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世界充满尔虞我诈,于是他把自己活成一个玩笑

亨利四世(一)西方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恶棍
一千零一夜 第175夜
讲述人:梁文道

我们都喜欢恶棍,那是因为在恶棍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自己。——梁文道
大家爱看历史题材电视剧吗?我很爱看。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传统的戏剧作品,其实是古时候绝大部分人,甚至是今天我们很多人掌握历史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
在这样一些历史剧里面,我们看到的不止是过去的一些好玩的故事、有趣的人物,而且更重要就是,我们好像学会了一点历史里面的教训。我们仿佛觉得那些过去发生过的悲欢离合能够告诉我们一点,关于今天我们这个时代做人处事的道理。
甚至有时候,它们还能发挥借古讽今的作用,能够表达出一种对于今天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政治的一些看法。它有时候就像一个时事评论一样,借着过去的东西,来评论现在的时局,甚至是一种猛烈的批评跟辛辣的讽刺,这个东西古今中外都一样。
莎士比亚活跃的年代最流行历史剧
比如说在英国,就曾经有这么一段时期特别流行历史剧,英国话剧里面的历史剧主要出现的朝代就是伊丽莎白时期。

那个时代,她在位的四十四年,是英国的一个黄金时期。国力很强盛,还达到了英国当时的一个文学、艺术、科学各方面的最高峰。比如说,讲“知识就是权力”这句名言的培根爵士,就是那个年代的人。
当然这个年代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那就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活跃于英国的文艺戏剧舞台的时候,正好就是历史剧在英国开始流行、普及的年代。那个年代英国人民都很喜欢看历史题材的剧场作品。
其中一个理由就是:那个时候的英国,开始出现了一种国家意识。过去的英国它总是一个王朝意识,它的领土常常变来变去。但伊丽莎白时期领土是相对固定的,在一个长期的女王统治之下,整个国家开始出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绪。老百姓对国家有民族认同感了。
因此在这个情况底下,大部分历史剧都是歌功颂德的,都是要弘扬爱国情绪的。莎士比亚则是这里面最突出的一位剧作家,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剧本,就是一个历史剧。

其实在那个年代,莎士比亚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的历史剧,因为历史剧是最受欢迎的。莎士比亚,他几乎所有的史诗剧、历史剧的创作,是涵盖了从英国最早有历史以来,一直到伊丽莎白时期,所有的大事他都囊括在他的作品之中了,而且写得是那么精彩。
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莎士比亚,是因为他的历史剧创作,表面上让你看起来,和一般历史剧差不多,都是弘扬爱国主题的,但你再仔细看一看,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里面其中一部我觉得很重要的作品——《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分上、下两部,加上后来的《亨利五世》并称为“兰开斯特三部曲”,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之中很杰出的一个小高潮。

