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觉醒——我的初中时代
前面说到因为生育高峰的到来,上海决定让人满为患的小学把六年级挪到中学去上,成为初中预备班。因为我们是第一届初中预备班,所以中学里的老师其实都不太会教,位育的校长赵家镐是特级数学教师,他亲自给我们上数学课,可见对我们的重视。但说老实话,我并没觉得他讲得有多好。反倒是有位历史老师名为蒋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上课很活,不照本宣科,经常讲些课外的东西,而我因为读书多,对他讲的东西也有回应,所以我们师生颇为相得。他是典型的上海“老克勒”,五十来岁的年纪,一头微卷的黑发梳得油光水滑,平常穿着讲究,风度翩翩。
而蒋老师这样的人在当时位育初中部的师资队伍里不是少数。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我们后来的数学老师,我已忘了名字,她也是和蒋老师差不多的年纪,原来老市二女中毕业的,腰板笔直,说话做事都爽利,我到现在都记得她教训我们要注意仪态,说她自己胸部开了大刀仍然能把背挺得笔直,就是从小在女校培养的结果。而我们的英语老师潘润珠老师略年轻一点,说话细声慢气,口音很好,爱穿飘逸的连衣裙,她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位“淑女”,最符合我心目中“上海女人”的形象。他们都是上海本地人,而且看得出家庭出身很好。这些老师等我升到高中,也都陆续退休了。现在想起来,我大概是摸到了一点老上海的尾巴。
我从普通小学升到重点中学,一开始成绩也是平平,但好像我自己并没有觉得太吃力,印象里除了完全没学过的国际音标,也没有其他难的地方。那时候不流行上课外班,要请家教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同学。我父母工作还是忙,也没人管我,我也不记得参加过什么兴趣小组,可能有免费的数学兴趣小组,某天下午放学后再学一节课,但我已经完全想不起细节,所以应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开始有零花钱,所以我就从每天放学要经过的邮局买很多杂志回来看。我有全套的《童话大王》、《少年科学》、《少年科学画报》、《奥秘》、《飞碟探索》。拜《奥秘》和《飞碟探索》所赐,我开始沉迷于各种伪科学。后来我在图书馆发现了柯云路的《大气功师》,更是把小说当现实,自己偷偷在家练习耳朵听字,很遗憾自己没有特异功能。
进了中学后,我就让我妈帮我办了一张区图书馆的借书证,《大气功师》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借的。我开始进入成人的阅读世界。因为图书馆离家不远,走着就能去,初中又比较空,我读了大量的书。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就是我自己在图书馆发现的,惊为天人。《飘》也是在那时候看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在石库门的晒台上看完最后一页,抬起头来,整个世界都仿佛带着光晕,所有声音都仿佛跟我隔了一层,我在那里,又好像不在那里,还沉迷在郝斯丽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后来就再也不曾有过了。
也是在初中的某一天,我妈带回来一本《周易译注》,是她的朋友托她买的,因为种种原因没送出去,品相也不太好,就留在家里。我看了这本书自学了起卦,用牙签代替蓍草,有事没事给自己算一卦。这事我自己默默鼓捣了很久,没让大人知道,直到后来我才发觉我外婆家的老邻居的大哥是农村的一位算命先生,帮我外婆家好多人都算过命,包括我自己,所以我自己又去琢磨八字了。不过我的算命活动真正开展起来要到高中时了,我妈那时候已经从邮购组调到了门市部,因为日常卖书(他们把术数类四库全书专门抽印出来卖,销量不错),认识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人,其中就包括一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家兼算命师叫王老师。于是她就请王老师到家里来给家里所有人算命,我那时候已经读了洪丕谟的《中国古代算命术》,跟他有问有答的,我妈觉得非常得意,并且鼓励我多学学,于是王老师就经常上我们家来玩,莫名其妙也就成了朋友。他也教我点书法,他摹的是唐人写经的小楷《灵飞经》,有时候过来给我写一页大字当样板,我有空就照样子练练。似乎他也没收过我学费。
