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另一个自己
今天突然羡慕周围的某一对情侣,能包容对方的缺点,拥有许多共同话题——这是很不容易的 尽管接受的教育水平一致,但地域,家庭背景,生长环境还是使看似志同道合的一群人有着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 其实,与其说是志同道合,倒不如说是生活注定要让你和一些人产生交集,换一批人也是一样的 唯物主义者相信爱情吗?那些作家导演作品中的爱情大多是发源于肉体的,体现在情感上是“依恋”——对自身价值的依恋,添加点浪漫色彩就显得美好动人,露丝被杰克出色的绘画天赋与异于常人的视角所吸引,因为她也是一个收集名画的艺术爱好者,哪怕商人本性的卡尔对她极尽宠爱与妥协 不论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人人都在尽力寻找着另一个自己,有生理上,有心理上的。但人类还要繁衍,总有社会性质的人类群体还要考虑到社会主流价值观 但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都不是最终的出路,当这些都随着时间推进变成主流价值体系中的一员时,人类还会继续探索,因为这些更多的不是心理疾病,而是生理上的,这些都是不同个体间的交流,那同一个体以不同形势呈现出来的呢? 科技的发展往往会推动社会的变革,因为科技让很多只能用一些超自然解释的事物,比如心理精神疾病找到了出路,我觉得,克隆人可以是一个不小的契机,难道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以解释为是社会属性淡化或者消失后尝试与另一个自己进行交流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吗?只是我们还没有变成精神病不知道罢了 卫斯理曾经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有进行这样的思考,不过不往深处想就继续编故事了,《沉默的羔羊》的导演乔纳森刚刚过世,他的访谈录中对精神心理分析我记得是有着开创性的见解,他同时也拍出了《费城故事》这样的同性恋影片,如果往这方面思考,同性恋人格分裂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在谋求自我认同,不论是装逼还是犯罪,或是顶着世俗的眼光坚持同性恋,或是不顾司法的惩罚嗜血成瘾,寻找自我认同就是寻找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而这个选择标准可以具化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目前也没有更好的词来概括这种复杂的表现形式 很多时候我看起来很开心,其实并不是,真正开心的时候是很专注的,我看电影的时候表情往往是不会笑逐颜开的,专注的过程是令人快乐的,而这种专注,不论是看电影,还是阅读,还是在家里的书房里听着某一首歌,都是在努力与另一个自己谋求交集的探索,愉悦自己是什么?是追求感官上的满足吗?如果仅仅只是有感官带来的冲动,那很多更高层次呕心沥血的付出则显得不可思议,米开朗基罗过的那么孤独,想比他绘制壁画时内心是酸楚的,没有人喜欢孤独,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还是渴望一些温情,只是在某些时刻,他挥起的画笔能带给他片刻的宁静,短暂的专注是可以让人忘记孤独感的,因为人对另一个自己的追求的探索是压倒一切的,只是由于各种限制难以实现,有些人为了某些事物沉迷许久不惜众叛亲离死了都不知道后悔 我们恐惧艾滋病,也同样恐惧精神病,但这社会有多少人是真的有病,《飞越疯人院》里精神病院的墙与外界世界仅仅只有那一层分隔,里面住的很多是那些喜欢住在精神病院的正常人,《楚门的世界》楚门逃离孤岛也只是需要打开一扇门。什么时候科技足够发达,能为我打开这样一扇门,让我可以获得足够的,与另一个自己交流的时间,而不是以神经病的形式存在,能意识到这一点,本身就不是精神分裂 也祝愿乔纳森导演一路走好 祝福那对可爱的小情侣,如果科技发展受限,类似于克隆人技术不能开放,那……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意识形态上的克隆,意识形态的克隆必定离不开生理上的克隆,因为世界是物质的 困了,要睡了,我希望未来发达的科技能够缔造出一个假的另一个我,出于世俗的眼光,可以是女版的,作为另一个我意识形态的一个载体 因为我发现,从小到大,我就没有真正的喜欢过一个男生或者女生,我喜欢的,只有我自己[微笑]