这个《亨利四世》其实只涵盖了亨利四世后期的一小段时间。里面主要着重写的是亨利四世的儿子,当时的太子,就是哈尔王子,也就是以后亨利五世了。
换句话说,《亨利四世》其实要告诉我们的是,亨利五世的成长史。亨利五世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一个把国家带上荣耀高峰的这么一个人。而且亨利五世,就在他年轻当太子时,是个有名的纨绔子弟,跟一群不务正业的恶棍天天混在一起。
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没出息,没想到他最后居然能够浪子回头,所以他的故事是分外感人的。可是我们身为中国人,我们今天读这个剧本有什么意义呢?
莎士比亚之所以不只是英国的莎士比亚,而是人类的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的历史剧里面掌握住了一些东西,那个东西是普世的。
一个恶棍,为什么很受欢迎?
这个剧里面,它讲的不只是明君。事实上整个《亨利四世》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这个主角哈尔王子,而是一个叫做约翰·福斯塔夫的人。约翰·福斯塔夫他本来也是一个爵士,但是这个爵士虽然有贵族的身份,他的日常行为、生活行径完全就是一个街边的流氓,是个恶棍。
除了哈姆雷特,约翰·福斯塔夫这个人物,在曾经有两三百年里面,是在莎翁笔下所创造出来的人物之中最有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全欧洲都知道谁是福斯塔夫,是老百姓们喜闻乐见、很喜欢的一个人物。甚至恩格斯都为他发明了一个很有名的词语,叫做“福斯塔夫背景”。
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受欢迎?那是因为他太搞笑了,这个恶棍是个丑角,是个滑稽的角色。在舞台上面出现的形象总是大腹便便,说话非常地夸张、自吹自擂、坏事干尽,但是大家还是喜欢他。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最典型的福斯塔夫的言语。他跟他一个一起干坏事的哥们在聊天,就说到他上回去打劫,抢了人家朝圣客钱没想到自己又被抢了。接下来,就很不高兴,就觉得自己瘦了,他本来是个大胖子。我们看看他怎么表达他这个不高兴的情绪。
巴道甫,自从上回那场买卖以来,你看我是不是消瘦得不像话了?你看我抽得这个样子!缩得这个样子!真是的,我浑身的皮搭拉下来就跟一个老太太宽大的袍子似的!我憔悴的样子就像一个搁了好久的皮儿都皱了的苹果!咳,算了,我还是快忏悔吧。要忏悔就得突然一下子,趁着我还有这股热劲:等会儿我又该泄气了,到那时候就打不起劲儿忏悔了。教堂里头是什么样儿,我哪还记得? 是啊,就这么说嘛!来,给我唱个吊膀子的小调,让我高兴高兴。其实我本来也像个绅士,老老实实的:够老实的,很少说脏话,一星期不过掷七次骰子,一刻钟不过逛一次窑子,借人钱也还过——那么三四次;过得挺舒服,作事不出范围。现在呢,我的生活满没有规律,完全越出范围了。 ——《亨利四世》
这就是最典型的福斯塔夫式的对话,说话是口若悬河,完全就是在吹牛。一天到晚是大言不惭,把自己说得是骁勇善战,但其实胆小如鼠,专门就欺负人。比如说他去打劫,一遇到看起来比他可怕的,他转眼就逃。还会偷偷摸摸地偷人家的东西、欠了钱不还、天天逛窑子、喜欢赌钱,什么坏事都干尽。为什么这样一个人物大家会喜欢呢?
他不只是这些小坏,他是一个坏透了的人。这个剧里面出现过一个很重要的内战场面,当时的英国内战,他身为一个贵族,他也要参战,因为那时候贵族都要上战场。他要找士兵,就去抓壮丁。他最喜欢抓有钱人家的男孩,因为有钱人家他好勒索。然后给不起钱的,那些街头流浪汉,没有训练、身体不好,他送去当炮灰,送去填坑。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很坏。

然而大家喜欢他,不只是因为他说话够滑稽,而是他的滑稽的言语里面总是透露着一种讽刺的色彩。你看他去打劫,他一天到晚打劫的都是一些有钱人,他认为打劫有钱人是天经地义的。他几乎就觉得自己像是罗宾汉一样,是劫富济贫,只不过他从来不济贫,他救济自己的钱包。
但是他口中起码说出来那一套,有钱人为什么讨厌,那些贵族为什么可恨,即便他自己也是贵族。当年的剧场里的老百姓看了就是高兴,因为当年看戏的人什么人都有。莎士比亚他所在的那个剧场,看戏的人是贩夫走卒什么人都有。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这个社会贫富悬殊,权力的分配不公平。所以当来了这么一个人物,一天到晚就冷嘲热讽、嬉笑怒骂那些当权的主教、国王、王子的时候,你能不高兴吗?你不觉得他替你出了一口气吗?
再去看看他干的那些坏事,他又要干坏事,但是又要干得很滑稽,甚至他还老是自嘲。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是一个玩笑。好像活在这样一个现实的世界里面,我们除了开玩笑就什么都做不成了。
这个世界是充满尔虞我诈的,这个世界是有很多老百姓在受苦的。我看到这个景象能怎么样?我们就开玩笑,把自己活成一个玩笑,他就是一个把自己活成玩笑的人。而恩格斯所讲的“福斯塔夫背景”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福斯塔夫透过他折射出来的当时的英国的底层社会的面貌,这就让我们看到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与众不同的地方了。
这不是一般的历史剧,他让我们看到整个世界
理论上讲,这是一个王子怎么样从一个胡作非为的官二代、红二代,慢慢变成一个有为青年,变成一个好国王的一个过程。这样一个故事里面,还夹杂着许多的阴谋、造反、叛变、内战、宫廷的权斗,他完全可以把它写成宫廷内部的斗争戏。可是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莎士比亚,是因为他不只是看到这个,他还看到了整个世界。
你想想看,我们如果今天有个历史剧在讲唐太宗,你不太可能在那样的讲唐太宗的一个历史剧里面,看到唐朝的一个奴隶、看到那些贩夫走卒他们的日子、他们的心声。但是莎士比亚在写一个国王,将来非常英明的国王的成长史里面,却让我们看到了英国的底层。
他怎么样让我们看到呢?他用的方法就是植入这个约翰·福斯塔夫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在这本书在这个剧本里面,他是未来的国王亨利五世——也就是这个哈尔王子,他的好朋友。这个王子年轻的时候,是很混蛋的一个人。谁带着他去闹呢?就是这个福斯塔夫。
你想想看这个福斯塔夫自己身为一个贵族,喜欢偷、抢、坑蒙拐骗也就罢了,他还带坏了国家未来的继承人,带着这个太子,甚至带着他去抢钱。而这个太子呢,跟他一学还学得真坏,坏到什么程度呢?就想过来恶作剧他这个老哥们一把。
这个福斯塔夫约好了这个王子跟他的随从明天半夜4点去打劫。结果到了最后,这个王子跟他的随从没有出现,就哥们刚刚打完劫,他回来抢哥们。闹到最后揭发出来就是闹剧一场。你看这个王子给他带坏成这样。
这个王子就随着这个约翰·福斯塔夫,混遍了伦敦的下层社会,跟酒吧里面的酒保那些人,天天到晚嘻嘻哈哈胡闹,跟这个妓院的老鸨母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么样来混日子,全是福斯塔夫引着他。