以上这些奇怪的活动我从没有跟学校里的同学交流。我在学校里努力做一个普通的女孩。有几个常玩在一起的同学,但我们除了日常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我的初中一直带着内心的孤独感,直到在初三的时候偶然跟班里一个同学聊起来,竟然聊得很投机,然后越来越投机,就成了好朋友,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好朋友。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友谊,什么叫知己。现在回想起来,我想就是因为我们都在关注和思考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所以一拍即合。人和人不一样,大概在初中时就能显露出来,后来她高中考去了复旦附中,我直升了本校,最后我们都进了复旦的文科基地班,我读了历史,她读了哲学。而初中班上的其他同学,似乎没有一个走在学术的道路上。
初中的同学很少是跟我一样住在附近这片弄堂里的,所以放学后基本没有玩伴。我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在马路上闲逛。我最喜欢穿过弄堂去淮海路逛街。90年代初的淮海路还没有翻新,商业也并不发达,但梧桐遮天蔽日,整条马路都有种颓废的感觉,好像迟暮的美人,昔日的荣光依稀还有点影子。我最爱在雨夜出门闲逛,一方面因为年久失修的石库门一到阴雨天就一股霉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雨夜更增加了这种颓废的调调。我打着伞走在路上,小心避开人行道上的水塘,看着灯光在雨幕中幻化成晕,觉得这整条街都是我的。
我对初中的学业印象非常模糊了。我们中学作为区重点还是有些不错的课程,比如有老师教编程,教得特别难,用basic语言编程给各种越来越复杂的数列求和。我因为这门课意识到我自己不太聪明,在数理问题上,脑子不太够用。我们班团支书的外公是原来留德的,所以义务教我们德语,我还学了一阵德语,大舌音很难发,我也没太大兴趣,因为根本也用不到,所以学一阵就不学了。那时候还有澳大利亚合作学校来的老师,教我们英语口语,一个班选两个,我也没被选上,心里颇不服气。
我因为在初中继续犟头倔脑,经常顶撞老师,也不是很受待见,一直有种不得志的感觉。但我大概是比较要强的,考试成绩一直不错,能保证班上的前十名。位育有个传统,每年都有优秀生考试,考三门主课,但是题目都比平时考试难,每年级取前十名(或二十名?记不清了),获得优秀生称号,那是很光荣的事情。但是我不记得任何人为此而补课或请家教了,大家就是到时候去考而已。我基本上就是优秀生末尾的位置。
初三下学期体检的时候,我查出来有乙肝,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母婴传染。那时候因为转氨酶比较高了,医生要求我在家休息,治疗,等着转氨酶降下来。那时候马上就要中考了,而我一个人在家无所事事。我记得那时候听了很多广播里的流行歌曲,把《每周广播电视报》上每期的歌谱都剪下来,贴在小本子上,一首首学着唱。老师很好,让我参加初三的优秀生考试,因为只要是优秀生就能直升,我那时候病还没全好,一个人默默坐到最后一排角落里,考试,交完卷就回去。那时候,大概我父母是比较焦急的,但好像急的也是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学习。我那年是优秀生考试第十名,提前获得了直升资格。后来我病好了又参加了直升考试,当然也过了。于是就这样进了位育的高中。
我觉得位育的老师都挺不错的,而且据说高中的老师更好,所以中考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要去更好的学校,我父母更没其他想法,他们都觉得能直升就很好了。当年班上有些同学大概是不满足于位育这个区重点,有些考去了市重点,包括那个总跟我比成绩的男生。据说我们赵家镐校长亲自去找他家长,请他们把孩子留在位育读高中,因为位育能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不会光准备竞赛,日后偏科,而且他似乎还保证了以后位育也会有直升名牌大学的机会。不管怎么说,他留下来了。后来也的确保送去了复旦。而我觉得我们赵校长的话很有道理,我在位育这七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学校很实在,没有什么花哨的活动,没有太大压力。
总的来说,初中的基调仍然是放养。我似乎没有太花力气就考了好成绩,而且也不偏科,大概是因为我想跟成绩最好的那个男生“别苗头”,所以特别有动力,学起来也就不觉得辛苦。我不记得我做很多课业上的参考书,但因为业余喜欢做些动脑筋的趣题,比如那时候流行的《头脑体操》之类的书,所以脑子比较好用。现在想起来,大概这也算是在自我教育了,只不过自己也没什么意识,完全是为了好玩和有挑战性,想证明自己聪明,并没有功利的目的。
