨落的童星不计其数,很多“神童”在二十多岁之后越来越平凡,再也无法更进一步。
那么如果有 top1%的才能,被看做 top 0.1%,并且热爱音乐,该如何选择呢?
我没答案,只能祝各位琴童和家长好运。但在此之外我想扯远一点:
1. 古典音乐界是很黑的,这是与这个行业手把手从人到人的传授技艺的方式直接相关的,除非传授方式改变,否则这种政治格局难以改变。在这种黑暗的大局下,真正了不起的音乐家是可以(不难)被埋没的。但是一个人可以甘愿被埋没,如果音乐给予他无上的快乐。
2. 音乐和音乐家都有很多种生存的方式,最有天赋的适合当独奏家的人,不是一定得当独奏家才实现他作为人与作为音乐家的价值。
3. 文化学习永远是重要的。音乐理论与音乐史的学习会帮助人成为真正的音乐家而不是演奏匠。而今日古典独奏舞台上活跃的有不少是演奏匠。
4. 古典音乐自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在博物馆化,今后也注定只能以博物馆化的方式生存,这不是能够轰轰烈烈产生伟大的新艺术的场地。一个人可以为了美自甘沉于其中,但若是为了声名和成就而攀登这里的顶峰,呃。。。 战场选择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