由于有福斯塔夫这个角色,让我们看到了原来的宫廷斗争剧里面看不到的这个部分。而这个部分是充满了嬉笑怒骂,但是,莎士比亚在那些所有让人觉得可笑的场面里面,突出来的却是你想象不到的细节。
比如说其中那场:他们约好半夜要去打劫,在这个旅店里面要牵马的时候,就问:“这个马现在是谁照顾,原来那个养马的马童呢?”又在骂人用最粗鄙的一些话在说话。但是这个时候不经意地,客栈主人就来一句:“哦,之前那个看马的,自从前年燕麦加了价之后他就没好日子过,死了。”
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讲的是什么?燕麦,老百姓们最主要的粮食,涨了价,他日子不好过,然后就死了。也就是说这个人可能是营养不良,患病死,甚至可能是饿死的。在一句笑话之中交代出来,这句话你再想想看,它好笑吗?
福斯塔夫背景,恩格斯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透过福斯塔夫这么一个小丑般的角色,看到的是整个底层社会众声喧哗、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全部都有着他们的辛酸和眼泪,都是最顶层的国家领导不会知道的。集中写上层社会国家领导,但是下面是整个底层当做背景,巧妙地糅合起来了。因此这个历史剧,它已经不是一般的历史上的大人物、王公将相为主角的历史剧,还是一个有整个底层社会为背景的一个历史剧。
在莎翁的戏剧中看到我们自己
如果你活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你看着这样的戏,你觉得你在那个戏里面是看得到自己的。莎士比亚写的历史剧,就跟所有我们知道的影视剧里面的历史一样,不可能百分百真实,绝大部分都是有戏剧化的再改编。
这些再改编莎士比亚表达的其实是对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英国的看法。而他对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英国看法,很神奇的,我们放到别的国家、别的时代,你比如说今天的中国,你可能也会觉得,是我们的故事。
我们在电视新闻里面,看到很多大人物全球到处飞来飞去的故事,而看着电视的我们,看着新闻的我们,可能躲在很狭小的一个房子里面;街上到现在都还能看到躺在街上的人;收拾垃圾桶里面东西的人;一个清道夫;一个妓女;一个公园里面平常被人欺压,但是他也有他的权利跟尊严的一个保安。这些人,当他们在看着电视新闻里面或者电视剧里面一个很繁华的、跟他无关的世界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是我们在看莎剧里面那些历史人物一样。
福斯塔夫是个恶棍,是个坏蛋,但是他是个可爱可笑的坏蛋。他带领我们游历遍了上上下下两个世界之间,他似乎永远欺压下级的时候,他又站在下级人的角度去嘲讽、去欺负、去玩耍那些在上位的人。那这样的人物,接下来他的命运又会是怎么样呢?我们下次再跟大家接着说。

相关图书
相关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