我以“自我的觉醒”来作为初中时代的标签,可谓“后见之明”,那个时候其实过得颇为浑浑噩噩。小学和初中的界线并不分明,因为初中和小学几乎就是一墙之隔,我的家也在老地方,整个生活状态都没发生变化,我甚至不太分得清哪些事情发生在小学,哪些发生在中学。但事后想起来,初中这四年,收获最大的是某种自我意识,一种“我和别人不一样”的自觉,以及一种“我虽然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我不要让别人知道”的有意掩饰。不过,大概所有“中二”的孩子都有类似想法,我不过是其中之一。
而蒋老师这样的人在当时位育初中部的师资队伍里不是少数。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我们后来的数学老师,我已忘了名字,她也是和蒋老师差不多的年纪,原来老市二女中毕业的,腰板笔直,说话做事都爽利,我到现在都记得她教训我们要注意仪态,说她自己胸部开了大刀仍然能把背挺得笔直,就是从小在女校培养的结果。而我们的英语老师潘润珠老师略年轻一点,说话细声慢气,口音很好,爱穿飘逸的连衣裙,她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位“淑女”,最符合我心目中“上海女人”的形象。他们都是上海本地人,而且看得出家庭出身很好。这些老师等我升到高中,也都陆续退休了。现在想起来,我大概是摸到了一点老上海的尾巴。
我从普通小学升到重点中学,一开始成绩也是平平,但好像我自己并没有觉得太吃力,印象里除了完全没学过的国际音标,也没有其他难的地方。那时候不流行上课外班,要请家教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同学。我父母工作还是忙,也没人管我,我也不记得参加过什么兴趣小组,可能有免费的数学兴趣小组,某天下午放学后再学一节课,但我已经完全想不起细节,所以应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开始有零花钱,所以我就从每天放学要经过的邮局买很多杂志回来看。我有全套的《童话大王》、《少年科学》、《少年科学画报》、《奥秘》、《飞碟探索》。拜《奥秘》和《飞碟探索》所赐,我开始沉迷于各种伪科学。后来我在图书馆发现了柯云路的《大气功师》,更是把小说当现实,自己偷偷在家练习耳朵听字,很遗憾自己没有特异功能。
进了中学后,我就让我妈帮我办了一张区图书馆的借书证,《大气功师》就是在那个图书馆里借的。我开始进入成人的阅读世界。因为图书馆离家不远,走着就能去,初中又比较空,我读了大量的书。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就是我自己在图书馆发现的,惊为天人。《飘》也是在那时候看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在石库门的晒台上看完最后一页,抬起头来,整个世界都仿佛带着光晕,所有声音都仿佛跟我隔了一层,我在那里,又好像不在那里,还沉迷在郝斯丽的世界里,这种感觉后来就再也不曾有过了。
也是在初中的某一天,我妈带回来一本《周易译注》,是她的朋友托她买的,因为种种原因没送出去,品相也不太好,就留在家里。我看了这本书自学了起卦,用牙签代替蓍草,有事没事给自己算一卦。这事我自己默默鼓捣了很久,没让大人知道,直到后来我才发觉我外婆家的老邻居的大哥是农村的一位算命先生,帮我外婆家好多人都算过命,包括我自己,所以我自己又去琢磨八字了。不过我的算命活动真正开展起来要到高中时了,我妈那时候已经从邮购组调到了门市部,因为日常卖书(他们把术数类四库全书专门抽印出来卖,销量不错),认识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人,其中就包括一位自学成才的书法家兼算命师叫王老师。于是她就请王老师到家里来给家里所有人算命,我那时候已经读了洪丕谟的《中国古代算命术》,跟他有问有答的,我妈觉得非常得意,并且鼓励我多学学,于是王老师就经常上我们家来玩,莫名其妙也就成了朋友。他也教我点书法,他摹的是唐人写经的小楷《灵飞经》,有时候过来给我写一页大字当样板,我有空就照样子练练。似乎他也没收过我学费。
以上这些奇怪的活动我从没有跟学校里的同学交流。我在学校里努力做一个普通的女孩。有几个常玩在一起的同学,但我们除了日常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共同话题。我的初中一直带着内心的孤独感,直到在初三的时候偶然跟班里一个同学聊起来,竟然聊得很投机,然后越来越投机,就成了好朋友,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好朋友。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友谊,什么叫知己。现在回想起来,我想就是因为我们都在关注和思考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所以一拍即合。人和人不一样,大概在初中时就能显露出来,后来她高中考去了复旦附中,我直升了本校,最后我们都进了复旦的文科基地班,我读了历史,她读了哲学。而初中班上的其他同学,似乎没有一个走在学术的道路上。
