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笔
最近一直在写议论文,我知道议论文多有枯燥乏味之嫌,但对于其他文体,却一直有心无力。
其实小时候我也算是个爱写之人,诗歌故事,在母亲的影响下,也有几篇拿去发表,曾赚过些许稿费;议论抒情,也有些自己写完后拿去朗诵,得过一些奖项。但随着年龄渐长,经历渐多,也加之进入城市,见到之前所未见,顿感井底之蛙,开始畏首畏尾,不太敢提笔。后来家中变故,便开始写一些矫情文字发表在网上,以求别人的关怀和怜悯。现在想想,虽有羞愧,但那时的我也只能写写聊以自慰。然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却很长时间没有再让我提起笔。
笔有笔芯,人有人心,更好的贴近人心,文章才会让心感叹,故事才会被人拿出好酒。大学期间所学心理学似乎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去观人心,遂在学成归来,自然而然的在生活工作中加以练习,却发现不同的人心颜色各异,而在不同的环境中人心所表现也有各有不同,或开心,或激愤,或阴郁,或恐惧。遂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人心,但七情六欲是人心之共通之处。既然如此,不奢求所有人喜欢我的文字,但希望读后有一些感想和启示。
懂得人心还不够,如何写出来,如同一首悲伤的歌曲要用怎样的曲调,一副美丽的画卷要用怎样的墨笔一般,需明白讲出来的语气。我觉得我可能算是有故事的人,也算半个有思想的人,但每每想提笔写起小说散文,却发现自己的感情虽有,但却一片混杂,还没有抽出一缕而写出故事的能力。思想虽丰富,但多繁杂,不成系统,不能针对的写出对待这个世界的见解。记得幼时在母亲指导下阅读散文,读上几遍却依旧不懂,母亲只告诉我:散文形散神不散;读小说,知其表却不知其里,知其然而不知其然。所以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我自觉自己还不能把控好。小说的表里如一,思想与故事的高度结合,我更是鞭长莫及。
其实,还有一点让我长久以来没有拿起笔,我知道自己所缺是什么。蔡崇达写《皮囊》,可以赤裸裸的写出自己父亲病倒之后的性情大变,也可以写出母亲无理一般的倔强。史铁生写《我与地坛》,可以写出自己失去双腿后对母亲的极端恶劣的态度,也可以写出母亲去世后的追悔莫及。太宰治写《人间失格》,可以写出自己对于人间的无比厌恶,也可以写出对于生的绝望和死的向往。他们都有足够的勇气,拿起笔,把自己的故事、情感、甚至于生死写于纸上。然而我却没有。我需承认,这三本书让看到一半我就想逃避,不再想去翻看,可能是因为我勇气没有他们那么足,而却拥有了可同理他们的心境,总联想到自身,以至于现在《人间失格》我还是没有看完。但我对他们都非常推崇,不仅因为他们的笔直达人心,也因为他们具有我没有的勇气。
犹记得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挚友逼问我:你为什么不敢去想你的母亲。我被他逼得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而第二天依旧如初:母亲逝世后,我自己断了跟她的所有连接,似乎是想不让那些连接提醒我她已经离去,似乎没有那些连接,她便依旧存活在这个世上一般,以至于连做梦都鲜有梦到。同样,我丢掉了我让她引以为傲的写作和其他很多东西。这么多年了,我发现我那时的天真幼稚,我也同情那时我的被迫决断。我根本没有办法斩断跟她的连接,我身上有她的血。
我从新拿起笔,开始从议论文写起,开始从新感觉握着笔的感觉。也开始追忆,追忆我逝去的那段年华,努力写出我的故事,我的心情,我的人生。
昨日夜里,翻到了我去年前发的一条微博:我梦到妈妈了,她冲我笑,她是那么年轻漂亮,我问她,我是在做梦吗?她说,是的。我开始哭泣。她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小时候我也算是个爱写之人,诗歌故事,在母亲的影响下,也有几篇拿去发表,曾赚过些许稿费;议论抒情,也有些自己写完后拿去朗诵,得过一些奖项。但随着年龄渐长,经历渐多,也加之进入城市,见到之前所未见,顿感井底之蛙,开始畏首畏尾,不太敢提笔。后来家中变故,便开始写一些矫情文字发表在网上,以求别人的关怀和怜悯。现在想想,虽有羞愧,但那时的我也只能写写聊以自慰。然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却很长时间没有再让我提起笔。
笔有笔芯,人有人心,更好的贴近人心,文章才会让心感叹,故事才会被人拿出好酒。大学期间所学心理学似乎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去观人心,遂在学成归来,自然而然的在生活工作中加以练习,却发现不同的人心颜色各异,而在不同的环境中人心所表现也有各有不同,或开心,或激愤,或阴郁,或恐惧。遂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人心,但七情六欲是人心之共通之处。既然如此,不奢求所有人喜欢我的文字,但希望读后有一些感想和启示。
懂得人心还不够,如何写出来,如同一首悲伤的歌曲要用怎样的曲调,一副美丽的画卷要用怎样的墨笔一般,需明白讲出来的语气。我觉得我可能算是有故事的人,也算半个有思想的人,但每每想提笔写起小说散文,却发现自己的感情虽有,但却一片混杂,还没有抽出一缕而写出故事的能力。思想虽丰富,但多繁杂,不成系统,不能针对的写出对待这个世界的见解。记得幼时在母亲指导下阅读散文,读上几遍却依旧不懂,母亲只告诉我:散文形散神不散;读小说,知其表却不知其里,知其然而不知其然。所以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我自觉自己还不能把控好。小说的表里如一,思想与故事的高度结合,我更是鞭长莫及。
其实,还有一点让我长久以来没有拿起笔,我知道自己所缺是什么。蔡崇达写《皮囊》,可以赤裸裸的写出自己父亲病倒之后的性情大变,也可以写出母亲无理一般的倔强。史铁生写《我与地坛》,可以写出自己失去双腿后对母亲的极端恶劣的态度,也可以写出母亲去世后的追悔莫及。太宰治写《人间失格》,可以写出自己对于人间的无比厌恶,也可以写出对于生的绝望和死的向往。他们都有足够的勇气,拿起笔,把自己的故事、情感、甚至于生死写于纸上。然而我却没有。我需承认,这三本书让看到一半我就想逃避,不再想去翻看,可能是因为我勇气没有他们那么足,而却拥有了可同理他们的心境,总联想到自身,以至于现在《人间失格》我还是没有看完。但我对他们都非常推崇,不仅因为他们的笔直达人心,也因为他们具有我没有的勇气。
犹记得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挚友逼问我:你为什么不敢去想你的母亲。我被他逼得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而第二天依旧如初:母亲逝世后,我自己断了跟她的所有连接,似乎是想不让那些连接提醒我她已经离去,似乎没有那些连接,她便依旧存活在这个世上一般,以至于连做梦都鲜有梦到。同样,我丢掉了我让她引以为傲的写作和其他很多东西。这么多年了,我发现我那时的天真幼稚,我也同情那时我的被迫决断。我根本没有办法斩断跟她的连接,我身上有她的血。
我从新拿起笔,开始从议论文写起,开始从新感觉握着笔的感觉。也开始追忆,追忆我逝去的那段年华,努力写出我的故事,我的心情,我的人生。
昨日夜里,翻到了我去年前发的一条微博:我梦到妈妈了,她冲我笑,她是那么年轻漂亮,我问她,我是在做梦吗?她说,是的。我开始哭泣。她说,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