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史记》整理——第二集:勾吴崛起
苏州地区国家建立的初期,我们可以看到富于权谋的王者和大臣,满腹诗书的君子和侠肝义胆的死士,至今仍让人扼腕兴叹。
泰伯、仲雍
古公亶复生有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古公最喜爱季历,欲传其位,泰伯决心为父分忧,带着仲雍主动离开家乡,让位于季历。《史记》记载,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善治天下,后成为周文王。
泰伯是吴姓家族的先人,也是苏州人的共同始祖。泰伯和仲雍带来北方的先进技术,促进了生产发展,因而泰伯被当地人立为君长。泰伯之后,仲雍继位,为了表示融入并改造土著居民,仲雍决定和土著一样断发文身(当地人为了辟邪、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体现和自然的亲热关系),获得百姓的认可。仲雍和重孙周章(被周武王封为吴君)葬在虞山。
寿梦
《史记》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1995年苏州城西的大真山考古,在大墓中发现很多玉片(金缕玉衣)和玉面罩/玉覆面(丝织品串连起的玉片),非常精美。考古学家根据漆皮上的花纹发现为七棺二椁,推测出是吴国的一座王陵。经专家考证,墓主很可能就是寿梦(泰伯第十九世孙)。
季札
寿梦登基后,朝见周天子,对当时非常先进的中原文化顶礼膜拜,励志学习发扬。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善通《诗经》。季札在拜访鲁国的时候,精准解读《诗经》,侃侃而谈,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场景。中国古代史中,真正通晓《诗经》的只有两位,一位就是季札,另一位是比季札年轻的孔子。
寿梦欲传位于季札,但季札无心继承王位,因此长子诸樊继位。
公子光(吴王阖闾)、伍子胥、专诸
诸樊退位后传给寿梦第三子余眜。多年后余眜想遵从父兄遗命传位给季札,季札再次推辞,因此余眜只得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僚。诸樊长子公子光雄才大略却与王位失之交臂,非常不满,此时吴国形式变得严峻起来。
另一方面,身为楚国人的伍子胥,父兄被奸臣所害,伍子胥奔走至吴国,他对吴国形势、公子光的抱负了然于胸,愿助公子光一臂之力,并借吴国为亲人报仇。
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武士专诸,专诸的武艺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得到了公子光的肯定。专诸特地在太湖边学了三个月的烤鱼功夫,以此接近王僚,在公子光邀请的宴会上,专诸拔出鱼肠剑刺死了僚,自己被吴王僚士兵所杀。
此次政变后,公子光成为吴王阖闾,他志向远大,勤于政务又能礼贤下士,因此吴国称霸一时。
伍子胥被封为“行人”,相当于外交部长,但同时也参与内政。伍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阖闾大城,水陆城门共八个,城门的命名大多与攻伐称霸有关。伍子胥在城内修筑城市设施,防御工事,充实仓库,整顿军事,充分利用了水路,开挖护城河,城内河道纵横,水陆并行,形成了今日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样貌。公元前514阖闾大城落成,是苏州古城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