初中的同学很少是跟我一样住在附近这片弄堂里的,所以放学后基本没有玩伴。我开始习惯于一个人在马路上闲逛。我最喜欢穿过弄堂去淮海路逛街。90年代初的淮海路还没有翻新,商业也并不发达,但梧桐遮天蔽日,整条马路都有种颓废的感觉,好像迟暮的美人,昔日的荣光依稀还有点影子。我最爱在雨夜出门闲逛,一方面因为年久失修的石库门一到阴雨天就一股霉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雨夜更增加了这种颓废的调调。我打着伞走在路上,小心避开人行道上的水塘,看着灯光在雨幕中幻化成晕,觉得这整条街都是我的。
我对初中的学业印象非常模糊了。我们中学作为区重点还是有些不错的课程,比如有老师教编程,教得特别难,用basic语言编程给各种越来越复杂的数列求和。我因为这门课意识到我自己不太聪明,在数理问题上,脑子不太够用。我们班团支书的外公是原来留德的,所以义务教我们德语,我还学了一阵德语,大舌音很难发,我也没太大兴趣,因为根本也用不到,所以学一阵就不学了。那时候还有澳大利亚合作学校来的老师,教我们英语口语,一个班选两个,我也没被选上,心里颇不服气。
我因为在初中继续犟头倔脑,经常顶撞老师,也不是很受待见,一直有种不得志的感觉。但我大概是比较要强的,考试成绩一直不错,能保证班上的前十名。位育有个传统,每年都有优秀生考试,考三门主课,但是题目都比平时考试难,每年级取前十名(或二十名?记不清了),获得优秀生称号,那是很光荣的事情。但是我不记得任何人为此而补课或请家教了,大家就是到时候去考而已。我基本上就是优秀生末尾的位置。
初三下学期体检的时候,我查出来有乙肝,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母婴传染。那时候因为转氨酶比较高了,医生要求我在家休息,治疗,等着转氨酶降下来。那时候马上就要中考了,而我一个人在家无所事事。我记得那时候听了很多广播里的流行歌曲,把《每周广播电视报》上每期的歌谱都剪下来,贴在小本子上,一首首学着唱。老师很好,让我参加初三的优秀生考试,因为只要是优秀生就能直升,我那时候病还没全好,一个人默默坐到最后一排角落里,考试,交完卷就回去。那时候,大概我父母是比较焦急的,但好像急的也是我的身体而不是我的学习。我那年是优秀生考试第十名,提前获得了直升资格。后来我病好了又参加了直升考试,当然也过了。于是就这样进了位育的高中。
我觉得位育的老师都挺不错的,而且据说高中的老师更好,所以中考的时候我从没想过要去更好的学校,我父母更没其他想法,他们都觉得能直升就很好了。当年班上有些同学大概是不满足于位育这个区重点,有些考去了市重点,包括那个总跟我比成绩的男生。据说我们赵家镐校长亲自去找他家长,请他们把孩子留在位育读高中,因为位育能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不会光准备竞赛,日后偏科,而且他似乎还保证了以后位育也会有直升名牌大学的机会。不管怎么说,他留下来了。后来也的确保送去了复旦。而我觉得我们赵校长的话很有道理,我在位育这七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学校很实在,没有什么花哨的活动,没有太大压力。
总的来说,初中的基调仍然是放养。我似乎没有太花力气就考了好成绩,而且也不偏科,大概是因为我想跟成绩最好的那个男生“别苗头”,所以特别有动力,学起来也就不觉得辛苦。我不记得我做很多课业上的参考书,但因为业余喜欢做些动脑筋的趣题,比如那时候流行的《头脑体操》之类的书,所以脑子比较好用。现在想起来,大概这也算是在自我教育了,只不过自己也没什么意识,完全是为了好玩和有挑战性,想证明自己聪明,并没有功利的目的。
我以“自我的觉醒”来作为初中时代的标签,可谓“后见之明”,那个时候其实过得颇为浑浑噩噩。小学和初中的界线并不分明,因为初中和小学几乎就是一墙之隔,我的家也在老地方,整个生活状态都没发生变化,我甚至不太分得清哪些事情发生在小学,哪些发生在中学。但事后想起来,初中这四年,收获最大的是某种自我意识,一种“我和别人不一样”的自觉,以及一种“我虽然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我不要让别人知道”的有意掩饰。不过,大概所有“中二”的孩子都有类似想法,我不过是其中之一。
fatefac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努力工作也不一定能获得美好生活 (20人喜欢)
- 2024年的年终总结 (72人喜欢)
- 大同两天半 (9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